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高原犛牛

鎖定
青海高原犛牛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兩個州的十二個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澤庫縣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連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興海縣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m,甚至4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
中文名
青海高原犛牛
產    於
青海南部、北部兩高寒地區
屠宰率
53.0%
平均體重力
373.6±32.8kg

青海高原犛牛生存環境

境內崑崙山系和祁連山系縱橫交錯, 形成海拔3700 ~ 4000 m 以上的高寒地區,年平均氣温- 2.0~ 5.7 ℃,年降水量287~ 774 mm,年相對濕度50% 以上;冷季長,日温差大,日均温差≥10 ℃,日最低氣温≤0 ℃ 的有200~ 250 d;日照2 000 h 以上,日照率60%;多雨雪和大風(≥8 級的有10 ~150 d)天氣,無絕對無霜期;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達180 d 以上,空氣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 3~ 1/ 2。

青海高原犛牛體型外貌

青海高原犛牛 青海高原犛牛
體型外貌上帶有野犛牛的特徵。體態結構緊湊,前軀發達,後軀較差。頭大,額寬。角粗;皮鬆厚;耆甲高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後肢呈刀狀;體側下部密生粗長毛,猶如穿統裙,尾短並生蓬鬆長毛。公犛牛頭粗重,呈長方形;頸短厚且深,睾丸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犛牛頭長,眼大而圓,額寬、有角、頸長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毛色多為黑褐色,佔71.8%,嘴唇、眼眶周圍和背線處的短毛為灰白色或污白色。

青海高原犛牛生產性能

(1)產肉性能
據1980年12月測定,成年閹犛牛(12頭)淨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據測定(不包括犢牛哺食量),初產母犛牛日平均產乳量為0.68~1kg;經產母犛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為150d左右,年產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產毛性能
年採毛一次,成年犛牛年產毛量為1.17~2.62kg;幼齡牛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佔一半。 粗毛直徑為64.8~72.9um,兩型毛直徑為34.8~39um,絨毛直徑為16.8~20.3um;粗毛長度為18.3~34cm,絨毛長度為4.7~5.5cm。
(4)役用性能
閹犛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挽用。一般馱貨50~100kg,日行20~崐35km,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kg,相當於平均體重的78.8%,崐高的可達115.8%。 用作騎乘,單乘日行30~40km。500m騎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後15~31分鐘,生理狀況即可恢復正常。
(5)繁殖性能
公犛牛一歲左右即有性行為,但無成熟精子,兩歲性成熟後即可參加配種;2~6歲配種能力最強,以後則逐漸減弱,個別老齡公犛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現。自然交配時公母比例為1:30~40,此時受胎率較高,個別可達1:50~70,利用年齡在10歲左右。
母犛牛一般2~3.5歲開始發情配種,個別的在1~1.5歲時有發情表現,有的3~3.5歲才發情配種。在正常年景,個別飼放管理好的母犛牛羣,繁殖成活率為60%左右,差的僅30%~40%。母犛牛一年一產者在60%以上,兩年一產者約30%左右,雙犢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長達15年。 母犛牛季節性發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情,7、8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產犢,4~5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10月份產犢。 發情週期平均為21.3d,個體間差異大,14~28d者佔56.2%。發情持續期為41~51h。一般在發情12h以後排卵,有的在發情終止後3~36h排卵。妊娠期為256.8(250~260)d。

青海高原犛牛適應性能

青海高原犛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m,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崐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崐心肺發育指數大,心指數為0.45~0.63,肺指數為0.96~1.40。 寒冷季節,犛牛胸部腹側下、粗長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絨毛,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崐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場崐上日放牧9.5h,犛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節,利用其長而靈活的舌,舐食灌叢、落葉、根茬以及殘留在凹處的短草,極耐艱苦,並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

青海高原犛牛品種利用

青海高原犛牛是我國青藏高原型犛牛中一個面較廣、量較大、質量較好的地方良種。對高寒嚴酷的青海生態條件有着傑出的適應能力,是雪山草原不可缺少的特種役畜。
近年來,因活犛牛在港澳市場銷售頗受歡迎,開始為國家換取外匯。但是,由於經營方式和飼牧管理粗放,畜羣飼養週期長,週轉慢,產品率和經濟效益都還較低。為此,必須加強本品種選育,實行科學養育,制訂區域規劃,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良種的生產潛力砌快畜羣週轉,提高出欄率,為發展我國的畜牧業作出貢獻。

