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陽農民畫

鎖定
青陽農民畫,起源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的民間文學,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中文名
青陽農民畫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民間文學
非遺批次
第一批

青陽農民畫歷史淵源

青陽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腹地,古來文人墨客留連往返於此,酬唱答和,揮毫潑墨,文化積澱深厚,史有"詩文之地、書畫之鄉"美稱。據《青陽縣誌》載,明、清時期,邑人林恆山等人,以畫交友,甚是熱和。到了清代,鄉村出現了書畫愛好者羣體;同治年間,鄉人張家順等組織民間畫社,廣交雅士,書畫相習。 [1] 

青陽農民畫文化特徵

青陽農民畫藝術,有別於陝西户縣、上海金山、安徽蕭縣農民畫,它是在接受青陽縣及周邊地區古代磚雕、石雕、木雕、剪紙、牆飾畫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獨特的繪畫藝術,具有文人畫與農民畫互補的特點。青陽農民畫以身邊人、身邊事為主要題材,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以色彩豐富、線條細膩、構圖獨特著稱於世。 [1] 

青陽農民畫社會影響

鄉民求畫者也是紛紛不斷。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縣內崛起一批農民書畫家:如張平安、吳秀玉、羅國良、李八壽、許正強等,他們的畫,不僅為當地百姓所喜愛,且開始登上大雅之堂,不少作品在市、省及全國展覽中獲獎。1982年5月,全省農村美術工作座談會在青陽召開,促進了青陽農民畫的發展。在1983年的全國農民畫展覽中,青陽農民張平安創作的《山村養魚》獲三等獎,吳秀玉《大水之年》獲二等獎。之後,全縣農民書畫愛好者發展達百人之多,時有作品在市、省、國家級報刊發表,影響波及省內外。 [1] 

青陽農民畫傳承保護

由於多種原因,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民間書畫隊伍、作品、筆墨等,都呈現日趨衰萎之勢,不僅少年中極少有習摹者,連一些有名望的老作者也都閒置筆墨,或"改換門庭"了。青陽農民畫漸漸式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