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青蓮寺
- 別 名
- 福嚴禪院
- 位 置
- 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處的寺南莊北側硤石山
- 組 成
- 古青蓮寺、新青蓮寺
青蓮寺歷史沿革
編輯唐寶曆時(825—827年),青蓮寺初次修葺。
唐太和初年,慧愔禪師在這裏以前人修建的寺廟為基礎,大量營造殿宇,廣收門徒,這時青蓮寺較為興盛,方才初具規模。
唐太和七年(833年),寺院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山田二十餘頃的大寺院,影響力日益增加。
唐鹹通八年(867年),御賜名額為青蓮寺。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賜名,改名叫做“福嚴禪院”。
明代時,又修改回“青蓮寺”。自此上下寺的青蓮寺、古青蓮寺之名被延續到今天。
唐代以後,青蓮寺歷代皆有增建。寺前設平台,台上建東西兩閣,閣後依次為天王殿,藏經閣,釋迦殿及大雄寶殿,兩廂建有觀音閣,地藏閣及經堂等,左右對稱。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釋迦殿建立。
北宋景德四年(1107年),建立古青蓮寺彌勒殿並塑像。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觀音閣下層後牆中部刻《羅漢碑記》。
金天會四至五年(1126—1127年),發生戰亂,損毀部分建築。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改觀音殿為二層觀音閣。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觀音樓修復,金裝塑像。
2003年,由於古青蓮寺釋迦殿主體建築保存狀況不佳,對主體建築進行了修繕,將舊有的木構件替換,並做了防腐防蟲與加固處理。
青蓮寺建築格局
編輯青蓮寺古青蓮寺
古青蓮寺,又稱青蓮寺下院,是唐代建寺時的舊址,坐西面東,坐北朝南,位於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碘石山隅,古青蓮寺主體建築由南北兩殿與一座舍利塔組成,正殿和南殿是由於殿宇垮塌嚴重,現代復建的。據清代的重修碑記載,當時有正殿9間,南殿9間,東西禪堂各5間。現建築均為現代復建,包括正殿、南殿各3間。彩繪泥塑主要分佈在釋迦殿和彌勒殿,其中彌勒殿內所存7尊彩塑為唐代遺存。現存塑像18尊,壁畫面積15平方米,壁塑面積15平方米。
[3]
[7]
青蓮寺新青蓮寺
新青蓮寺,又稱青蓮寺上院,因地勢較高而俗稱上院,坐落於俠石山三山環抱的腹地之中,寺院整體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偏西8°,寺院總體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60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新青蓮寺有各類大小建築二十多座,主院及軸線上分為三進院落;偏院分為東西兩進院落。前為平台,上建東西閣,閣後依次為天王殿、藏經閣、釋迦殿、大雄寶殿。兩廂分別建有觀音閣,地藏閣,經堂、僧舍。高低錯落,左右對稱。寺內現存唐、宋、明、清諸代碑刻十通,真、草、隸。篆各種字體齊備,是研究寺廟歷史及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3]
[6]
青蓮寺主要景點
編輯青蓮寺羅漢堂
羅漢堂,又稱觀咅閣,初創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年間(1101年),為主殿釋逾殿的東側配殿,面闊三幵間,二層結構,前插廊懸頂,宋建明修。根據碑文等資料記載,該處殿堂原本為一層,後經抬高變為二層,改建時間已不可考。
[3]
羅漢堂二層樓閣之上有彩繪泥塑及壁畫,沿正面牆東牆及兩側牆南北牆分佈而塑,坐枱與牆體等長。正面(東牆)塑像9尊,兩側(南牆北牆各有5尊,共計有19尊。坐枱均由青磚砌制而成,為減輕二層的重量,北側坐枱最外側一層磚體被去除,導致該側彩塑前腳掌均懸空,但不影響其安全性。觀咅菩薩坐像居東牆正中,左足垂於台下蓮踏上,高約1。7米。左右兩側有童子和龍女作為觀音菩薩的脅侍,體量較主像顯著縮小。兩側依次分部十六尊羅漢像,各高1。4米左右。台上除龍女與善財童子外皆為坐像,都是宋代遺物。塑有觀音菩薩、龍女、童子及十六羅漢。其中,北側牆體上部存在流淌痕跡,且此處殿宇的窗户沒有玻璃或油紙作為隔絕外界的隔層,北側和南側靠近窗子的彩塑都是直接接觸外界環境的,受外界風雨的影響很大,所以外部的細泥層與顏料層出現了大量剝落。
[3]
青蓮寺釋迦殿
釋迦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單檐歇山頂。樑架為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對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單抄單下昂五鋪作,昂與耍頭均作批竹式。補間無斗栱,只作隱刻。斗栱用材合宋《營造法式》六等材。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大殿前後檐均在明間設板門,兩次間置破子欞窗,前檐明間的地栿、立頰、上檻均為石作,表面線刻花卉紋飾,刻工精細,四周立柱為方形抹稜石柱。從石柱、門楣石刻題記可知,該殿創建於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殿內佛壇上現存宋塑4尊。
青蓮寺兩廂
觀音閣上現存宋代觀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閣上存有地藏菩薩和十殿閻王,也為宋塑。觀音閣樓下後牆中部,鑲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羅漢碑記》石碑上,刊載十六羅漢及五百羅漢名號,其中五百羅漢名號,是在現存記載中時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青蓮寺新寺
新寺創建於隋代,原為慧遠禪師説法道場,宋以後為天台宗道場。寺分三院,一院為藏經樓,二院為大佛殿,三院為大雄殿。藏經樓五間,藏有從唐至元歷代佛經700函5000餘卷,惜經兵燹火災,散落殆盡。二院大佛殿、羅漢樓、地藏樓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羅漢名號。大雄殿於日軍入侵中國時燒燬,正在修復中。
