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大學

鎖定
青海大學(Qinghai University)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是一所以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全國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入選高校,國家首批百所創新示範校,教育部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1]  [42] 
學校前身為青海工學院,始建於1958年。1960年11月,與青海農牧學院、青海醫學院、青海財經學院合併為青海大學,1969年被撤銷。1971年恢復青海工農學院,設有工、農兩大學科。1988年恢復青海大學。1997年10月,青海畜牧獸醫學院併入青海大學。2001年1月,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財經職業學院整建制劃歸青海大學,2004年青海醫學院併入,組建成新的青海大學。 [1]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佔地3000餘畝,建築面積83萬餘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8億元,圖書館藏書185.97萬冊;設有18個教學院(系、部),開設本科專業69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涉及96個專業領域;有教職工5429人(其中教學科研單位2244人,附屬醫院3185人),專任教師14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25871人,其中研究生5003人、本專科生20868人。 [1]  [41]  [48] 
中文名
青海大學
外文名
Qinghai University
簡    稱
青大,QHU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綜合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42] 
211工程(2008年)
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2012年)
部省合建高校(2018年)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50] 
主管部門
青海省
現任領導
李麗榮(黨委書記) [49] 
史元春(校長) [44] 
本科專業
69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8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 [1]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 [1]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1個 [1] 
培育學科1個 [1] 
院系設置
18個教學院(系、部) [41] 
校    訓
志比崑崙,學競江河
地    址
青海省西寧市寧大路251號
院校代碼
10743
主要獎項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8年)

青海大學辦學歷史

1958年,青海工學院創辦。
1960年11月,青海工學院與青海農牧學院、青海醫學院、青海財經學院合併為青海大學。
“文革”初期,青海大學被撤銷。
1971年,恢復成包括工、農兩大學科在內的青海工農學院。
1988年,更名為青海大學。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獸醫學院併入。
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內重點建設的大學。
2000年,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支持的西部地區高校之一。
2001年1月,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整建制劃歸;同年,教育部指定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
2004年,青海醫學院併入,組建成新的青海大學;同年,成為青海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
2006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7年,教育部增列中國地質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青海大學對口支援的院校。
2008年,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結論。同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2010年,教育部增列華東理工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
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2年,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同年,入選教育部衞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3年,青海大學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2014年,入選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
2016年,成為國家首批百所創新創業示範校。
2017年,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1] 
2018年2月,成為教育部與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貧聯盟; 9月30日,成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員。 [1]  [34-40]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42]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名單。 [47] 
青海大學

青海大學辦學條件

青海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設有18個教學院(系、部),開設本科專業69個。 [1]  [41] 
青海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專業名稱
修業年限
學位授予門類
學院(系、中心)
經濟學
四年
經濟學
金融學
四年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四年
經濟學
應用化學
四年
工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學
自動化
四年
四年
化學工程與工藝
四年
四年
製藥工程
四年
四年
能源化學工程
四年
四年
環境工程
四年
四年
生物技術
四年
理學
生態學
四年
理學
環境科學
四年
理學
環境生態工程
四年
工學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四年
工學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學
機械電子工程
四年
工學
工業設計
四年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冶金工程
四年
工學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四年
工學
青海大學新能源光伏產業研究中心
儲能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四年
工學
水利水電工程
四年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青海大學計算機系
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學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城鄉規劃
五年
工學
工程管理
四年
工學
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
四年
工學
測繪工程
四年
工學
青海大學地質工程系
地質工程
四年
工學
資源勘查工程
四年
工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乳品工程
四年
工學
農學
四年
農學
園藝
四年
農學
植物保護
四年
農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四年
農學
動物科學
四年
農學
動物醫學
四年
農學
林學
四年
農學
園林
四年
農學
草業科學
四年
農學
臨牀醫學
五年
醫學
麻醉學
五年
醫學
醫學影像學
五年
醫學
口腔醫學
五年
醫學
預防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
五年
醫學
針灸推拿學
五年
醫學
藥學
四年
理學
中藥學
四年
理學
康復治療學
四年
理學
醫學檢驗技術
四年
理學
護理學
四年
理學
管理科學
四年
管理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年
管理學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學
會計學
四年
管理學
財務管理
四年
管理學
人力資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學
電子商務
四年
管理學
旅遊管理
四年
管理學
藏醫學
五年
醫學
藏藥學
四年
理學
資料來源: [57] 

