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

[qīng lóng]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展开6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青龙,又称苍龙、孟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对应“四象”中的“东方七宿”。‘青龙’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主要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 [1-2] [14] [23] [41] [60-61] [65] [86]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等星星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东方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85-86]
据《星经》记载,青龙形态生有羽翼。 [20]文献通考》《丹铅总录笺证》《道园学古录》记载,青龙身体由二十八宿中的东边七星宿所组成,状似龙形,其中包括头长双角、身上披鳞,因五行中东属木而色青 [41],且有颈部和颈根、肩膀和胁骨、心脏及尾巴。 [8] [21] [60]
中文名
青龙
别    名
苍龙、孟章 [58]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相关典故
青龙金匮
形象特征
青绿色的龙(龙形星宿)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 先秦时期
青龙起初是指东方龙状的星宿名称颂旋朵,起源于上古星宿崇拜,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一开始是因为“东方七星宿”的排列形状像龙,因此青龙从先秦以来成为象征东方七宿太昊的东方之神,在五行中属木,在八卦中对应 [1] [41] [65]代表四象中的“少阳”、四季中的“春季”,同时也是天之东陆 [2] [14] [23] [60-61]在古人将东七宿组合想象成为龙形象后,又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因位于东方主木,代表色为“青”,故名“青龙”,从而衍生成具象化的兽类形态,呈为青色(苍色)之龙。东方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8] [60-61] [85]
楚辞·惜誓》记载:“苍龙蚴虬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22]尚书·尧典》记载:“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其状如一条龙 [19];《墨子·贵义》记载:“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28]根据对殷墟出土卜辞中天象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考证发现,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青龙等四象的形象产生。随后西周早期也有记载青龙形象的墓葬文物出土,但当时只有青/苍龙、白虎、朱雀、神鹿四象,后世“玄武”一象还未成型。 [7]
  • 西汉时期
到了汉代时的五行学说中,青龙的象征含义又多了甲乙与春季 [2] [14] [23] [59]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东方是木星,它的天帝是太嗥,辅佐大臣则是句芒,句芒执规尺而治理春季。东方的护神是岁星,它的代表兽物是苍龙,它代表的音是角音,日干用的是甲乙) [2] [23];“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或曰天一,或曰太阴。青龙所居(一作太阴所居),不可背而可向,北斗所击,不可与敌。”(天神中最尊贵者,莫过于青龙,或称之为天一,或称之为太阴。太阴所处某辰,所对应的区域的人不能违背它,而只能顺应它。北斗斗柄指向区域的对应国家,不能与之对抗) [3] [14];《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偏土之气,御乎清天,清天八百岁生青曾,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青金八百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东方偏土的气息上升到天上变成青天的云气,这云气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青曾,青曾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生成青汞,青汞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铅,铅再需要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青龙,青龙理伏在地下变成了青泉,青泉的精微气尘往上升腾成为青云。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压迫下生成了雷鸣,激烈撞击就生成了闪电,高处云气遇到低处的云气,冷热气流相互交接就形成了雨水,落回大地,便汇聚到河流中,最后流进青海 [26-27];《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一作生于郊),草木畅茂。 [60]
  • 东汉时期
