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

鎖定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流傳在青海東部的漢族聚居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起源較“花兒”、“敍事歌”為早,成熟於清代,興盛於現代。 [1]  其演唱題材廣泛,經過歷代的流傳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表現感情細膩曲折,形式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多樣。 [2] 
2011年5月,青海省西寧市申報的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146。 [3] 
中文名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青海省西寧市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146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歷史淵源

據《青海志》記載,早在西周以前,河湟地區就有先民居住。十六國前涼置河州(今甘肅臨夏),轄境今日之河湟大部(黃河和湟水河流域,即今青海東部及甘肅西部);北魏太平六年(445年)置袍罕鎮;至漢代以前,青海是西羌所居地,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將霍去病率領漢兵百萬餘人在湟水流域屯田守邊,繁衍生息;唐代“唐蕃古道”的開闢,使中原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入河湟,給青海土著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明洪武年間,大規模軍屯、民屯,數以萬計的內地漢人進入河湟流域,更加促進了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青海民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4]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的傳唱範圍也主要集中在市區和近郊,如海東地區是青海省內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就是社火小調最流行的區域。 [5] 
其發展淵源有:一是來自於江南的漢族移民及文人。因此,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就有了江南民歌細膩、典雅、委婉、流暢的一面,如《茉莉花》《繡荷包》《放風箏》《尕老漢》《搬船調》《五更調》《對話》《十二月調》等等,與江南民歌有不解之淵源,甚至個別“小調”就是江南民歌的翻版。二是河湟地區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其文化必然會產生融合,如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的發展也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影響,使其逐步形成了質樸、豪放、嘹亮、悠揚的個性,成為南北交融的音樂奇葩。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並形成“敍事歌”。從時代發展趨勢看,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小調”中有些陳詞已被新詞所代替,民間稱“舊瓶裝新酒”,也有些“小調”通過音樂工作者的改編、創新,已發展為“新民歌”。 [1]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基本特徵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唱題材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均以青海地方方言進行演唱,屬於民歌類型,其舞台表演本身兼具戲劇效果。 [2]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的主體是敍事歌,題材廣泛,凡社會生活、士農工商職業活動,民俗風情、頌古論今、故事傳説、婦女苦難等均為小調詠唱材料,情歌數量不多,多數可以在家庭裏和大庭廣眾之下演唱,演唱者老少咸宜。 [5]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音樂風格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出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出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唱在音樂風格上有幾個特點,受江南風格的影響,柔美、輕快、流暢;晉、陝音樂風格特點對青海漢族小調音樂的滲透和影響,這也是青海漢族小調音樂風格特點的主流;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中高音少,大多數旋律平緩,節奏不能自由,用真嗓演唱就可以,關鍵是要感情投入,吐字清晰不拖泥帶水。 [4]  受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影響,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在音樂、演唱、歌詞語言上都帶有鮮明的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的特點。 [5]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唱詞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的唱詞格律的字數、句數、頓數和韻腳、平仄、對仗六個要素與現代自由詩相近,除了韻腳講究字尾押韻,其餘五個要素的功能不甚明顯。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出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出
首先是敍事性。唱詞內容多以敍事、讚頌等為主,所謂“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對民俗、民風、傳説、歷史、神話、 生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反映,也有關於男女愛情為主題的,只是比例較小。還有一些酒麴,宴席曲以活躍氣氛、聚會逗樂、遊戲為主要內容的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時常伴有表演。如:《飛風凰》《數麻雀》《尕老漢》等。青海漢族民間小調還受到青海曲藝、戲曲的影響,通常在這類表演和小調混同演唱,在內容上大大豐富了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的內涵。 [4]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曲牌曲式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沒有統一的曲牌標誌,但許多流行很廣的小調音樂,人們習慣地以“t調”稱呼,如:秧歌調,老秧歌調、臘梅花調、貨郎兒調、搬船調、對花調、情哥哥調等。其名稱多與歌詞內容和主旨相關。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的發展受到了外來音樂因素的影響,使現有的調式變的更加豐富,其在節拍、節奏、旋律等方面都很工整規範、時常有樂器伴奏,旋律起伏不大、委婉動聽。
青海民間小調都是一段體結構,短小精悍。曲式結構一般都是四旬一個段落,幾段或幾十段為完整的一首小調。所以,多數小調音樂都是四個樂句為一個樂段。青海民間小調中有許多敍事歌詞篇幅很長,語言、文辭精雕細琢,善於鋪陳描繪,細緻刻畫,其襯詞比較規範, 隨意性小。 [4]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代表作品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放風箏》《織手巾》《五更鳥》《四季歌》等。 [6]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傳承保護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傳承價值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主要流傳地在青海東部的漢族聚居地區。因受地理和歷史演變的影響,這裏的漢族民間小調藴藏豐富、色彩多樣,並以其特有的高原風格在中國民間歌曲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對研究當地歷史、民族、宗教、信仰、民俗、民風、地方誌等都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的價值。尤其是對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傳播、融匯,以及當地各族人民的生活觀、價值觀、民俗民風的演化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6]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是環西寧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青藏鐵路總起點環西寧文化圈遺產旅遊的重點推薦項目。 [7]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傳承人物

劉世維,男,漢族,2011年5月,劉世維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該人物所申報的項目名稱為:青海漢族民間小調。 [8]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保護措施

2012年寒假,青海省西寧市羣藝館免費為農民工子女、困難羣眾子女以及玉樹災區孤兒舉辦藝術培訓班,並邀請了青海民間藝人教唱民間小調。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寧市文化館獲得“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青海漢族民間小調”項目保護單位西寧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8月13日,“為新時代放歌”第六屆市民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傳承文化根脈”第四屆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大賽總決賽在西寧山陝會館成功舉辦。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