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龍鎮遺址

鎖定
青龍鎮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 [1]  ,佔地面積約2平方千米 [2] 
青龍鎮遺址主要沿着通波塘兩岸分佈,文化層堆積豐富。2010—2016年,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對青龍鎮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發掘4000餘平方米,發現了建築基址8處、灰坑144個、灰溝28條、墓葬4座、水井69口、爐灶7個、鑄造作坊1處、佛塔遺蹟1處,出土大量的瓷器、建築構件等遺物 [3]  。青龍鎮遺址是上海城市歷史的重要發現,是實證千年上海城鎮發展的珍貴資料,考古出土的大量貿易瓷和隆平寺塔遺存進一步佐證青龍鎮是唐宋時期(7世紀—12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2] 
2017年4月12日,青龍鎮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  。2019年10月7日,青龍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青龍鎮遺址
佔地面積
2 k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034-1-034
所處時代
唐宋

青龍鎮遺址歷史沿革

考古發掘現場(2016年航拍) 考古發掘現場(2016年航拍)
唐天寶五年(746年),青龍鎮(青龍鎮遺址)設立 [2]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青龍鎮(青龍鎮遺址)所屬的秀州華亭縣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務,為設置在杭州的兩浙市舶司屬下的分支機構 [2]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兩浙市舶劉無極將華亭縣市舶務移至青龍鎮(青龍鎮遺址) [2] 
紹興三年(133年),青龍鎮(青龍鎮遺址)單獨設立市舶務,隸屬於兩浙市舶司,並立的有臨安府、明州、温州、秀州華亭四務 [2] 
舍利(2016年12月拍攝) 舍利(2016年12月拍攝)
北宋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隆平寺塔始建,為七級佛塔 [3] 
南宋(1127年—1279年)末年,吳淞江日漸淤塞,青龍鎮的港口功能逐漸被後起的上海鎮所代替 [1] 
1988年,在青龍鎮遺址發現數口唐代水井 [1] 
2010年開始,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對青龍鎮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 [1] 
2015年—2016年,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在青龍鎮遺址內發現隆平寺塔基地宮 [6] 
2016年9月8日,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對青龍鎮遺址對隆平寺塔基地宮進行開啓 [1] 

青龍鎮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瓷片堆(2011年1月拍攝) 瓷片堆(2011年1月拍攝)
青龍鎮遺址主要沿着通波塘兩岸分佈,南北長約3千米,東西最寬處1千米,窄處僅有四百米,佔地面積約2平方千米,距河道越近,文化層堆積越豐富,發掘有房基、水井、爐灶、鑄造作坊、灰坑、河埠頭、墓葬等遺蹟 [2] 
  • 磚砌房屋
青龍鎮遺址內的建築基址多為磚砌房屋,主要有唐代(618年—907年)和宋代(960年—1279年)兩個時期;F5為唐代房址,平面呈長方形,發掘部分東西長9.26米、南北寬4.26米,房基以素面青磚平砌,南部、北部房基均殘,西部殘存2層牆基,在牆基的西北角有2塊方形石板,表面打鑿粗糙,在南部牆基中部有1塊石板,為磉墩,在房基下發現有基槽,房址中南部還有灶坑;F6為宋代房址,殘留部分房基隔牆和擋牆,房址平面呈長方形,坐東朝西,面闊四間,長14米,進深一間,寬4.6米。房基外有一週迴廊,西側迴廊還殘存4塊磉皮石。
  • 磚砌水井
青龍鎮遺址內的水井多以磚砌為主,唐代J21井口平面呈圓形,井身上部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狀,下部筆直,直徑0.7米、深4.5米,井壁用小青磚錯縫堅砌,磨磚對縫,對接處用榫卯套合,在井壁的一些磚面上可見拍印的手印紋 [3] 
  • 鑄造作坊
青龍鎮遺址內的鑄造作坊,平面呈帶狀分佈,南北長約14米、東西寬約3米,4個火爐,呈南北直線排列,火爐周圍則堆積着大量的陶範、紅燒土塊、耐火磚、爐渣、灰燼等 [3] 
  • 隆平寺塔基地宮
隆平寺塔基地宮 隆平寺塔基地宮
青龍鎮遺址內的隆平寺塔基平面呈八邊形,存有散水角柱、副階鋪裝蓮花柱礎倚柱壼門等,散水直徑21.7米,副階直徑14.23米,塔身直徑8.9米,壼道寬1.28米。塔心室為正方形,邊長4.5米 [3]  ,地基採用夯打方法逐層築成 [2]  ;隆平寺地宮為仿塔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8米,南北寬1.2米,高1.42米。下為三層磚疊澀砌出須彌座,中間束腰,地宮主體為直壁,東、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壼門,頂部用磚疊澀封口,上蓋一梯形覆石;宮室內壁為石板砌築,下面鋪着各時代錢幣萬餘枚,錢幣年代較早的為五銖,較晚的為天禧通寶,以及得壹元寶鹹康元寶宋元通寶鐵母錢等;地宮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 [7]  ;套函共有五層,分別為石函、木函、鐵函、木貼金函、銀函 [1]  ,銀函底部鋪有一層彩色寶石,上置一尊釋迦摩尼涅槃像,在木函內裝藏有銀箸、銀勺、銀釵、銀龜、銅鏡、水晶佛珠等,套函內發現一個銅瓶,瓶內裝有4顆圓珠,其中3顆為水晶質,為佛教舍利 [7] 
  • 瓷片堆
青龍鎮遺址內的發現瓷片堆CD1,位於通波塘河岸西側,屬於唐代遺存,堆積平面略呈長條形,與河岸平行,總面積約50平方米,瓷片堆出土600餘件可復原瓷器及大量的碎瓷片,器形以碗為主,另有壺、、罐等,瓷器窯口主要為德清窯、越窯和長沙窯,瓷片堆出土瓷器數量大,是貨物運輸途中丟棄的破損瓷器 [3] 
  • 河埠頭遺蹟
青龍鎮遺址內的河埠頭遺蹟,西距今通波塘河岸12米,處於古代通波塘的岸線上,為木構遺蹟,平面由縱橫交錯的木板平鋪而成,木板下有木樁支撐 [3] 

