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蒿

(菊科蒿屬植物)

鎖定
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 Buch.-Ham. ex Roxb.),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單生無毛,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葉無毛,葉色為暗綠色或棕綠色,葉柄長,小裂片長三角形櫛齒或近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近半球形,有短梗,下垂,總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瘦果長圓形;花果期6—9月。 [11]  青蒿古名“菣”,意為“治療瘧疾之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12] 
青蒿主產於中國,中國南北各地、濱海地區均有分佈,國外在朝鮮、日本、越南、緬甸、印度及尼泊爾等地有分佈。 [1]  青蒿生於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喜温暖濕潤氣候,要求陽光充足,不耐廕庇,忌積水。青蒿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在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疏鬆濕潤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及黏壤土上生長良好;青蒿可以通過種子繁殖,生產上一般採用種子育苗移栽。 [13] 
青蒿味苦、辛,性寒,《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青蒿有退虛熱,涼血、解暑、治瘧的功效,同時還具有抗病毒、抗瘧原蟲、利膽、解熱、鎮痛、抗炎、抗腫瘤、降壓、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用。 [12]  屠呦呦因發現可以用於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於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在2017年獲2016年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4] 
中文名
青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caruifolia Buch.-Ham. ex Roxb. [10]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青蒿
命名者及年代
Buch.-Ham. ex Roxb.,1814

青蒿植物學史

青蒿古名“菣”,意為“治療瘧疾之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12] 

青蒿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單一,垂直,側根少。莖單生,高30-150釐米,上部多分枝,幼時綠色,有縱紋,下部稍木質化,纖細,無毛。葉兩面青綠色或淡綠色,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三回櫛齒狀羽狀分裂,有長葉柄,花期葉凋謝;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15釐米,寬2-5.5釐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有裂片4-6枚,裂片長圓形,基部楔形,每裂片具多枚長三角形的櫛齒或為細小、略呈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先端鋭尖,兩側常有1-3枚小裂齒或無裂齒,中軸與裂片羽軸常有小鋸齒,葉柄長0.5-1釐米,基部有小形半抱莖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無柄。
青蒿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3.5-4毫米,具短梗,下垂,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狹小,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背面綠色,無毛,有細小白點,邊緣寬膜質,中層總苞片稍大,寬卵形或長卵形,邊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或膜質,頂端圓;花序託球形;花淡黃色;雌花10-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30-40朵,孕育或中間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略長於花冠,頂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長圓形至橢圓形。花果期6-9月。 [1] 

青蒿分佈地區

青蒿 青蒿 [15]
青蒿主產於中國 [1]  在中國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南部)、陝西(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等省區。 [1]  在朝鮮、日本、越南、緬甸、印度及尼泊爾等地也有分佈。 [1] 
重慶酉陽享有“世界青蒿之鄉”的美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產基地,也是全球青蒿素高含量的富集區,平均青蒿素含量高達8‰,全球八成的原料青蒿產於重慶酉陽。 [2] 

青蒿生長環境

青蒿生於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於濱海地區, [1]  喜温暖濕潤氣候,要求陽光充足,不耐廕庇,忌積水。青蒿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在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疏鬆濕潤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及黏壤土上生長良好。 [13] 
青蒿

青蒿繁殖方法

青蒿可以通過種子繁殖,生產上一般採用種子育苗移栽。 [13] 
繁殖 繁殖
春、秋兩季均可播種,青蒿屬短日照植物,其開花對日照長、短相當敏感,秋季播種會因營養生長時間過短,植株還矮小時便接受秋季短日照而開花結實,引起產量下降,因此,選擇春季播種容易掌握。青蒿種子無休眠現象,播種前不需特殊處理,但要特別注意種子的淨度,根據種子淨度不同,一般每畝需種子30-100克。在播種前,應及早滅茬並進行精耕細作,暴曬土壤,清除殘留物,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並殺死地下蟲源。 [3] 
種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青蒿種子太小,生產上採取育苗移栽為好。2月中句平畦育苗,播種前澆水濕潤苗牀,用木棍壓畦面開淺溝,按行距10-15釐米條播,播種時用拇指和食指輕捻,使種子均勻撒入溝內,播後畦面覆蓋過篩的細肥土1釐米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度。 [3] 

青蒿栽培技術

青蒿苗期管理

苗期 苗期
播種後如果温、濕度適宜,10-20天即可出苗。出苗後,如果幼苗擁擠,應進行間苗,以擴大幼苗的營養面積,擴大其間距,使幼苗間空氣流通、日照充足、生長茁壯,否則,有礙幼苗生長髮育。間苗時適當拔除過密苗、瘦弱苗、病蟲苗、徒長苗或畸形苗,除去混雜其間的其它品種的幼苗和雜草。間苗通常在子葉發生後進行,不可過遲,因苗株擁擠易引起徒長,不利育出壯苗。按株距10釐米左右及時硫苗,幼苗5-7片真葉時,即可移栽定植於大田內。 [3] 

青蒿整地移栽

移栽 移栽
青蒿怕濕,應選擇排水良好、疏鬆的沙土或輕粘土栽培。如果栽培地過濕,易導致基生葉腐爛和病蟲害滋生。移栽前,結合深翻深耕,施有機肥1500-200克或氮、磷、鉀複合肥60千克。採取壟作栽培,壟高20-30釐米、兩壟之間溝寬50-60釐米,株距50釐米左右,選擇雨後陰天移植,5月前完成移栽。 [3] 

