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粱米

鎖定
青粱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粱Setaria italica (L.) Beauv.或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品種之一的種仁 。分佈於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具有健脾益氣,澀精止瀉,利尿通淋之功效。常用於脾虛食少,煩熱,消渴,泄精,瀉痢,淋證。
中文學名
青粱米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狗尾草屬
梁、粟
分佈區域
我國南北各地
採收時間
秋季果實成熟時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90g;或煮粥
毒    性
無毒(《別錄》)

青粱米入藥部位

種仁。

青粱米性味

味甘,性微寒。

青粱米歸經

歸脾、腎經。

青粱米功效

健脾益氣,澀精止瀉,利尿通淋。

青粱米主治

用於脾虛食少,煩熱,消渴,泄精,瀉痢,淋證。

青粱米相關配伍

1、治消渴:青粱米半升,淘淨,以水三升,煮稀粥飲之,以瘥為度。(《聖濟總錄》)
2、治老人脾虛氣弱,食不消化,泄痢無定:神曲二兩(炙,搗羅為末),青粱末四合(淘淨)。上相和煮粥,空心食之。(《壽親養老新書》曲米粥)
3、治老人五淋病,身體煩熱,小便痛不利:漿水三升(酸美者),青粱米三合(研)。上煮作飲,空心漸飲之,日二三服。(《壽親養老書》漿水飲)
4、治消渴,及吐血心悶:青粱米半升,淨淘粳米亦得,以水三升,煮稀粥飲之,以瘥為度,爛研取泔飲亦可。(《普濟方》)
5、治小便澀少,尿引莖中痛:青粱米、葱白(切)各一升。於豉汁中煮作粥食之。(《食醫心境》)

青粱米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90g;或煮粥。

青粱米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收割,打下種仁,去淨雜質,曬乾。

青粱米形態特徵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鬚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mm,黃色,褐色或紫色;第1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基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2外稃等長於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脱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變種的主要特徵在於:植物體細弱矮小,高20-70cm。圓錐花序呈圓柱形,緊密,長6-12cm,寬5-10mm;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mm,黃色,剛毛長約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青粱米生長環境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青粱米相關論述

1、《名醫別錄》:“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
2、《日華子本草》:“健脾,治泄精。”
3、《普濟方》:“主骨痹熱中。”
4、《本草藥性大全》:“澀精,調胃和脾。”
5、《食物考》:“青粱補氣,瀉痢食良,通淋利便,疏理膀胱。”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