青蓮寺三佛殿
三佛殿居青蓮寺的西偏院西北角高坡上,地勢在上寺中是最高的,根據縣誌記載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為現代重修。該殿有塑像7尊,均塑在靠北牆的石台上。不僅7尊彩塑背後均有人為掏造的空洞,而且存在貼金的部分均被刮除,僅有金色少量遺存。從左至右的三尊主佛分別為代表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代表姿婆世界的釋邐牟尼佛及代表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倫佛。另有四尊脅侍塑像各居三尊佛像兩側。雖然根據“四有”檔案記載為明代塑像,但可看出橫世三佛之間的塑造風格與工藝完全不同,四尊脅侍的風格也是兩兩成對,應是不同時期作品。
[3]
青蓮寺彌勒殿
下寺北殿彌勒殿,亦稱正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現存大小塑像尊,內容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及二供養人。殿內台基寬大,位處大殿正中,周圍以玻璃為圍牆,無頂。彌勒佛坐像塑於台基後側中央,像高5。02米,於須彌座上雙腿自然下垂,雙足踏於蓮台之上,故稱為“垂腿彌勒佛”;彌勒佛兩側,塑有站立的阿難、逝葉二大弟子,迴葉居左,阿難居右,高2。26米。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管理人員的介紹,右側的逝葉之所以在左側半身出現深及內部骨架的巨大創口,是因為在九十年代缺乏管理的時候家畜跑入店堂內撞到塑像,塑像前傾的同時撞在了普賢菩薩的須彌蓮台之上形成的。佛像前左右兩個須彌座蓮台上,文殊、普賢兩菩薩相對而坐,高米。文殊菩薩居左,右腿盤曲,左腿下垂,左足踏在須彌座之上;普賢菩薩居右,左腿盤曲,右腿下垂,右足踏在蓮台上。佛壇木來有兩尊體型較小的供養菩薩相對應,但現僅存有兩尊不配套的塑像,一尊有底座,另一尊則頭與四肢都已缺失,掛靠在磚石砌成的台階上。兩尊彩塑與其他彩塑風格明顯不同,疑為從他處移來,且均破損嚴重,露出內部骨架。
[3]
青蓮寺歷史文化
編輯青蓮寺傳説軼事
- 古柏
院內的子抱母古柏令遊人感嘆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傳百餘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決定次日將其砍伐。
當天夜裏,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軀幹纏繞而上,緊緊將母相抱住,寺僧見之,以為神意。古柏前的兩棵銀杏樹,東為雄樹,周粗5米,高約25米;西為雌樹,周粗4米,高與雄樹同。每年夏秋兩季,枝葉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無可辯駁的神威,敍述着青蓮寺的沉浮興衰。
- 擲筆台
據説慧遠法師至鄴學法回高都,就於丹河之濱的硤石山腰創建寺廟,故取名“硤石寺“,也就是最初的青蓮寺。在這裏,慧遠一邊講經説法,一邊為《涅盤經》精心註疏。歷經數年,《涅盤經》終於完成。為了證明自己註疏準確可靠,他決定求上天驗證。吉日,慧遠捧書持筆沿山徑而上,當他來到這塊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時,決定在此告天,於是攀上石頂,將門筆對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盤經現已功畢,若疏義契理,筆當駐於空矣。“然後擲筆蒼天,此筆果真在空中停留。於是後人就稱此天然石壁為“擲筆台“。
青蓮寺相關人物
13歲出家,16歲隨湛律師赴鄴學法,博讀大小乘經論,後從大隱律師學《四分律》,學成後返回高都,在故里結室為庵,創立道場,講經説法,註疏佛教經典,草創硤石寺,即今古青蓮寺。周武帝滅北齊入鄴廢佛,慧遠當眾面斥,從此,隱居太行山中靜修佛法。
三年後,武帝崩,恢復佛法,慧遠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被首選為統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興善寺主持法事,註疏佛經。後移居淨影寺。開皇十二年(592年),隋文帝敕其主譯經文,刊定辭義。
不久圓寂於淨影寺,終年70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大乘義章》、《大涅槃經義記》、《十地經論疏》等20部100餘卷,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青蓮寺文物價值
編輯碑首線刻彌勒佛殿圖(亦稱彌勒講經圖);它所顯示的佛殿,佈局完整,山門、圍廊、講壇、佛殿莫不具備,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資料。
青蓮寺保護措施
編輯青蓮寺旅遊信息
編輯青蓮寺地理位置
青蓮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處的寺南莊北側硤石山中。
青蓮寺門票價格
青蓮寺交通路線
上海市——京滬高速——滬蓉高速——寧洛高速——京台高速——鹽洛高速——濟廣高速——連霍高速——晉新高速——青蓮寺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邢衡高速——太行山高速——青蘭高速——二廣高速——青蓮寺
鄭州市——京廣快速路——連霍高速——鄭雲高速——晉新高速——牛郎河隧道——晉新高速——青蓮寺
- 參考資料
-
- 1. 青蓮寺 .攜程[引用日期2021-06-3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務院.2014-07-21[引用日期2021-10-28]
- 3. 徐諾. 山西晉城青蓮寺彩繪泥塑製作工藝分析及虛擬修復初探[D].西北大學,2014.
- 4. 郭秋英.青蓮寺宋塑妝金工藝的歷史人文價值[J].晉陽學刊,2021(03):130-134.
- 5. 羅世平,如常主編,世界佛教美術圖説大典 建築 2,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04,第766頁
- 6. 王巍著,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第606頁
- 7. 廖林靈. 山西晉城古青蓮寺釋迦殿雙面編壁背光保護修復方案[D].西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