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雲譜

鎖定
青雲譜,古稱梅仙祠、太極觀、太乙觀、天寧觀,青雲圃等,坐落於江西南昌青雲譜區青雲譜路259號,梅湖之濱,定山橋畔,佔地面積約1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米 [1] 
青雲譜是一座依據道家規範建設,具有贛派建築江西民居特色和明清制式特點的古建築羣,總體佈局採取南北中軸線封閉式、天井院落遞進式構成,結合周邊環境,形成湖中見園、園中有院,層次分明、別有洞天的建設格局,青雲譜古建基本上是明清制式,結構均為江南民間的穿鬥式和抬梁式混合木結構,外牆圍砌本地產青磚空鬥清水牆,主體建築三殿採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建築形式,青雲譜作為保存完好的江西淨明道教發源地,對研究道教文化和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1-2] 
2006年5月25日,青雲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青雲譜
外文名
Qingyupu
地理位置
江西南昌青雲譜區青雲譜路259號
所處年代
清代
佔地面積
114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12
分類號
Ⅲ-315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每週日9:00—17:00

青雲譜歷史沿革

據清康熙年間江西按察使司周體觀所撰的《青雲譜道院落成記》中記載,二千五百餘年前,周靈王的太子王子晉便在此開基煉丹。
西漢末,梅福(字子真)在任南昌尉時,曾因諷刺王鳳專政,後棄官隱釣於此,漢末即在此建立“梅仙祠”,為青雲譜前身最早的名稱。
東晉時期,許遜(字子敬)在江西治水,並親到當地督治,並首倡道教“淨明派”,建立“太極觀”,今青雲譜內二門的“淨明真境”四字便由此而來。
青雲譜 青雲譜
東晉咸和九年(334年)前後,書法家王羲之曾為江西臨川郡典試,欣賞梅福種荷的“蓮池”,並臨池作書,清洗筆硯,池水都黑了,稱名為‘墨池’。
南朝宋詩人謝靈運任臨川內史期間,曾在此居住註釋《老子道德經》。
唐大和五年(831年),“太極觀”更名為“太乙觀”。
宋至和二年(1055年),重建廟宇,稱為“天寧觀”,道家劉頤真從洪崖到此闡發淨明教義,興盛一時。
明初時,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曾在青雲譜修道。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隱居於此,改建為“青雲圃”。
清康熙年間,在原有道院基礎上進行重建,易“圃”為“譜”,寓意“青高如雲”。
1959年,青雲譜道院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 [4] 

青雲譜建築特色

青雲譜古建築羣總體佈局採取南北中軸線封閉式、天井院落遞進式構成,結合周邊環境,形成湖中見園、園中有院,層次分明、別有洞天的建設格局。
青雲譜古建基本上是明清制式,結構均為江南民間的穿鬥式和抬梁式混合木結構,外牆圍砌本地產青磚空鬥清水牆,清初300年來,青雲譜道院幾經興廢,今殿堂屋宇大半是清末重建的,青雲譜老大門和二門仍是300年前的磚石建築。 [5] 
青雲譜 青雲譜
青雲譜主體建築包括: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三殿採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建築形式,三殿前後有天井內庭。一進天井內有五百年羅漢古松一株,二進天井內,三殿周圍有迴廊環繞,左右設偏殿廂房,形成前後四合院佈局,並有逐殿升高之勢,天井有良好的排水、採光功能,門窗飾以雕花格扇。
青雲譜屋面為小青瓦鋪設,配以正脊、正吻,懸山做法;呂祖殿東面有黍居小院,曾是八大山人休息之所,西面有鶴巢小院;許祖殿東西兩側分別是:鬥姥閣、三官殿、嶠圓及附屬小院。整座古建築羣由清水牆與園林隔開,自成一體,只留“眾妙之門”及“鬥姥閣”大門內外交通 [1] 

青雲譜主要景點

青雲譜綜述

青雲譜主要景點包括主體建築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三殿,同時還有前人曾歸納的譜內10景、譜外10景,其中有的以山川特色地勢起伏而名 [6] 

青雲譜主體建築

青雲譜 青雲譜
根據現存的遺址實況和康熙時青雲譜始建的石刻全圖相互對照來看:道院坐北朝南,大門前一“洗心亭”(已毀),大門石額書“青雲譜”三個大字,三門石額書“淨明真境”四個大字,背額書“眾妙之門”四個大字(為《東子道德經》中四言)。再依次為關帝、呂祖、許祖三進殿堂。 以許祖殿為主殿,上建玉皇樓。左為三官殿、鬥姥閣;右為嬌圓、觀鶴樓(後加)。左右廂房有黍居、鶴巢等室。建築風格闊敞空靈,斗拱樸實。不繪彩梁,不施雕鏤。達到了“精而不華,素而不飾” 要求效果 [1] 

