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沙蜥

鎖定
青海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是鬣蜥科、沙蜥屬的一種爬行動物。頭體長60毫米左右,尾長略短於或等於體長,少數的略長於頭體長。頭體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稜圓;吻稜略顯,鼻孔位於其下方且略朝向兩側,在背面看不見;鼻間距較寬。四肢粗短,指、趾亦短;後肢貼體前伸達肩部或腑部。尾基部粗扁,其餘部分呈圓柱狀,向後逐漸變細,末端較鈍。頭體背面鱗鱗片光滑。頭背鱗片較體背鱗片大面凸起;眶上鱗較其鄰近拭鱗片略小。咽、胸、腹部鱗片平滑。四肢上面的鱗片比較背部鱗片大,略呈覆瓦狀排列。咽喉部具顯著橫膚褶。生活時體棕黃或桔黃或棕色。頭背面的眼蓋上面常顯現二深色橫紋。頜緣具深色縱紋,有的口后角至肩上方散有棕喜愛色斑點。軀幹側面的斑點較少。四肢具輪廓不清晰的深色斑或窄波紋。尾背面有類似背部的斑紋,向後逐漸呈現為斑痕。腹面灰白或黃白色,咽喉部有黑色斑紋或大斑塊。雄蜥尾末端下方黑色,雌蜥則為白色或鏽黃色。
青海沙蜥主要生活在青海高原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在黃土高原西緣的乾草原帶亦有之,海拔2000-4700米之間,在杆被稀疏的乾燥沙礫地帶是它們棲息的場所。青海沙蜥在礫石間、草叢、灌叢下覓食。以小形鱗翅目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小形昆蟲為主。分佈於中國(新疆、四川、青海、甘肅)。
外文名
Vlangals toad-headed agama [1] 
別    名
沙蜥
沙婆子
沙虎子
蠍虎子
中文學名
青海沙蜥
拉丁學名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蜥蜴亞目
鬣蜥科
沙蜥屬
青海沙蜥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trauch,1876
保護級別
(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三有保護動物 [3] 

青海沙蜥形態特徵

青海沙蜥
青海沙蜥(6張)
青海沙蜥的頭體長60毫米左右,尾長略短於或等於體長,少數的略長於頭體長。頭體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稜圓;吻稜略顯,鼻孔位於其下方且略朝向兩側,在背面看不見;鼻間距較寬,等於或略小於鼻孔至眼前角間的距離;眶上方外側成稜角邊緣;眼適中,瞳孔圓形;鼓膜不顯。軀幹粗扁,腹部膨大。四肢粗短,指、趾亦短;後肢貼體前伸達肩部或腑部。尾基部粗扁,其餘部分呈圓柱狀,向後逐漸變細,末端較鈍。 [4] 
頭體背面鱗鱗片光滑。頭背鱗片較體背鱗片大面凸起;眶上鱗較其鄰近拭鱗片略小,僅其側緣嘎行較大,瓦覆狀排列成稜角狀;鼻孔周圍有3-4枚較大鱗片,但也就是突出成紐扣狀;左右鼻孔間相隔6-7行小鱗;除上、下眼瞼遊離緣的一排小鱗向外成水平狀突出外,眼周圍被以細小粒鱗;粒鱗與上唇鱗之間相隔小鱗3-4行,少數5行;顳部有數枚較大的鱗片;背中線鱗片較背側拭大,略呈覆瓦狀排列;背側和體側的鱗片略凸起呈粒狀,但不起稜。咽、胸、腹部鱗片平滑;咽喉部鱗片較小,胸、腹部鱗片較大且大於脊背鱗片。四肢上面的鱗片比較背部鱗片大,略呈覆瓦狀排列,多具弱稜,有的稜略翹向後上方;下面拭鱗片有時光滑,有時具弱稜。第三、四趾個肯櫛狀緣,尾鱗略呈覆瓦狀排列,前段光滑或具稜跡,越向後鱗稜逐漸明顯且末端翹向後上方;雄蜥尾基部兩側具錐狀鱗。咽喉部具顯著橫膚褶;軀幹背面拭具橫膚褶,有的不甚明顯,而兩側各有一波狀縱膚褶,僅少數不顯。 [4] 
生活時體棕黃或桔黃或棕色。頭背面的眼蓋上面常顯現二深色橫紋,在眶間聯合或斷開。背中線為綠黃或紅棕色小點分隔,而這些斑中央色較邊緣淺;整個背面還有分散的淺色小圓點。頜緣具深色縱紋,有的口后角至肩上方散有棕喜愛色斑點。軀幹側面的斑點較少。四肢具輪廓不清晰的深色斑或窄波紋。尾背面有類似背部的斑紋,向後逐漸呈現為斑痕。腹面灰白或黃白色,咽喉部有黑色斑紋或大斑塊;胸、腹部具大黑斑。雄蜥尾末端下方黑色,雌蜥則為白色或鏽黃色。 [4] 