灵宪》记载:“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脊于后(一作首于后),黄龙(一作黄神)轩辕于中,则是轩辕一星。” [17] [45]三辅黄图 [47]卷三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46] [64]兰遥谜《白虎通义·卷三·五行》记载:“少阳见寅,寅者,演也,律中大蔟,律之言率,所以率气令生也;卯者,茂也,律中夹钟;衰于辰,辰震也,律中姑洗。其日甲乙者,万物孚甲也;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时为春,春之为言蠢,蠢动也。位在东方,其色青,其音角,角者,气动耀也,其帝太皞,皞者,大起万物扰也。其神勾芒(句芒),勾芒者,物之始生,芒之为言萌也。其精青龙,阴中阳。 [11] [55-57]论衡·难岁》记载:“且太岁,天别神也,与青龙无异。龙之体不过数千丈,如令神者宜长大,饶之数万丈,令体掩北方,当言太岁在北方,不当言在子。 [79]通占大象历星经》记载:“角二星,为天门寿星金星,春夏为火,秋冬为水,苍龙角也。东方首宿南左角名天津苍色为列宿之长。”(以角为名的两个星宿是青龙的双角(即角宿),是位于室女座天区的寿星和金星,春天与夏天的属性是火系,秋天和冬天的属性是水系,象征苍龙头上的角,东方七宿星为龙形、属木而色青的朝南左角宿是首个带头的列位星宿) [40-41]
  • 三国时期
青龙
翻鸦捉戏炼《广雅·释天·异祥》记载:“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青龙,天一、太阴、太岁也。 [78]
  • 晋代时期
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中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 [58]葬经》记载:“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婉蜒,白虎驯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青龙主生气勃勃,左方青龙位易高,易降服,则吉。青龙在东,属木,表示春天,寓充满朝阳之气,风水中此位宜高不宜低,喜动不喜静,喜洁不喜脏 [83]
  • 南北朝时期
述异记》记载:“汉和帝玄年,大雨,有一青龙堕於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龙羹’。”(东汉时期第四位皇帝刘肇主宰的年间,一天下大雨,曾有一只青龙坠落于皇宫中,于是皇帝命人烹饪这只青龙,赏赐众位大臣龙肉汤各一杯雄蜜己坑) [29-30]
  • 隋朝时期
五行大义·卷第五》记载:“又九宫十二神者。天一在离宫。太一在坎宫。天符在中宫。摄提在坤宫。轩辕在震宫。招摇在巽宫。青龙在干宫。咸池在兑宫。太阴在艮宫。太一在巳如前解。余七神。皆是星宫之名。与天一。太一行于九宫。一岁一移。九年复位。天一主丰穰。太一主水旱。天符主饥馑。摄提主疾苦。轩辕主雷雨。招摇主风云。青龙主霜雹。咸池主兵贼。太阴主阴谋。又别有青龙。行十二辰。即太岁之名也。古者名岁曰青龙。此神主福庆。”(九宫十二贵神之中,前九个(天一、太一、天符、摄提、轩辕、招摇、青龙、咸池、太阴)对应八卦中的九座星宫(离、坎、中、坤、震、巽、乾、兑、艮),除了已经排除的太一,剩余七个神号都是星宫的名称,天一和太一环绕着九座星宫,每过一年就移动一次,每九年回归本位。八卦中九大星宫之一的天一对应丰穰,太一对应水旱,天符对应饥馑,摄提对应疾苦,轩辕对应雷雨,招摇对应风云,青龙与霜雹相应,咸池对应兵贼,太阴对应阴谋,还有另一种以青龙命名的星神,也就是行于十二辰的年太岁,古时木星的太岁星神又名青龙,被视为司掌福庆之神 [24]
  • 唐代时期
周易集解》记载:“陆绩注:谓朱鸟,白虎,苍龙,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经纬之文。 [31]星经》记载:“苍龙七宿,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翼也。 [20]金锁流珠引·卷二十七》中载:“指束方青龙祖孟章,姓孟,名章。是青龙将军。大约龙之初祖,姓孟。” [6]李淳風註《金鎖流珠引》卷九《上元中部將軍步綱圃》记载:“常以一年之...房日蝕占曰:日之將蝕也,五龍先見於日傍。青龍見於日左,以春蝕。赤龍見於日上,以夏蝕。” [32]初学记》记载:《河图》曰:风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东方法青龙曰旗,南方法赤鸟曰鼠,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蛇曰旂,中方法黄龙曰常。 [42]大唐开元礼》赞誉青龙“攒时造物……百灵是属”。 [5]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 [58]奇门宝鉴御定》记载:“即走戌方,将筹运于戌地,大呼青龙神君,降临局所。 [80]道教承袭并演变了《淮南子》的说法认为青龙等四象神创造了世界,并有正统道藏收录的《混元八景真经》记载:“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 [9]《元始无量经》认为四灵所创造世界的诞生之初就有五亿座天地,青龙白虎等四神是至少五亿天地的主宰。《元始无量经》云:“世界初生,欻然而造化五亿诸天。” [4]
  • 后晋时期
