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鎖定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是國家一級文物 [1]  。高18.7釐米,口徑4釐米,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製,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部分用於外銷國外市場,如西亞地區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形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扁壺構思別具匠心。以昂起的鳳首為流,以捲起的鳳尾為柄,鳳身繪於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兩側。鳳首壺採用多種製作工藝,壺流為模製成型,壺柄以捏塑成型,再合為一體。
中文名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尺    寸
壺高18.7釐米、底徑4.5釐米
形    狀
小口短頸,矮圈足
簡    介
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級    別
一級文物1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簡要介紹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高18.7釐米、底徑4.5釐米、口徑4釐米。其造型奇特。小口短頸,矮圈足,腹體扁圓。壺流塑成鳳鳥的頭部,羽毛長而飄灑。壺柄拳曲作鳳尾,配上用青花勾畫的兩翅垂至壺體兩側,下面繪纏枝花卉。好像鳳鳥飛翔於花叢之中。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澤濃重豔麗,有暈敵現象。扁壺造型新穎獨恃,將天雞壺和馬蹬壺的造型合二為一。配上精美的青花紋飾,相互襯托,使其更增添幾分藝術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2]  此壺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 [1]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發現歷史

1970年初春,舊鼓樓大街豁口,北京標準件四廠的工人正在城牆下挖土摔磚坯。一個週一的上午,一名鐵路巡道工人打電話給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反映説,在北城牆下面發現了青花白地的瓷器。青花鳳首扁壺後因“破四舊”砸碎,碎成48塊大大小小的碎片 [1]  。2004年,首博將扁壺送交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進行了歷時13個月的修復。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鳳首扁壺宛若新生 [1]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製作背景

元代景德鎮官窯的青花瓷採用一種進口的鈷料繪製,這種彩料的成分高鐵低錳,高温燒製後青翠濃豔,並形成含鐵的結晶斑,過燒則出現暈散,形成類似於水墨畫的效果。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製,其中用於外銷的產品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帶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而供給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的大部分器型較小,紋飾疏朗,元大都出土的元代青花都屬於這一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