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鱗小沙丁魚

鎖定
青鱗小沙丁魚(學名:Sardinella zunas)是鯡科、小沙丁魚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稜鱗。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51-54。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脱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僅多且不中斷或上下對應條紋在中央部位重疊;鱗片後緣之小孔少於20個以下;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1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8;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8-19;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末緣具明顯黑斑。背鰭淡黃,前端基部不具黑點;尾鰭淡黃,上下葉不具黑緣,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餘鰭淡色。
青鱗小沙丁魚為近海港灣常見中、上層小型魚類。中國東、黃海魚羣,越冬場位於濟州島和五島之間水濚100米處,越冬期為1-3月,越冬場底温 10-13℃。主食浮游動物如橈足類、瓣鰓類、短尾類、腹足類幼體等。分佈於西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中國台灣海域。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黃海、渤海,以及台灣分佈於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散見於東南沿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Japanese sardinella
中文學名
青鱗小沙丁魚
拉丁學名
Sardinella zunas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鯡形目
亞    目
鯡亞目
鯡科
小沙丁魚屬
青鱗小沙丁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leeker,1854
保護級別
(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3] 

青鱗小沙丁魚形態特徵

青鱗小沙丁魚成魚

背鰭17-19;臀鰭20-22;胸鰭15-17;腹鰭8。縱列鱗42-43,橫列鱗12。下鰓耙51-54。 [4] 
青鱗小沙丁魚
青鱗小沙丁魚(5張)
體長為體高的3.07-3.38倍,為頭長的3.96-4.17倍。頭長為吻長的3.57-4.08倍,為眼徑的3.33-3.66倍,為眼間隔的4.46-5.00倍。 [4] 
體近長方形,側扁而高,背緣微隆凸,腹部具鋭利稜鱗。頭中等大,側扁。吻中等長,短於眼徑。眼中等大,側上位,除瞳孔外均被脂眼瞼覆蓋。鼻孔小,每側2個,位眼的前上方。口小,前上位。下頜略長於上頜。前頜骨小,上頜骨寬為長方形。輔上頜骨2塊,第一塊細長,第二塊前端細而尖,後端寬闊。上下頜、齶骨、翼骨和舌上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較密。細長。假鰓發達。肛門在臀鰭始點前。 [4] 
體被薄大圓鱗,不易脱落。鱗片前部垂直溝連接,後部2-3個不連,後部小孔不多。腹稜18+(13-14)。腹鰭基部具腋鱗。無側線。 [4] 
背鰭中等大,始於體中部稍前方。臀鰭中等長,始點距尾鰭基較距腹鰭為近。胸鰭側下位,未端不達腹鰭。腹鰭始於背鰭第10鰭條下方。尾鰭深叉形。 [4] 
體背部青褐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鰓蓋後上角具一黑斑。口周圍黑色。各鰭灰白色。 [4] 

青鱗小沙丁魚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8毫米,肌節35-40+10-11(45-51),魚體細長,肛門後位, 吻部突出於卵黃囊之前,卵黃裂紋較清晰,背鰭褶起於延腦後,肛前褶寬度略大於背鰭褶,油球位於卵黃囊中線下端附近,仔魚整體透明,僅頭部及背部有少許黑色素點。孵出後9天,全長6.9-7.9毫米仔魚,肌節34-36+8-10(43-46),背鰭及尾鰭原基出現,眼呈黑色,身體黑色素分佈在食道上側和腸道上下側,尾鰭原基有2叢黑色素,並隨鰭條增長而延伸。孵出後15天仔魚,全長11.3-11.6毫米,肌節37+10,臀鰭條出現,脊索末端向上彎曲,下面長出尾下骨,尾鰭截形,除聽囊前後下方各出現1黑色斑和圍心腔下緣有1排黑色素外,體背上均無色素,卵黃全部消失,胸鰭膜扇動後的仔魚能水平游泳。孵出後23天稚魚,全長15.9-16.9毫米,肌節43-47(33-35+10-12),腹鰭條出現,尾叉形,體側黑色素由後向前逐漸增多,各鰭褶基本消失,只肛前褶尚留痕跡。孵出後28天稚魚,全長17.6-20.3毫米,肌節33 34+12(45-46),鰾泡充氣增大,肌節、身體透明度減退,黑色素由尾部向前擴展至頭部,以中軸上半側較多,尾鰭亦有稀疏黑色素點。孵出後35天稚魚,全長22.5-29.7毫米,肌節31-33+12-15(43~46),稜鱗完全形成,胸鰭腹側首現鱗片,並沿背、腹兩側向身體後部發展,體表黑色素增多,背側呈淺藍色,身體已不透明,腹膜開始呈黑色,外觀體側呈銀白色。全長37-41.4毫米魚體,鱗已覆滿全身,奇、偶鰭條數和外形基本與成魚一致。 [5] 

青鱗小沙丁魚生活習性

青鱗小沙丁魚為近海港灣常見中、上層小型魚類。中國東、黃海魚羣,越冬場位於濟州島和五島之間水濚100米處,越冬期為1-3月,越冬場底温 10-13℃。3月上旬魚羣分批由南向西北進行生殖洄游,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魚羣分別抵呂四外海、海州灣、青島至石島外海、大連外海和渤海各灣產卵。產卵期為5-7月,產卵後魚羣就近分散在近岸海域索餌,9-10月開始進行越冬洄游,1月土何返越冬場。中國東海區福建沿海常年有分佈,大體可分為閩東、間中和閩南3個地方羣,只作近距離適温移動,春夏季向近岸或河口進行生殖、索餌移動,秋冬季遊向較深海區。 [5] 
青鱗小沙丁魚主食浮游動物如橈足類、瓣鰓類、短尾類、腹足類幼體等。此外,還有底棲多毛類,有時亦攝食相當數量的浮游植物(其中以硅藻為主)。攝食強度不大卵期空胃率通常在20-75%。 [5] 

青鱗小沙丁魚分佈範圍

海域:分佈於西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中國台灣海域。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黃海、渤海,以及台灣分佈於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散見於東南沿海。 [4]  [6] 
國家: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菲律賓。 [3] 
青鱗小沙丁魚分佈圖 青鱗小沙丁魚分佈圖

青鱗小沙丁魚繁殖方式

中國東海區產卵期為4-5月,黃渤海為5-6月,屬一次性排卵類型。卵為圓球形、浮性,卵膜薄而光滑,透明無色,卵黃呈不規則龜裂。油球1個,油球徑為 0.08-0.13毫米。人工授精卵在水温19.4℃、鹽度29,需經36-39小時孵出。受精卵早期卵子無色素細胞,直至胚體形成、出現聽囊之後,在胚體背前方才開始有點狀黑色素細胞,隨胚胎髮育至尾延長和將孵出時,逐漸向胚體背後部增多。 [5] 

青鱗小沙丁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3] 

青鱗小沙丁魚主要價值

產量高之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10,000-500,00噸間,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焚寄網與拖網,主要漁期在夏秋之間。在中國台灣多醃漬後出售,體型較小者,則多利用來製造魚粉供飼料用。 [6]  主要製成鹹乾魚,部分鮮銷和作釣魚餌料。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