旧唐书》记载:天宝三年,有术士苏嘉庆上言:“请于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其坛三成,成三尺,四阶。其上依位置九坛,坛尺五寸,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于遁甲。四孟月祭,尊为九宫贵神,礼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于天地神祇。”玄宗亲祀之 [33];《旧唐书·礼仪志》引用《黄帝九宫经》与《五行大义》的记载:“一宫,其神太一,其星天蓬,其卦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宫,其神摄提,其星天芮,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宫,其神轩辕,其星天冲,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宫,其神招摇,其星天辅,其卦巽,其行木,其方绿。五宫,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离,其行土,其方黄。六宫,其神青龙,其星天心,其卦乾,其行金,其方白。七宫,其神咸池,其星天柱,其卦兑,其行金,其方赤。八宫,其神太阴,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宫,其神天一,其星天英,其卦离,其行火,其方紫。” [34]
  • 宋代时期
蒙训》记载:“天地一气连,星辰通地极,日月共五星,七政综大略。东方曰苍龙,南方曰朱雀,西方白虎形,北方玄武七。” [16]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记载:“东方青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 [41]《金碧古文龙虎上经》(龙虎经)记载:“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气,不得真土终不得成金液也。 [43]据《云笈七签》卷25录《日月星辰部三》之《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锺鼓,在吾前后,左右周匝,数千万重,急急如律令!”青龙等四象从星宿演变而来,到了宋朝以后,四象逐渐被人格化,演变为人形神,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其中玄武(即真武)跃居北方“大帝”之位,而青龙、白虎则被列入山庙的门神之列,负责镇守道观的山门。 [58]《云笈七签》卷72《金丹部十》记载:“夫四象者,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澄之不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知此四象者,十方天人莫不瞻奉。古经云‘四神之丹’,此是也。” [10]《道藏》中收录有《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记载:“左青龙,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监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后玄武,名执明。子文。 [13] [81-82];《岳阳风土记》记载:“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籤》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58]癸辛杂识》记载:“龙之名有三。‘龙见而雩’,此谓东方七宿,为苍龙。‘蛇乘龙’,此谓岁星木精,木为苍龙,故岁星亦以龙名。并见《左传》。又《淮南子》:‘青龙为天之贵神’,即太岁异名。《铜权铭》‘岁在大梁,龙集戊辰’者,以岁为岁星,龙为太岁也。《殿钟铭》‘岁在丙申,龙次大火’(龙心的部分又称之为大火,跟晴雨有关) [12],是则以岁为太岁,龙为岁星。义得两通。” [8] [21] [60]
  • 元代时期
《易纂言外翼洛书说》记载:“天之星有五宫,东宫苍龙,北宫玄武,西宫白虎,南宫朱鸟,中宫紫薇垣是也。 [36]文献通考》记载:“《宋中兴天文志》:石氏云,东宫青帝,其精苍龙为七宿。其象:有角、有亢、有氐、有心、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司春、司木、司东岳、司东方、司鳞虫影定三百有六十,苍龙为鳞虫之长。”(青龙/苍龙的东方七宿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巴,箕是尾末,其色青表东方 [8] [15] [60];《道园学古录》:“东方苍龙,至仁至灵,角尾之间,赫乎明庭,青旂苍玉,礼祠维肃,蜿蜿蜒蜒,来降景福。 [35]
  • 明代时期
丹铅总录笺证·石氏星经》记载:“《石氏》云:东宫青帝,其精苍龙,为七宿,其象有角、有亢、有氐、有房、有心、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糞也。司春、司木、司东岳、司东方、司鳞虫三百六十。” [21]享舟;《张果星宗》记载:“角亢氐房心尾箕、以应青龙之象。 [37]……“青龙扶砚:寅卯月生木,日同宫。木为青龙星 [38]……五神当权:春生人见木星在寅卯安命,乃青龙用事……木星在壁一度,则为左青龙……盖木为青龙在东方……前格所谓青龙当权,亦此义耳。 [39]《张果星宗》直言五星神是四象:“虎踞龙盘:木星乃东方之苍龙,金星乃西方之白虎。金在命木正照,夜生乃龙盘虎踞。金木同居于命,又为龙虎交驰,更在辰、寅二宫坐命者,尤妙。命宫居于子、午,金星在酉,木星在卯,四正得之,正合此格。盖木为青龙在东方,金为白虎在西方,又在前四宫与后四宫拱照,岂得不为贵命。 [48]《常熟私志·舒寺观篇》组希付记载:“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58]
  • 清代时期
易冒》记载:“青龙则其政清耀,文章诗赋清花之府也。” [18]《校正全本易冒》卷之七记载:“六神之推,带青龙而生,则得弹铗之贤,随青龙而克,则惟藏刀之诈。 [44]镜花缘》记载:迟了片晌,带著一条青龙来至岸上,道:“你这孽畜,既已罪犯天条,谪入苦海,自应静修,以赎前愆,今又做此违法之事,是何道理? [84]
青龙的古代形象
西汉青龙瓦当
汉代苍龙生翼图
汉代东宫苍龙星座
汉代苍龙星座
参考资料: [19]

