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靖州苗族歌鼟

鎖定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於湖南省西南湘黔兩省交界沿線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鍬裏苗族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中,模擬大自然的和聲及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的音律,經過長期的選擇與提煉,創造了獨具韻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靖州苗族歌鼟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氣勢磅礴,體裁豐富、形式多樣。 [2]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23。 [1] 
中文名
靖州苗族歌鼟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非遺類型
傳統音樂
非遺編號
Ⅱ-23
保護單位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靖州苗族歌鼟歷史淵源

三鍬苗族,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與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堯、舜、禹時期的“三苗”以及周時期的“荊楚”有着一脈相承的關係。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和歧視,苗民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被趕進深山老林。長期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苗民在狩獵、伐木等生產、生活及抵禦外來進攻中創造和積累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2] 
三鍬苗族歌鼟是一種多聲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聲音演變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單純歡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們對鳥鳴、蟬唱、流水、林濤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聯想。於是他們模擬大自然的“和聲”編成高低重疊的悦耳歌聲,後來,經過長期的選擇、加工和提煉,形成優美的旋律與協和的和聲。從此,苗族歌鼟便以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流傳於世。 [2] 

靖州苗族歌鼟基本特徵

靖州苗族歌鼟體裁形式

靖州苗族歌鼟按其方要內容、歌曲風格、演唱藝術特徵及其它民族特徵,歌鐾可分為酒歌調、茶歌調、山歌調、飯歌調、擔水歌調、三音歌調等。苗族人民的生活與這些歌曲緊緊相連,苗家所有的生活細節都被包含其中。
1.山歌調
山歌調又被稱為情歌調,茶棚歌調,這是苗族青年男女用來各自表達感情,對唱情歌所用的曲調,“茶棚”即是青年男女用來對歌的場所,男方坐一邊,女方坐一邊,一方問,一方答,寨子的附近都設有茶棚,對唱出來的效果,有韻律,有節奏,歌唱時,歌曲旋律隨苗酸話歌詞讀音變化而變化,同一歌詞格式的曲調基本節奏格式相似,歌聲還餘音嫋嫋,婉約動人,後經“文革”,這種形式被稱“舊習俗”而遭到拆除,“茶棚”之後即出現“玩山”,因為受到約束,苗族青年男女便把對歌的地方選在了樹木葱鬱的山坡上,潺潺流水的小溪旁, “玩山”就此出現,這兩種對歌方式,都是由山歌調的曲調來進行演唱填詞,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表達感情的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種歌調數目很大,在歌鼟演唱中佔有較重比例。
2.茶歌調
苗族人民喝茶時所唱的歌曲就是茶歌調。一人“講歌”,一人“領歌”,眾人“和歌”。和歌時腔調多變且有規律,可唱出多個聲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出現在茶歌調中,並且只在局部出現,曲調嘹亮奔放,富有氣勢,具有很強的藝術表演力,苗家人熱情好客、粗獷、豪爽的性格在此曲調體現得淋漓盡致。茶歌根據具體歌俗活動的時間內容分為通用茶歌、婚慶茶歌、三朝酒前茶歌等。
3.擔水歌調
擔水歌調是出嫁後的姑娘去井邊擔水所唱的曲調,苗族青年男女新婚第二天,男方家人為了表示對女方家人的感謝,需要準備些餈粑給新娘帶回孃家。男方請新娘擔水泡米打餈粑,對孃家人表示尊重和愛戴。
4.酒歌調
苗族人民熱情好客,在家宴請賓客,在宴席上助興、會友時所唱的歌曲稱酒歌調,酒歌調與別的歌調不一樣的是它多由男生演唱,且為多聲部合唱。主客之間歌來歌往,場面熱鬧,氣氛濃厚。演唱時會用自然的真聲,粗獷的大嗓,鏗鏘有力,熱情奔放。
5.飯歌調
苗族人在酒後吃飯時唱的歌曲。唱腔類似茶歌調,歌曲旋律隨苗話歌詞讀音變化而變化,同一歌詞格式的曲調基本節奏格式相似。也是一人“講歌”一人“領歌”,眾人“合歌”的曲調結構。截然不同的在音調,有“鏊”的味道,音調跌宕起伏,音域寬宏粗獷,聲音抑揚頓挫。詼諧幽默,趣味橫生的歌曲風格基本上全部用苗語演唱,內容豐富。
6.三音歌調
三種音調結合歌鐾所有歌調融合的一種音調。一般是建立在立夏時節唱的歌曲。結構巧妙,有講歌、領歌、又有和歌的二聲部的重唱和四聲部的合唱,對比性強,變化奇異,很強的即興性歌曲演唱特點,年輕人活躍敏捷的創作思維體現組合方式的特殊性。歌聲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氣勢磅礴、粗獷野性,民歌中實為少見。 [3] 