青雲譜譜內十景

  • 黍居鍊汞
傳為周靈王子喬煉丹處,是青雲譜遠古開基的地點,約在今“黍居”方丈堂所在,八大山人曾隱居生活於此。
  • 白蓮同池
傳許真君斬蛟精後,也就是治水成功後會集羣真於譜鑿池種蓮,大展淨明忠孝之教,原載這個池在譜的左邊,即今園中池塘。
  • 閒鋤芝圃
傳許真君驅蛟精後,獨去長沙,囑羣真等候於此,羣真閒時,日種芝草為戲,後來八大山人取名“青雲譜”,這個“圃”字當有道家“芝圃”含義。
  • 卧聽松琴
自古以來,譜內外多種松樹,迎風操琴,聲色感懷。傳説唐時呂洞賓每年一來,卧聽松琴,或旬日而去,相傳其松在譜內園中埠上,八大山人記載很詳,但此文獻,迄未見到。
  • 五桂合株
青雲譜 青雲譜
唐桂原植於許祖殿前天池內。據胡廷校《五桂合株記》雲: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天師萬振住持於此,“因夢中治貞觀寵妃病”唐太宗賜道觀名為“太乙觀”,即種此桂。“後至明初,桂樹枯殘,朱道良當主持時,澆華池之水,噴之復榮,而於旁發生小桂,日見繁盛,追樹出檐時,老桂枯而新桂生,今日之桂乃當日新桂,當日老桂已如超升者胎脱骨換矣。”又傳為唐呂洞賓來此聽松琴時,插桂以戲。朱良月以桂生處建殿。此桂曾經多次災厄。直至1962年,因水大淹泡,搶救無效被毀。
  • 嶺雲來閣
傳唐呂洞賓乘青雲來告祥於閣內,其閣後殿,八大山人曾建閣於此,這是青雲譜名的由來,閣址或即今鬥姥閣所在。
香月憑樓
八大山人曾在譜的右邊建香月樓憑覽風光,有“騷首問之”的意思,樓已毀,白牡千樹八大山人曾在譜的左右,種植過許多白牡丹樹。後來譜內不斷種植紅白牡丹。
素梅一島
古人隱於山水間,喜種松竹梅,取其耐歲寒的精神,而梅花更具高貴品格,汪洋之中,猶如島居,故稱“素梅島”,原譜載,八大山人曾在譜左建“素梅一島”以自況。
鶴巢飛身
八大山人從洪崖初來南昌創建青雲譜,遇見一個四川人,他本姓上官,不知其名,後取姓名為馬道常,號常往,與朱良月同來建道院,在譜內相聚6年,後被尊稱為“青雲譜副開業祖”,記載説他肢體雄偉,鬚眉另具色相,一日,無疾而逝,神話説他化鶴飛去,其室即現在的“鶴巢”,與“黍居”相對稱。八大山人曾為他作了傳,流傳於世 [6] 

青雲譜譜外十景

  • 七星山枕
七星山在青雲譜的北方,是這譜的來龍譜頭枕在此,所謂七星是形容這座山的丘埠,羅列象鬥狀,圍繞山基。
  • 龜蛇對戲
龜蛇二山都在青雲譜的西面,排插水濱,兩山形狀象噴泉戲流,龜山自北而南,靈秀突出,蛇山由南而北,自上而下,輾轉起伏長几十里,二山分勢情顧,灌田萬頃。
澗溪交濡
澗水由東北方經正北再倚譜在下匯溪水於青雲譜的南面,溪水由正東而來,匯澗水流於譜的南面,再合流而西。
  • 一澗九曲
凡水朝東為順,西流為逆,惟澗溪兩水,匯合於青雲譜的東南隅合流西出,環繞九曲,不捨晝夜。
  • 五里三橋
定山橋在譜南,以長定山作橋址而名,橋東二里餘有朱姑橋。是八大山人姑母捐資而建,改名,橋西約三里,有觀音橋,五里之中,連此三橋,詩人有“五里三橋”。
  • 釣魚橋拙
西漢末年,南昌梅福(字子真)因當時政治腐敗,曾向皇帝上書,譏切外戚,皇帝不聽,他便去官棄家,遊釣於此,相傳釣磯在現今青雲譜前定山橋畔,礎石久已淹沒不存。
  • 老龍窩居
青雲譜 青雲譜
老龍窩居在青雲譜的西部,即譜的右邊,據傳梅湖有窟。外傍撫江,內潛定山之澤,神話説曾有老龍倦飛,偷安丘壑,形巨莫測,然不驚人,也不禍人,後聞鐘鼓聲,不再出現。又相傳晉時,許旌陽驅精於此,蛟精入窩井潛逃,許真君終於斬之,該處有井名冷水,可見這裏是許旌陽治水的重點地方而加以神化。
  • 竹林篩月
竹林篩月在青雲譜的背面,古時竹林深幽,月光照射,點點如篩,為四時美景之一。現今種植水竹叢林,曲徑通幽。
  • 柳岸聞蕭
柳岸聞蕭在青雲譜前的梅湖岸邊,柳榆飄搖,簫聲悠揚動人。
  • 上天梯雲
南昌城南,地勢漸高,多有峯巒,起落百千,象星棋羅列,其間,高以丈計的為山,高以尺計的為崗,自章水而上,經過重重山崗,最高的為南山之巔,唐萬振曾在山頂築壇。登而望之,四顧豁然,城鄉景物,細如粟介,傳説萬振在此跨白雲衝舉,故稱上天梯雲,南山在青雲譜南蛇山身上,隨時代變異。山崗磊落,不復舊觀 [6] 