青龍鎮遺址文物遺存

銅鎏金阿育王塔(2016年12月拍攝) 銅鎏金阿育王塔(2016年12月拍攝)
青龍鎮遺址出土遺物豐富,有唐代鸚鵡銜枝綬帶銅鏡、鐵釜、鐵提樑鼎、鐵鈎、銀簪青釉罐、木雕飾件等遺物 [3]  ,以及阿育王塔、木貼金釋迦牟尼涅槃像、水晶念珠、舍利、“祿合”銅印等,還出土了多件陶瓷類的玩偶,有童子像、青釉狗塑等 [3]  ;在4000平米的發掘範圍內出土了6000餘件可復原瓷器及數十萬碎瓷片,其中福建的閩清窯、建窯,浙江的越窯、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等,瓷器絕大部分為南方窯口,唐代以越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漸轉為以福建閩清義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產品為主,品類豐富,器型有碗、盤、、壺、洗、罐等,有的器壁飾傳統的花草紋樣,有的則裝飾椰棗紋、獅紋等 [1] 

青龍鎮遺址研究價值

釋迦牟尼涅槃像(2016年12月拍攝) 釋迦牟尼涅槃像(2016年12月拍攝)
青龍鎮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出土豐富的瓷片堆積,且大多沒有使用痕跡,為進一步印證青龍鎮的貿易港口地位提供了詳實資料,對上海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1]  。青龍鎮遺址內發現的隆平寺塔為研究青龍鎮的市鎮佈局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成為上海城鎮發展史的重要一環,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宮的發現,為研究北宋時期南方軟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藝與地宮舍利瘞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在中國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6] 

青龍鎮遺址保護措施

保護碑刻 保護碑刻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對青龍鎮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考古發掘的同時利用化科技手段對出土文物進行保護,遺址區域也同步採取原地保護措施,對隆平寺塔基採取覆土回填進行保護 [8] 
2019年10月7日,青龍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9] 

青龍鎮遺址歷史文化

唐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唐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青龍鎮(青龍鎮遺址)是上海地區較早設立的市鎮。正德《松江府志》載:“青龍鎮在青龍江上,天寶五年(746年)置。”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青龍鎮已經成為上海地區重要的市鎮,北宋《元豐九域志》、《吳郡圖經續記》都已經有“青龍鎮”記載。據《宋會要輯稿·食貨》載,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青龍鎮的商税額為15879貫403文,在兩浙路各鎮中居首,是華亭縣的1.5倍、崑山縣的2.13倍。南宋(1127年—1279年)初年,青龍鎮進一步繁榮,鎮上有三十六坊,有鎮學,有酒坊,茶、鹽、酒等務在鎮上均設有税場 [2]  。梅堯臣《青龍雜誌》載青龍鎮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 [3]  。自唐代(618年—907年)興起後,伴隨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青龍鎮日漸興盛,逐漸形成海上貿易格局,成為上海地區較早的對外貿易港口。《青龍賦》載:“粵有巨鎮,其名青龍。控江而淮浙輻輳,連海而閩楚交通。”史載“自杭、蘇、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歲二三至,廣南、日本、新羅歲或一至” [1]  。《吳郡圖經續記》卷中雲:“觀松江正流下吳江縣,過甫裏,經華亭,入青龍鎮,海商之所湊集也。”《紹熙雲間志》也有“青龍鎮去縣五十四里,居松江之陰,海商輻湊之所”的記載 [2] 

青龍鎮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青龍鎮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 [1] 
  • 交通
途經青龍鎮遺址的公交線路有上海公交白徐線上海公交青華專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