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打鼓铲山歌是江西省靖安县山区客家人集体劳动时演唱的传统民歌,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广东、福建客家人的迁徙 [1-2] [8]。其表演形式以鼓师背圆鼓击节领唱、众人应和为特色,歌词采用"三三七"式结构与即兴创作,具有调节劳动节奏、传递知识的功能 [2] [8]。该艺术形式于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主要传承人为廖仁桂等人 [3] [5] [7]。
- 所属类别
- 传统音乐 [3] [6-7]
- 遗产级别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4] [6]
- 起源时间
- 清康熙年间(1709年) [2] [8]
- 申报地区
- 江西省靖安县 [3] [6-7]
- 项目编号
- Ⅱ-3 [3] [7]
- 代表传承人
- 廖仁桂、吴景耀 [1] [5]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清康熙四十八年(17企肯协09年),广东兴蒸连宁客家人廖洵江迁居靖安县罗湾乡,将祖传的锄山鼓技艺带入当地。该艺术形式在原客家山歌基础上,结合当地"过山溜"山歌和劳动号子发展页旬判形成,主要用于集体耘禾、锄茶山等农事活动。现存传承家谱记载显示,该民歌在靖安县客家人聚居姜市体格区延续超过300年 [1-2] [8]局嘱乎婆台连炒全婆兵狱。
艺术特征
播报编辑
- 表演形式:鼓师身背特制圆鼓(鼓身高9寸、直径6寸,鼓槌长三寸八分),运用冷鼓、五番鼓等五种节奏型指挥劳作 [2] [8]。表演时由鼓师即兴领唱,劳动者以"哟嗬嗬"号子应和,形成"一领众和"的互动模式 [1] [8]
- 歌词结构:采用"三三七"句式(前三字后三字再接七字),内容涵盖历史典故《薛仁贵征东》、伦理教育《劝世文》及即景戏谑段落,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2] [8]
- 音乐特征:唱腔保留客家古韵,以徴、羽调式为主,节奏与劳动动作紧密结合,劳作强度越大鼓点越密集 [8]
传承保护
播报编辑
1950年代集体劳作时期,靖安县单日最多有200亩耘禾的劳作记录 [8]。2008年该项目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 [7]。截至2021年,官方认定的省级传承人包括廖仁桂(唯一在世的家族传承人)和已故的吴景耀(2012年逝世) [1] [5]。现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收录有该民歌的完整曲谱 [8]。
代表传承人
播报编辑
- 廖仁桂:罗湾乡庵前村廖氏家族传人,保存有祖传唱本及清代鼓具实物,现为该项目唯一健在的家族传承人 [1] [8]
- 吴景耀(1943-2012):师从吴贤书,1972年起在哨前、石境等客家村落担任鼓师,协助整理《盘头歌》等传统唱段。其传承活动持续至2010年代,多次参与非遗展演 [4-5]
该艺术因现代农业集体劳动场景消失面临传承危机,现主要通过非遗展演和师徒传习进行保护 [1]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