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銅鈹

鎖定
是古代著名長兵器之一,它是一種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而鈹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戰國時期的趙、楚等國。扁莖銅鈹主要流行於秦國。
中文名
青銅鈹
相關文獻
《説文解字》
長    約
30~35釐米
外    形
極似短劍

青銅鈹青銅鈹簡介

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説文解字》(東漢,許慎 著)這樣解釋鈹的概念——“鈹者,劍刀裝也”。
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面為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約30~35釐米,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後裝長約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鋭利的刺殺兵器。
從文獻資料看,鈹可能起源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戰國秦漢。鈹最早被稱為“夷矛”,春秋戰國時期名稱又演變為鎂、鈹、鈦等,東周時代的宋、吳、秦、趙、燕等國長鈹盛行,應用很廣。這種兵器古書記載頗多,但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無完整實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銅鈹,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銅鈹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銎)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鈹的長柄末端裝有銅?,鈹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西漢時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鈹亦改為鐵製,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

青銅鈹出土青銅鈹

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鈹,鈹首長度多為35釐米左右,莖長12釐米左右,鈹之木柄( )多已腐爛殘損,鈹身刻有“十五年寺工工”之類銘文,莖上刻有“十六”等字。“十五年”為秦始皇紀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機構,鈹上最後還刻有實際生產的工匠名字。
秦俑坑已發現青銅鈹16件,可以訂正把過去將鈹誤視為短劍的錯誤。根據已發現的銅鈹實物,鈹全形由鈹首、銅?組成。有學者認為,鈹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