青雲譜主要展覽

  • 遺存文物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有擁有眾多八大山人真跡。其中《墨荷圖》、《雙鷹圖》、《孤松圖》均為代表作。
孤松圖 孤松圖
墨荷圖 墨荷圖
雙鷹圖 雙鷹圖
名稱孤松圖
名稱墨荷圖
名稱:雙鷹圖
規格:紙本墨筆縱113釐米、橫58釐米
規格:紙本墨筆縱178釐米、橫92釐米
規格:紙本墨筆縱126釐米、橫66.5釐米
鈐印:可得神仙、八大山人
鈐印: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何園
鈐印:八大山人、何園
釋文:吳昌碩題:八大山人畫,世多贗本,不堪入目。此幀髙古超逸,無溢筆,無剩筆,方是廬山真面。嘗從遲鴻軒借讀,因題其後。乙未仲秋佳日吳俊卿


賞析:畫中孤松棉裏裹鐵、挺拔蒼勁,輔以沉着昂揚的松針,作品惜墨如金,一氣呵成,作者之意不在物象之外形,而在於孤松的內在精神,充分體現了八大山人簡約深邃、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畫面左下角有近代國畫大師吳昌碩題跋,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賞析:仰視畫法,純以水墨畫成,在其立意、構圖、風格上突破前人畫法。運用墨色乾濕濃淡的變化,抑揚頓挫的筆觸,表現圓潤修長的荷莖,大面積荷葉,輕柔婉約的荷花,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展示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意境,盡顯灑脱豪邁之情和古高超逸的人格境界。
賞析:為八大山人晚年畫鷹之代表作,山人善畫鷹,取法於明代大畫家林良,然在用筆之簡潔,用墨之灑脱上,無不顯出其青出於藍勝於藍的造詣。畫面上兩隻蒼鷹相互顧盼、枯木頑石間於其中,造型洗練,筆墨圓渾,在高低俯仰之中,英武之姿,躍然紙上。
  • 收藏文物
青雲譜內還收藏了石濤、徐渭、黃慎、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在畫史上有名畫家的作品。此外還開展“八大山人書畫精選展”是以八大山人高仿品為主的專題展覽,包括花鳥、山水和書法三個方面共計100幅有代表性的八大山人書畫作品 [1] 

青雲譜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
館長:周曉健
副館長:萬建懷、胡凌昊、吳棟
機構信息來源於2020年5月八大山人官網 [7] 

青雲譜歷史文化

青雲譜建造理念

青雲譜道院的建殿立像,是依據淨明道派歷代的傳統定式與當地形勢史蹟而規劃進行的,唐代以前有關文獻難以見到,至宋代劉玉真大闡淨明宗教,對殿宇建置也吸取了前代形制並加以發展。但宋元以來又久已不顯。直到清初創建青雲譜道院,且各地淨明教徒分支衍派,建殿立像須納於一軌;以朱道朗為首的淨明學者再加以提倡。規範此後青雲譜的殿宇修建,也都是遵循前旨而又有所補充,遂形成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淨明真境”。建殿青雲譜道院建殿立像,是完全按照淨明道派所定的要求和方式而選場、佈局和營造的 [5] 