青海高原犛牛經濟價值

犛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燒犛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藝品,骨頭是藥材。犛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犛牛產品,遠銷中東地區。
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產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

青海高原犛牛開發利用

我國西部地區各民族雖然對犛牛的屠宰加工有着悠久歷史和經驗,但是大多隻限於小規模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術落後、設備簡陋,品種單一、產量低、數量少,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雖有些中小型肉製品加工廠開始建立起來,但大多數處於起步階段,採用傳統的加工方式,存在着低水平、低效益、低產量,以及工藝技術人員缺乏,科技含量低,高新技術的引進困難等困素。
因此,開發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品牌特色的犛牛肉製品、營養保健品、絨毛製品及犛牛資源的綜合利用,進行深度開發,振興民族經濟勢在必行。犛牛文化源運流長,博大精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旅遊產業發展,對犛牛產業進行文化挖掘,具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發展犛牛經濟和犛牛文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區域經濟、單品種文化,而是一個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大事。
因此,加緊對犛牛文化的研究,尤其是要豐富現代犛牛文化思想,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四、

青海高原犛牛保護概況

犛牛均採用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飼養,對環境有極強的依賴性,其生產受季節氣温的變化,牧草生長的影響,表現明顯的季節性。犛牛養殖至今還保持原始的靠天經營模式,單純依靠對廉價資源的索取來獲得收入,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基本未被運用。基礎設施較差,大多數牧户大牲畜無棚圈,冬無草料貯備,為大牲畜進行補飼,因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犛牛的保護工作已得到了中央、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犛牛的保護以項目為載體,示範與推廣相結合,提純復壯與保種選育相結合的手段,使犛牛選育工作納入科學化、標準化,1984年青海高原犛牛品種被列入《青海省畜禽品種志》;青海省1985年制定了青海犛牛選育暫行草案;1996年制定了青海犛牛品種地方標準。為探索出一條犛牛品種保護的新路子,畜牧科技工作者作了以下幾項工作: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犛牛的生存能力
從1990年開始全省牧區開展草原四配套(網圍欄、暖棚、圈窩種草、定居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黑土灘治理,飼草料貯備等項工作,對犛牛品種保護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犛牛及其它畜種的安全越冬和抗災能力。運用全哺乳技術培育犛犢牛,提高了犛牛成活率和質量。
(2)從體制入手,抓種質資源保護
為加強青海犛牛的保護工作,2001年經農業部審查批准,確定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為青海高原犛牛保種場。青海省大通種牛場正承擔着農業部“青海高原犛牛品種資源保護”和“青海高原犛牛種牛場建設項目”的建設任務,建設工作已進入實施階段。大通種牛場已形成年供1/2野血種牛800頭和野血犛牛凍精2032粒(支)的規模,對復壯犛牛起到積極作用。
(3)本品種選育
我省從五十年代開始,運用本品種選育方法提高犛牛生產性能,按照青海犛牛選育暫行草案和青海犛牛品種地方標準,全省各地加大了犛牛本品種選育力度,現初見成效。
(4)導入野犛牛血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所、青海省畜牧獸醫總站、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甘肅農業大學、大通種牛場等單位畜牧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導入野犛牛血液,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通過導入野犛牛血液,解決了傳統育種方法提高犛牛生產性能緩慢的難題;二是成功地對野犛牛進行馴化,使人工授精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和新品種的培育工作成為可能,並生產野犛牛顆粒、細管凍精,人工授精技術也獲得成功;三是通過大量的科研試驗,取得了詳細而全面的科研數據,為犛牛育種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四是所獲得的“犛牛復壯”技術,在我省果洛州、海北州、海南州等地區推廣應用,年復壯犛牛10萬多頭。
(5)犛牛與黃牛種間雜交
犛牛與黃牛進行種間雜交,雜種牛的產奶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解決牧民吃奶和人畜爭奶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