文化特色

播报
编辑
  • 墓葬
1987年的盛夏,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墓葬,其时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左右,墓中发现了所谓的“华夏第一龙,第一虎”。但是,专家经过将近三年左右的研究,才得出结论,这并不是用龙虎蚌塑陪葬的一般性墓葬,整个墓葬是一幅完整的“天圆地方”反映“盖天说”的天象图,龙虎即是天象中的苍龙和白虎。 [49] [51]
  • 年号
在众多的朝代中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60]

文物

青龙相关文物
名称
介绍
图片
曾侯乙墓漆箱
曾侯乙墓漆箱,战国时期文物,1978年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随州擂鼓墩发掘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时出土,漆箱盖面,左右两档及前侧面绘有天文图像,漆箱盖图上还有“甲寅三日”四字注记,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与的名称,青龙等四象之名也在列。 [49] [51]
曾侯乙墓漆箱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高25.9厘米,璧外径13.4厘米,厚0.6厘米。透雕·扁平体,璧两面纹饰相同,周边起棱,满饰谷纹,排列有序·璧上端附饰透雕的双龙纹,龙相背,张口挺胸,脑后长角上扬,尾向上高卷,尾上部有对称的双股卷云纹,中出尖冠形物,并有一小穿孔。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区展出。 [54]
西汉双龙谷纹玉璧
此展品为“四象”主题的汉代玉礼器,一套共四件,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器身主体部分为螭虎玉璧,玉璧中间螭虎部分可旋转,玉璧外缘一周刻有浮雕文字16个。玉璧的外沿上端出廓雕有青龙。现收藏于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 [54]
汉代四象青龙玉璧
汉代瓦当,陕西省西安市汉氏城遗址内出土。是汉长安城建筑所用。直径18.6厘米、边轮宽2厘米。瓦面饰以青龙,龙体刻出辚甲,足蹬边轮内沿,飞翼端分枝上卷,怒目张口,龙髯与颈部相连。瓦面上神化的龙,具有蛟龙、应龙的特点。龙居四神之首,代表着东方,故青龙纹瓦当用以建筑之东。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50]
西汉青龙纹瓦当
彩绘青龙画像砖纵19厘米,横38厘米,厚6厘米。砖呈长方形,背面为绳纹,正面模印青龙图案。龙身卷曲呈S形,细颈蛇身,龙爪前伸,两角后甩,张口露齿,挺胸縮颈,张翅扬尾作疾驰状。龙身周围饰有花朵和X形云朵纹。画像原施红、黄、绿等彩。 [52]
彩绘青龙画像砖
青龙纹画像砖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咸阳任家嘴附近汉墓出土的青龙纹画像砖。此砖为浅浮雕画像,正、侧两面图像为双龙拱壁,两个端面为单只青龙腾跃,为已发现的青龙纹画像砖中仅有的一件茂陵样式作品。 [53]
青龙纹画像砖

民俗活动

  • 庙会
潮州青龙庙会是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举办二十八个潮州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中国潮绣展、潮剧潮曲专场、大画潮州、摄影大赛、潮学沙龙等活动。活动吸引了中国国内300多万人次观看或参与了活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等潮籍社团组团参加 [25]
  • 祭祀
唐代兴起的兴庆宫五龙神祭祀是五龙信仰发展过程中的其中一环,现代祭祀五龙神已被纳入国家正祀之中,祭祀五龙神的祭仪主要以《周礼》中祭群小祀的标准制定,其祭仪和祝文内容反映出了以青龙神为主、其余四神龙为辅的五龙信仰 [67]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文学形象

青龙相关文学
成书时代
文学体裁
书名
作者
书中名
晋代
古典小说
《搜神记》
干宝
青龙
元代
杂剧
《西厢记》
王实甫
苍龙
元末明初
古典小说
《水浒传》
施耐奄
青龙、苍龙
元末明初
传记
《三教搜神大全》
作者不详
苍龙
元末明初
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苍龙、青龙
明代
古典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苍龙
明代
古典小说
《西洋记》
罗懋登
青龙、苍龙
明代
古典小说
《封神演义》
许仲琳
青龙、苍龙
明代
古典小说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青龙、苍龙
清代
古典小说
《东游记》
吴钟史
青龙
清代
古典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苍龙
清代
古典小说
《锋剑春秋》
黄淦
青龙
清代
古典小说
《续水浒传》
王作镐
青龙
参考资料 [71-77]

