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溪黒蛟龍燈舞

鎖定
青溪黑蛟龍燈舞,其表演也稱“烏龍過江”,是漢族傳統龍舞的一種。當地相傳,大埔縣青溪鎮汀江西岸鏟坑村一帶瘴氣瀰漫、虎狼出沒,一江姓叔侄到此斬棘墾荒,叔父卻慘被惡虎咬死,潛居此地的黑蛟聞知後,毅然橫渡汀江,滅瘴氣,驅虎狼,造福黎民百姓,被封列為神。民間為弘揚黑蛟造福於民的功德和紀念江姓叔侄的英雄壯舉,根據古漢族龍燈舞的傳承,扎制了黑蛟,編成民間舞蹈,於每年龍湖洞福主公王生日祭祀時進行黑蛟燈表演。 [1] 
2013年,青溪黑蛟龍燈舞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青溪黑蛟龍燈舞
批准時間
2013年11月22日
非遺級別
省級
類    別
傳統舞蹈

青溪黒蛟龍燈舞歷史淵源

古時,位於大埔縣青溪鎮境內汀江西岸的鏟坑村一帶還是未經開發的原始森林,瘴氣瀰漫,虎狼出沒,是一處蠻荒之地。此時位於鏟坑村對岸的虎頭沙村的南遷客家人經過幾代聚集、繁衍,人口漸多,生產、生活資源不足使用,盼望能開發江對岸的蠻荒之地,又懼於瘟瘴和虎狼之威,遲遲不敢行動。後來,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氣,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斬棘墾荒。一天,江姓叔父慘被惡虎咬死,躲過一劫的侄子只撿得其叔一條毛辮,逃回虎頭沙村中。此後,江姓村民只好放棄開發新家園的打算。
潛居虎頭沙村後矮子岌山深澗修煉的黑蛟聞知江姓叔侄的悲慘遭遇後,怒火燃起,為了替當地民眾謀取幸福,毅然出澗,橫渡汀江,滅瘴氣,驅虎狼,替天行道,造福黎民百姓。
青溪黒蛟龍燈舞
青溪黒蛟龍燈舞(2張)
此後,虎頭沙村民逐漸過江劈荒墾地,形成了鏟坑、橫江等村落。村民感激黑蛟為民除害的壯舉,焚香膜拜,感謝神恩。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嘉其功德,將黑蛟封列為神,敇封黑蛟為龍湖洞福主公王,駐守在今鏟坑、橫江一帶。此後,鏟坑、橫江村民集資建造龍湖洞公王宮,年年祭祀,香火不絕。
為弘揚黑蛟造福於民的功德和紀念江姓叔侄的英雄壯舉,鏟坑村民根據古漢族龍燈舞的傳承,扎制了黑蛟,編成民間舞蹈,於每年龍湖洞福主公王生日祭祀時進行黑蛟燈表演,綿綿不斷,傳承下來。 [3] 

青溪黒蛟龍燈舞主要特徵

黑蛟道具由蛟首、蛟身、蛟尾三部分組成,全長20米。青溪鎮傳統黑蛟燈表演分為六小節,分別為出澗、探路、試水、搏浪、戲珠、盤蛟,並配以廣東漢樂吹奏,大鑼鼓板式,以嗩吶為主奏,樂曲歡快、熱烈、喜慶,配合黑蛟矯健的姿態,表演畫面生動傳神,敍事性強。表演開始,伴隨着大蘇鑼聲由遠而近,黑蛟出澗,雙眼射出兩道光柱,然後在火爆鑼鼓聲中快速俯衝、轉身、探首、亮相,黑蛟神態威武雄健;以“行鑼”為主的配樂與大蘇鑼、大鈸及敲擊鋁皮聲相配合的音樂變化,表現黑膠探路到試水等情節。之後,演員舞蛟動作放至最大,同時控制雙眼開關,並在口中發出“咳,咳,咳”聲音相配,表現出蛟龍英勇搏鬥精神;又在廣東漢樂曲《疊疊令》中蛟首高昂作歡樂樣,表演戲珠、搶珠舞蹈,然後形成盤蛟造型表現戲珠;最後在《小團圓》音樂聲中,舉蛟圓場再形成盤龍形態結束。全場動作流暢,表現出黑蛟的兇猛威風剛勁,氣勢磅礴。 [1] 

青溪黒蛟龍燈舞傳承保護

青溪黒蛟龍燈舞傳承現狀

黑蛟龍燈舞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舞蹈,其舞技舞法與其他龍舞有着明顯不同,以剛勁、粗獷、氣勢磅礴的舞蹈風格,表現出一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烏龍過江”精神。青溪黑蛟龍燈舞融客家地區的民間音樂、美術、舞蹈和民間信仰於一體,多在每年春節、元宵期間進行,已經成為當地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黑蛟龍燈舞得到了更好的保存與保護,但傳承青黃不接、後繼乏人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青溪黒蛟龍燈舞保護措施

2011年4月,“龍舞(青溪黑蛟燈)”被大埔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7月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 
2013年11月22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