青雲譜落成碑記

青雲譜道院落成記(清)周體觀
夫寺觀廟堂,寰球甚多。苟無仙蹤賢跡,廟貌縱壯觀瞻,愚何充其庶幾矣。究不免為傅奕傲,即仙有蹤、賢留跡,尤非大有功於人命人心,亦不足耐學士尋味,善人呵護。惟距豫章城南十五里許,有青雲譜道院者,山排七星以作冠,澗繞九曲而作帶;右折洪崖之肩,左提白虎之領,龜蛇伏其側,天梯架於前,詢煉丹汞,成仙真之第一境也。然是譜何自防哉?周靈王太子晉,以瑤笙博瑤丘歡,語以真道,教以丹鼎變化,指是譜為內煉所,而子喬丹成,於是衝舉,於是寄丹上書,控鶴度親亦由於是,是是譜之所由來也。周衰秦強以還,避亂隱居而追子喬蹤者,正復不少。漢有南昌尉梅子真,名福,為譏切外戚,遁跡尉山,曾遊釣是譜之旁。訪晉忠孝之跡,羽化於霞嶺。後泊魏晉,而仙真始大萃於是。原是譜側有老龍窩。其旁舊有井名橫泉,幽通長沙井。初,蛟精化黃牛,卧城沙磧上,許旌陽尾其處。翦紙化黑牛與鬥,令施岑諸真,乘間誅之。蛟精傷左股,奔人老龍窩井中,直至賈誼井出。敬之留吳世雲,陳孝舉、周惠常、曾興國、時道陽、董紫庭防堵其窟,親詣長沙賈玉史家並二子誅之。返是譜,令施太玉、彭武陽、籲道微、鍾離君、郭景純諸真,珍滅餘黨。鹹集是譜,發明淨明忠孝之傳,證以子喬忠孝之道。是譜由周而來,仙真會萃於斯,稱盛祖派宗教於斯,昌明歷宋、齊、梁、陳、隋,世之隆污不常,而譜之興廢靡定。間有名真,乃為我學,致使載筆者吐棄之,至唐呂純陽,復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刺史周遜,奏建是譜,頒其名曰太乙觀,迎萬振居之,後振於此乘白雲至帝鄉。其親炙者,僉羨內煉功,則忠孝之學方墜地矣!迨宋至和初,勃賜是譜為天寧觀,真人劉頤真居之,與明周顛仙,先後興滅繼絕,大闡淨明忠孝之道,相繼焚修於是譜。逮有明之未,寧藩宗室裔,自稱八大山人者,傷世變國亡,託跡佛子,放浪於形骸之外,佯狂於筆墨之間,後委黃冠,自號良月道人,又字破雲樵者,訪歷代之仙蹤,愛天籟之山水,得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示諸秘要。於是贖已失之基址,傾囊藏以建修。紹姬太子許旌陽,以明忠孝之道。邀馬道常諸道友,以講淨明之學,則青雲譜之名於斯樹焉。馬道常喜宗教得人,先化鶴繞是譜三匝而去。而良月,隱君子也。餘幸來南昌,久聞其名。佩之良深。其友章松樵,為青雲譜道院落成,請記於餘,餘固樂為之記。賜進士第中憲大夫江西按察使司前吏科左給事中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古燕周體觀‘撰 [8] 

青雲譜相關人物

清代戴有棋的《重修青雲譜碑記》和周體觀的《青雲譜道院落成記》中都記載青雲譜是朱耷創建的道院,而周《記》更明確説就是八大山人。據考,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時年19歲。因不滿清王朝統治,為了避免清廷迫害,於23歲逃於釋門,在進賢介岡剃髮為僧,後在新建洪崖(今南昌市灣裏區)侍奉生母。朱耷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36歲時來南昌省親,親往會城南郊的梅仙祠舊址察看,這裏是他家世代祖輩信奉道教的老地方,從洪崖遷回的母弟也棲隱附近的寺廟,舊識的農村長老亦亟欲他遷來,於是便決意在此定居,並計劃重建一所道院。
朱耷邀集馬道常(號常往,四川人)、周德鋒(號佔月,新建人),胡德周(號之玫,南昌人)等4個道友,進行規劃,見定山橋紀毀途中,急待修造。他首先傾囊,再加之同籌仁人、地方賢達、以及“隱顯諸公”,都大力襄助。據《淨明忠孝宗譜》載,這時朱道明(相傳為其弟牛石慧)也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冬來譜修道,參加創建。經過六、七年的奮力,到他42歲清康熙六年(1667年)時,道院才初步建成。 (見舒性於丁未作《青雲譜落成序》)。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朱耷50歲時,青雲譜更為完善壯觀。黎元寬撰《青雲譜志略序》載:“全真朱良月至自洪崖,頓興起之,即瓦礫之道以至金碧之功,可雲奇特,而良月視之,不過修仙緒餘,故其署榜日‘青雲譜”,古老的梅仙祠舊址,已由瓦礫荒地,建成金碧宮殿,值此譜闢堂開,正式額名“青雲圃”。此時青雲譜,無論在建造殿堂屋宇,佈置庭圃環境,闡發淨明教義、制定傳派譜序、規戒語錄、編纂譜志藝文、集訂經典史籍等諸方面,都已趨大備。直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62歲時便將道院交其徒主持 [4] 