影视形象

青龙相关影视
年代
剧名
演员/动画配音
1993年
无(纹身)
2009年
白文显
2010年
锦衣卫
甄子丹
2011年
无(特效)
2016年
青云志
杨旭文
参考资料 [68]

漫画形象

青龙相关漫画
年代
漫画名
作者
1996年
《犬夜叉》
高桥留美子
2007年
《玄皓战记》
郑多强
2007年
《杀道行者》
郑健和、邓志辉
2011年
《尸兄》
七度鱼
2012年
《狐妖小红娘》
庹小新
参考资料 [69]

游戏形象

青龙相关游戏
发行年份
游戏名
游戏类型
2001年
《轩辕伏魔录》
策略角色扮演
2010年
《洛克王国》
回合制游戏
2015年
《乖离性百万亚瑟王》
卡牌RPG
2016年
《一血万杰》
一般向RPG
2017年
《异度神剑2》
角色扮演
2017年
《乱世王者》
策略游戏
2017年
《道友请留步》
东方神话修仙卡牌手游
2018年
《非人学园》
5V5即时对战
2018年
《方舟指令》
神灵养成姬战手游
2018年
《山海经异兽录》
RPG角色扮演
2019年
《轩辕剑龙舞云山》
MMORPG回合制
参考资料 [70]

关系说明

播报
编辑
青龙的角色关系
角色
关系
名称
简介
青龙
化身
孟章神君
门神,青龙的化身 [58]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记载青龙的古书
作者与朝代
书名
伏生(周朝时期)
《尚书》 [19]
墨子(战国时期)
《墨子》 [28]
屈原(战国时期)
《楚辞》 [22]
刘安(西汉时期)
《淮南子》 [23]
司马迁(西汉时期)
《史记》 [60]
张衡(东汉时期)
《灵宪》 [17]
王充(东汉时期)
《论衡》 [79]
作者不详(东汉时期) [47]
《三辅黄图 [64]
作者不详(汉代)
《白虎通义》 [55]
曹魏(三国时期)
《广雅》 [78]
郭璞(晋代)
《葬经》 [83]
葛洪(晋代)
《抱朴子》 [58]
祖冲之(南朝)
《述异记》 [29]
萧吉(隋朝)
《五行大义》 [24]
李鼎祚(唐朝)
《周易集解》 [31]
作者不详(唐朝)
《星经》 [20]
宋公私(唐朝)
《金锁流珠引》 [6]
徐坚(唐朝)
《初学记》 [42]
徐坚(唐朝)
《大唐开元礼》 [5]
杜光庭(唐朝)
《太上黄箓斋仪》 [58]
徐道符(唐朝)
《奇门宝鉴御定》 [80]
刘昫、赵莹(后晋)
《旧唐书》 [33]
杨简(宋朝)
《蒙训》 [16]
吕太古(宋朝)
《道门通教必用集》 [41]
作者不详(宋朝)
《龙虎经》 [43]
周密(宋朝)
《癸辛杂识》 [12]
张君房(宋朝)
《云笈七签》
范致明(宋朝)
《岳阳风土记》
吕太古(宋朝)
《道门通教必用集》
马端临(宋朝)
《文献通考》
虞集(元朝)
《道园学古录》
杨慎(明朝)
《丹铅总录笺证》
陆位(明朝)
《张果星宗》
李时珍(明朝)
《本草纲目》
程良玉(清代)
《易冒》

形象评价

播报
编辑
青龙是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且法力无边的神兽之一…以五行而论……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吕丽评 [63]
青龙象征着新的或不同的东西:通过改变能量得到了更新…青龙代表了持续的转变过程,有着超越自身的祥瑞潜力,它象征着功效或是经由变异而来的战略效能:这是刚性,机械性实践的对立面(琼·希利尔、曹康评) [62]
龙是华夏人民崇拜的神灵,因而在天空中,便也出现被称为“青龙”的星宿,真正是“飞龙在天”了,从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周礼》等看,青龙等名词已经广泛使用(姜舜源评)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