青蒿田間管理

中耕:移栽成活後及時中耕除草。雨後或灌溉後,在沒有雜草的情況下,也要進行中耕。幼苗期中耕宜淺,植株長大後可稍深。 [3] 
青蒿 青蒿 [16]
除草: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機械除草與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具有高效、及時、省工、經濟等特點。青蒿還未配有獨特的除草劑,而大面積青蒿栽培中,雜草對青蒿生長的影響是相當嚴重的,在使用除草劑時,應選擇見效快、有效期短的除草劑,在播種或移栽前施用,以殺死雜草,可選用滅生性除草劑,例如百草枯、草甘磷、五氯酚鈉等。但必須在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或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不良後果。最好根據田間雜草種類,有針對性地用藥。藥劑失效後,再播種或移栽。使用除草劑要注意安全,對使用的濃度、方法和用藥量,要根據説明書使用。青嵩在移栽前,可選掙化學除草;移栽定植後,應選擇人工除草或機械除草,避免除草劑影響青蒿的生長。 [3] 
追肥:可根據需要追肥2-3次,幼苗時期的追肥,主要目的是促進其莖葉的生長,追施氮肥可稍多一些,但在以後的生長髮育期間,磷、鉀肥應逐漸增加。每次每畝追施氮、磷、鉀複合肥10千克左右。速效性肥料如腐熟人糞尿、尿素、硫酸銨、氨水、過磷酸鈣等均可追肥。追肥的施用方法依肥料種類及植株生長情況而定。追施化肥,可在植株行間開淺溝條施,以人糞尿做追肥的,可與灌水同時進行;還可採用根外追肥,一般都在生長後期進行,在植物莖、葉上噴施一定比例的磷、鉀肥或微量元素的水溶液。常用的肥液濃度:磷酸二氫鉀為0.1-0.3%、過磷酸鈣為1-3%、尿素為0.5-1%。對青蒿進行多次根外追肥,產量至少提高30%以上。苗高1米左右時,可進行打頂,以促進側枝萌發,提高產量。 [3] 

青蒿病蟲防治

青蒿病害

根腐病 根腐病
根腐病是青蒿栽培中較常見的一種,發病時,鬚根、支根首先變褐腐爛,逐漸向主根蔓延,最後導致全根腐爛,直至地上莖葉自下而上枯菱、全株枯死。該病常與地下線蟲、根蟎危害有關。另外,青蒿適宜在温吸濕潤、通氣良好的環境中生長,土壤粘重、田間積水過多時發病嚴重。防治方法:播前對土壤消毒,用殺蟲藥防冶地下害蟲,同時增施腐熟有機肥,以增強抗病力。發病初期可用甲基託布津、多菌靈等800-1000倍液灌根,雨後及時排水。 [3] 

青蒿蟲害

野生的青蒿病蟲害極少,人工栽培後,易引起蚜蟲尺蠖小地老虎銀紋夜蛾斜紋夜蛾幼蟲的危害。蚜蟲,羣梄在嫩莖、葉上,吸食液汁。發現蚜蟲後,可用25%亞銨硫磷1000倍液、50%滅蚜松乳1500倍液噴施防治;尺蠖幼蟲咬食葉片、嫩莖。在幼蟲1-2齡期噴90%敵百蟲800-1000倍液防治;小地老虎銀紋夜蛾和斜紋夜蛾的幼蟲,為害莖、葉,小地老虎,可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澆穴毒殺;銀紋夜蛾和斜紋夜蛾,利用其假死性進行捕殺,或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噴施防治。 [3] 

青蒿主要價值

青蒿 青蒿 [15]
青蒿含揮發油,也含艾蒿鹼 (abrotanine, C21H22N2O)及苦味素等。 [1]  味苦、辛,性寒 [12] 
青蒿(原變種)有清熱、涼血、退蒸、解暑、祛風、止癢之效,作陰虛潮熱的退熱劑,也止盜汗、中暑等,但本種不含“青蒿素”,無抗瘧作用 [1]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青蒿有退虛熱,涼血、解暑、治瘧的功效,同時還具有抗病毒、抗瘧原蟲、利膽、解熱、鎮痛、抗炎、抗腫瘤、降壓、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用。 [12] 
《本草綱目》等古本草書記述的“青蒿花色淡青,淡黃色”者可能是青蒿(原變種);《救荒本草》與《野菜博錄》所載“邪蒿”亦為青蒿(原變種) [1] 

青蒿相關研究

2016年6月21日,中國青蒿素產業聯盟 [4]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其目標是要打通青蒿素的產學研鏈條,將青蒿素從農田種植到成品產出的各個環節有機整合起來。使生產青蒿素的企業能夠聯合起來,共同進軍國際市場。 [5] 
2018年12月20日,青蒿素科技聯盟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選舉產生青蒿素科技聯盟第一屆理事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研究員、中藥研究所黨委書記朱曉新研究員當選為聯盟第一屆理事長。 [6] 
2019年8月2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在北京大興奠基 [7]  。作為全國首個青蒿素研究中心,預計2021年竣工。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