青雲譜文物價值

青雲譜作為江南南昌的古文化人文景觀,一個江南特色的園林,歷經周、西漢、東晉、唐、宋、元、明、清數朝,保存完好的江西淨明道教發源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道教文化和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2] 

青雲譜文物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對名跡進行保護的政策,南昌市人民政府於1954年、1955年、1956年、1958年先後撥款對青雲譜進行了4次較大的修整,新修建四角亭、六角亭、石橋亭等。1958年初為保證古蹟的原貌,將在此地駐守的部隊撤出。
1959年,在時任國家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和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幫助下,10月1日國慶十週年紀念日,“畫家八大山人紀念館”正式開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青雲譜館舍遭受極大的破壞,大量的資料、畫冊、書籍、照片、陳列品、木雕工藝品、匾額、對聯統統被付之一炬,時任館長的吳振邦把書畫真跡等文物“偷運”出青雲譜。在徵得市文化局黨支部的同意後,取得八一起義紀念館馮欽夫館長的支持,青雲譜的文物真跡全部運至八一起義紀念館作為革命文物封存保管起來,保護了國家文物。
1973年,南昌市人民政府撥來款項17萬元來進行青雲譜的修復工作, 1980年7月1日,青雲譜重新以“八大山人紀念館”名稱正式開館。此時,紀念館啓用了整個廟宇建築羣,開設5個陳列室,此後陸續重修了八大山人墓、牛石慧墓,對各種古木進行了砌欄保護,對殿堂、庭院等進行了全面修繕 [9] 
2006年5月25日,青雲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青雲譜旅遊信息

  • 參觀須知
1、八大山人紀念館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觀眾可使用身份證刷閘機,或關注微信公眾號換取電子票進入館內參觀,當日有效,過期作廢(一人一票上午限發2000張,下午限發1500張)。
2、凡團體參觀請提前48小時預約(團體原則上不超過50人), 重要接待參觀另行安排。
3、衣冠不整、醉酒者謝絕入館,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入館必須要有監護人陪同,出現安全問題由其監護人負責。
4、觀眾參觀時請勿在館內攀爬、奔跑、打鬧、戲水和大聲喧譁,請勿互相推擠,以免發生意外,嚴禁攜芾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及寵物入館,展區嚴禁吸煙。請勿亂丟雜物,觀眾攜帶物品請自行保管,如有遺失本館概不負責。
5、館內展品的知識產權歸本館所有,展區標示請勿攝影處謝絕攝影,參觀時,請與展品保持一定距離,請勿觸摸文物和陳列用具,謹防損壞館內物品,如有損壞,照價賠償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6、觀眾參觀時請自覺遵守參觀秩序,服從館內工作人員現場引導和指揮。
7、講解員免費講解時間:上午10:00一場,下午15:00一場。
有償講解服務收費標準:十人以下100元,十人以上120元,提供一名講解員(每團不超過30人)。
8、參觀時間:每週二至每週日上午9:00下午17:00( 16:30停止入館,每週一為閉館日,節假日除外) [10] 
  • 交通信息
南昌市市內可乘坐89路在青雲譜南路北口下車可直達景區。
參考資料
  • 1.    八大山人紀念館概況  .八大山人紀念館官網[引用日期2020-05-24]
  • 2.    徐旺,齊康.歷史建築的文脈延續與現代建築的自我實現——以八大山人真跡館設計為例[J].建築與文化,2010(02):90-91.
  • 3.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6年06月2日[引用日期2020-05-24]
  • 4.    南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昌市志》第六卷:方誌出版社,1987年:613-614
  • 5.    南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昌市志》第六卷:方誌出版社,1987年:533
  • 6.    南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昌市志》第六冊:方誌出版社,1987年:617-619
  • 7.    八大山人紀念館組織架構  .八大山人官網[引用日期2020-05-24]
  • 8.    南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昌市志》第六卷:方誌出版社,1987年:631-632
  • 9.    南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昌市志》第六卷:方誌出版社,1987年:622-623
  • 10.    參觀須知  .八大山人紀念館官網[引用日期20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