青海沙蜥棲息環境

青海沙蜥主要生活在青海高原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在黃土高原西緣的乾草原帶亦有之,海拔2000-4700米之間,在杆被稀疏的乾燥沙礫地帶是它們棲息的場所。營穴居生活,一般築洞於較板結的沙礫地斜面、沙丘和土埂上,亦有在礫石下者。洞口及洞道橫切面均呈半月形,大小隨沙晰個體大小而異,寬1-5釐米,高0.8-1.8釐米;洞口多朝向南或東南,少數無固定方向。洞道多不分支且少彎曲,斜向地下,長短及深淺與沙蜥個體大小成正比,長20-110釐米,最深洞底距地面的垂直距離達80釐米。 [4]  [9] 

青海沙蜥生活習性

青海沙蜥白晝活動。一般於4月上旬出蟄,剛出蟄的個體常在中午伏於洞口曬太陽,太陽偏西即歸洞內;若天氣持續轉冷,出現異常則又入休眠狀態。夏季睛天,沙蜥常在9點至14點時活動,11點至13點時為其活動高峯;陰天外出活動個體較少,且多在13點時前後活動,在其活動時,若受驚擾即迅速逃或鑽入附近的洞穴內。10月中旬始入冬眠,下旬後則末見到過沙蜥。青海沙蜥在礫石間、草叢、灌叢下覓食。以小形鱗翅目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小形昆蟲為主。 [4] 
青海沙蜥的一生體温比較恆定,其選擇的體温無顯著的年齡差異。雌性為34.9℃,而在6月份的繁殖期選擇體温會稍微高於雄性,它們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為46.7℃,最低温度是0.5℃。温度對青海沙蜥的取食時間、攝食量和消化能力都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在各温度下雌雄個體活動時的停頓次數和疾跑速度有着顯著的差異,雌性的停頓次數要多於雄性,並且雄性的疾跑速度大於雌性。 [5] 
另外,青海沙蜥進行野外活動時具有一定的節律性。在一天的活動中它們的體温保持相對恆定,在7月份時的活動體温要高於5月和9月。同時,氣温變化的幅度較大,通常在晴天時變化幅度大,而在陰雨天體温波動就會比較小,其變化幅度在25.8-30.2℃之間。青海沙蜥在活動期間要維持較高的體温,這與其相對較短的活動季節有一定的關聯。在較短活動季節要維持高而穩定的體温,以便於迅速獲得身體能量,從而滿足繁殖和其他生理活動的需求,同時,也將更好地保持自身的活動功能。 [5] 
青海沙蜥雌雄的鑑別方式一般根據沙蜥尾部末端下部的顏色,一般雄性青海沙蜥的為黑色,雌性為暗黃色。除此之外,雌雄青海沙蜥在外形上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雄性青海沙蜥個體比雌性青海沙蜥的體重更重,體長更長,尾長也更長 [9] 

青海沙蜥分佈範圍

青海沙蜥分佈於中國(新疆、四川、青海、甘肅);在青海分佈於共和、海晏、剛察、天峻、都蘭、烏蘭、格爾木、貴德、貴南、興海、同德、澤庫、治多、雜多、玉樹、瑪多、河南等縣市。 [4]  [3]  [9] 
青海沙蜥分佈圖 青海沙蜥分佈圖

青海沙蜥繁殖方式

在海拔3000米以上獲得的標本,經解剖證實,青海沙蜥為卵胎生。5月下旬至6月,在不同雌蜥的輸卵管內,有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懷卵或胚胎數一般2-4個,少數為1;7月下旬少數雌蜥開始產仔蜥,8月中旬以後可見到大量當年的幼蜥,至9月上旬尚可發現個別待產雌蜥。 [4] 

青海沙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無危(LC)。 [6]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青海沙蜥主要價值

青海沙蜥乾燥全體可以入藥,有滋補壯陽、解毒之功用。主治虛損、疳積及寄生蟲病。 [8]  青海沙蜥能大量捕食危害牧草的昆蟲,有益於牧業生產。 [4] 
注:青海沙蜥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