靖州苗族歌鼟演唱形式

1.講歌
“講歌”是歌師提詞的一種形式。歌唱時口語化較強,較難記譜,有一定的腔調,作為提詞處理和其它兩部分融為一體,很有特色。
2.領歌
“領歌”稱拉腔或幫腔,為唱的主要部分,這部分是二聲部分合唱,齊唱為主。在某些地方也偶爾出現三個不同的聲部,一個聲部重複其中一個聲部而成為四個聲部合唱。
3.和歌
“和歌”是對聲部的處理,四個聲部中中有時高音拉長,一個聲部躍入,其它三個聲部在低聲部同唱“主腔”,有時又把四個聲部處理成均衡的兩個聲部,不同節奏的交織也會出現,時而又出現同節奏的齊唱、合唱。 [2] 

靖州苗族歌鼟歌詞結構特點

靖州苗族歌鼟的形成離不開歌詞之間的相互組合,表面上看,唱歌只是鍬裏苗族熱衷於表達情感的方式,但在他們心裏, 歌鐾歌詞的意義不僅僅是侷限於表面的歌唱,苗族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依靠着自己的行為方式來傳承文化精髓,歌詞涉及題材較為廣泛,有歷史傳説、生產生活、禮儀風俗等並常用誇張、比喻等一些修辭手法。 [3] 

靖州苗族歌鼟代表作品

靖州苗族歌鼟的代表曲目包括《山歌》《擔水歌》《茶歌》《三歌》等。 [4] 

靖州苗族歌鼟傳承保護

靖州苗族歌鼟傳承價值

苗族歌鼟作為一種在特殊地域和特殊族羣中使用的民間歌種,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一)學術價值:
在中國民歌中,多聲部侗族大歌已為世人認知,而多聲部苗族歌鼟卻不見經傳,兩者同處同一地區流行至今,並且又有本質的區別,無論從音樂方面,還是從歷史、民俗、語言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二)藝術價值:
體現在它獨特的旋律及和聲的音程關係上,是對立與統一的結合體,是勞動人民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所形成的奇特藝術現象,更是當今音樂創作難得的借鑑、參考之本。
(三)實用價值:
發掘、搶救、保護苗族歌鼟,對“鍬裏”地區乃至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苗族羣眾文化生活,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5] 

靖州苗族歌鼟傳承現狀

隨着“鍬裏”地區交通和通訊的不斷髮展,當地苗族與外界長期相對隔絕的狀況被打破,原有的傳統生態模式受到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市場經濟和傳媒信息的衝擊,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與生活習慣發生改變,苗族歌鼟及其所代表的苗族文化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一)苗族歌鼟賴以生存的傳統文化空間在迅速萎縮。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規模越來越小,特別是婚娶新事新辦,壽誕從易從簡,傳統節日逐漸被現代節日所替代,歌鼟演唱的主要場所逐漸減少,過去三天三夜的演唱場面已不復存在。
(二)一些資深、頗有造詣的重要歌師因年高體弱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在技藝上能獨樹一幟,並享有威望的歌師越來越少,正在逐年遞減,許多優秀的演唱技藝將隨歌師的故去而消失。
(三)經濟的壓力促使許多青年外出打工,加上學校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取代了苗族文化在當地的傳播,大多數青少年選擇了上學而不是學歌,且由於多元文化的影響,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對苗族歌鼟的興趣愈來愈淡漠。結果是苗寨無人學歌,節日之時無人對歌。苗族歌鼟及其代表的苗族文化正面臨後繼無人、瀕臨失傳、被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同化的巨大危險。 [5] 

靖州苗族歌鼟傳承人物

龍景平,男,苗族,系靖州縣苗族侗族自治縣平茶鎮棉花村人。是靖州縣“鍬”地區著名的苗族歌鼟市級傳承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6] 

靖州苗族歌鼟保護措施

據2006年頒佈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 2006 年成立了“苗族歌鼟“專家,開展苗族歌鼟進鄉鎮、學校、社區以來,靖州縣民族宗教文體旅遊廣電局先後在藕團、平茶、三鍬、大堡子等鄉鎮及縣職中開辦了苗族歌鼟培訓班,從鍬裏地區聘請歌師龍景平擔任授課老師。為提高教學水平,每年聘請縣內外專家進行教學培訓,鼓勵各級傳承人蔘加國家、省、市的藝術展演和歌師學術交流活動,為傳承苗族歌鼟文化培養了大批年輕優秀的傳承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奮鬥目標和支撐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不竭動力。對於苗族歌鼟的傳承和創新來説,人才也是關鍵所在。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靖州苗族歌鼟”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靖州苗族歌鼟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博物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9] 

靖州苗族歌鼟社會影響

國內
2009年3月,靖州非遺保護中心受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的邀請,參加《魅力靖州》——走進三鍬“苗族歌鱉”系列節目的錄製工作,並在央視音樂頻道進行為期一週的展播。 [8] 
國外
2009年,為了靈活多樣宣傳推介“歌鼟”文化,靖州成立了首家喜盈門“歌鼟”劇團,在周邊各縣市巡迴表演,已拓展到全國各地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吸引了眾多觀眾,有力地擴大了靖州苗族歌鼟在國外的影響。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