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

鎖定
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Qinghai Xizang Yunnan Burma Indonesia eta type structure,Qinghai Tibet Yunnan Burma Indonesia eta type structure)簡稱青藏歹字型構造、曾稱康藏歹字型構造,是展布於中國西南部和東南亞地區的歹字型構造。
中文名
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
外文名
Qinghai Xizang Yunnan Burma Indonesia eta type structure,Qinghai Tibet Yunnan Burma Indonesia eta type structure
簡    稱
青藏歹字型構造
展布於
中國西南部
它的頭部及外圍褶帶散佈於甘、青、藏及川西北地區,中部經藏東、川滇西部以及緬甸、泰國和越南,尾部在東南亞至印尼等地。頭部,主體呈強烈壓扭狀態之巨大彎曲褶帶,斷裂發育且多自北向南逆衝推覆;中部,伴隨南北向劇烈褶皺帶和巨大沖斷帶,以低温高壓構造動力變質帶、構造岩漿變質帶或高壓動力變質帶及蛇綠岩帶為特徵;尾部,終止於赤道附近,並有形態完美的班達海旋渦狀構造伴隨。它從晚古生代後期開始發育,三疊紀末印支運動基本成型,燕山運動及喜馬拉雅運動為其活動的最高峯時期,導致青藏高原整體隆起,挽近至今仍強烈活動,是中國主要活動構造體系之一。除控制不同內生金屬礦產和油氣田外,對地下熱能和一系列強震的發生亦具明顯控制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