青海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5429人(其中教學科研單位2244人,附屬醫院3185人);專任教師1400餘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700人;目前,有正高305人(其中二級教授20人),副高67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0人;有全國黃大年式教學團隊2個。 [1] 
高層次人才
類別
名錄
雙聘院士
雙聘教授
楊峻嶺、張進財、林鵬、黃國鮮、李想、軒小朋、吳奇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梅生偉、陳文光
國家級教學名師
李先加
國家“萬人計劃”
肖麓、祁得林、李先加、裘鈞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杜德志、劉玉皎、董全民、趙新全
全國優秀教師
黃梓平、張傳友、王建軍、楊文宏、邱翊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李希來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杜德志、格日力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格日力、杜德志、劉玉皎、董全民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祁得林、李向陽、張偉、胡夏嵩、童麗、解宏偉、魏登邦
中科院“百人計劃”
胡夏嵩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耿排力、張才俊文紹敦、杜德志、俞紅賢、劉青元、許存和、張登山、劉書傑、李傑、張永成、格日力、馬玉壽、遲德釗、柳茵、唐道城、劉紅星、王純瑩、陳剛、周青平、王艦、達嘎、馬曉崗、鐵生年、毛學榮、王建軍、鄧勇、李麗榮、魏登邦、劉玉皎、胡夏嵩、董全民、祁得林、李毅、李先加、趙常麗、侯明、趙新全
國家創新爭先獎
格日力、趙新全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杜德志、格日力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
張紅巖、陳詠華、馬山剛、馬睿
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
張偉、李希來、金培鵬、蘇佔海、謝佔玲、鐵生年
高景德科技成就獎
梅生偉
青海省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領軍人才)
祁得林、張得鈞
青海省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
董全明、李希來
青海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李長忠、張勤文、盧素錦、趙常麗、胡夏嵩、李宗仁
省級優秀教師
俞紅賢、王建軍、袁霞、李希來、郭永發、秦嘉龍、李建華、劉尚榮、趙延忠、趙啓文、王健、湯青川、朱海麗、李戩、張吾渝
青海省傑出校長
王光謙
青海省優秀校長
李麗榮
崑崙英才·教學名師項目
王建軍、郭永發、唐道城、張吾渝、馬山剛、李戩、張勤文、梁玉金、劉曉平、劉曉靜、張英、梅生偉
“崑崙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
程芳琴、彭潤民、林紅、潘彤、汪長安、費維棟、馬保羅、高新才、曹衞東、餘紅髮、石海寧、張榮慶、史元春、温浩、索有瑞、李小松、胡月明、劉明池、秦啓偉、梅生偉、徐世愛、徐能雄、張廷安、艾四林、李海民、葛肖虹、朱廣偉、劉羣、彭軍還、徐力剛、白義奎、羅宏、龍瑞軍、李朝東、邵頌東、Tuan Ngo、陳來軍、李鐵鍵、周劍鋒、王虎
省級優秀專家
張登山、劉書傑、竇拉加、鄧勇、胡夏嵩、高芬、王艦、馬有泉、鐵生年、馬生秀、王建軍、魏登邦、李佔全、劉玉皎、張西雲、祁得林、樊海寧、李希來、張成武、張愛儒、金培鵬、秦偉
省級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陳剛、王健、牛小迎、孫彧、李莉、遲德釗、耿排力、高繼東、胡夏嵩、格日力、柳茵、王艦、李雙元、張西雲、顏紅波、劉玉皎、祁得林、納添倉、樊海寧、冀林華、王曉英、董全民、張偉、趙久達
青海省“135”高層次人才
馬玉壽、胡夏嵩、解宏偉、魏登邦、王艦、王兆芬、王建軍、李傑、祁得林、張登山、周繼平、童麗、董全民、王曉英、馮彩莉、劉玉皎、李雙元、李向陽、何濤、張君、陳雪梅、趙志剛、樊海寧、李長忠、張愛儒、楊應忠、丁生喜、樊海寧、朵紅、李向陽、李臣玲、張文、梁玉金、冀林華、張勤文、孫春豔、曲波、高德東、吳成友、楊希娟、劉文輝、劉曉靜、盧豔香、周蓮、趙久達、馬睿
青海省“12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入選人員
李向陽、張偉、祁得林、張得鈞、王曉英、胡夏嵩、李雙元、楊應忠、蘇佔海、劉芳、樊海寧、駱玉霜、燕速、王樹林、孫萬成、劉玉皎、馬志傑、何濤、段瑞君、薛志斌、田芳、張衞華、張愛儒、丁生喜、陳雪梅、梁玉金、馮彩莉、蘆殿香、湯鋒、熱增才旦、劉壽、冶貴生、馬玉花、荊海霞、楊希娟、邵登魁、黨斌、劉文輝、牛海林、王寧峯、趙宙興、崔香梅、顧聲龍、龔志起、高莉、劉曉靜、朱海麗、李國榮、戴延紅、王彩勳、殷頌葵、趙玲、楊瑩、姚茜、史慧、孫舒景、楊玢
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杜德志、格日力、陳剛、李先加、馬玉壽、王艦、周青平、崔森、李希來、樊海寧、顏紅波、李建華、李長忠、王曉英
資料來源: [9]  [33]  注:具體名單以學校官網為準
團隊建設
團隊類別
團隊名稱
國家級教學團隊
藏醫藥學教學團隊
基礎醫學教學團隊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三江源生態演變與環境修復教師團隊(李希來)
鹽湖綠色材料教師團隊(金培鵬)
資料來源: [30-32]  注:“國家級教學團隊”名單不全

青海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2個、省內一流建設學科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涉及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8個;有交叉學科1個;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涉及96個專業領域。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作物學 [10] 
學位點分佈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作物學、水利工程、草學、臨牀醫學、中醫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作物學、草學、基礎醫學、機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工商管理、畜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態學、風景園林學、應用經濟學、獸醫學、中西醫結合、中醫學
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資源生物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金融、工程、農業、臨牀醫學、中醫學、林業、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獸醫、機械、護理
資料來源: [3]  [18-24]  [46]  注:“專業學位”名單不全
學科建設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生態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內科學(高原醫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作物遺傳育種
省級重點學科
作物學
動物科學
藏醫學
基礎醫學
口腔醫學
水利水電工程
動物醫學
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
草業科學
腫瘤學
皮膚病與性病學
預防醫學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園藝學
區域經濟學
生物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林學
材料加工工程
資料來源: [3]  [11]  [18-24]  [43]  注:以上名單不全

青海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特色)專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綜合改革項目、名師工作室等57個。 [1] 
專業建設
專業類別
專業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預防醫學
資源勘查工程
草業科學
藏醫學
經濟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動物醫學
生態學
資源勘查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
農學
草業科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
材料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
測繪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地質工程
動物科學
林學
預防醫學
中醫學
會計學
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水利水電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冶金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動物醫學
草業科學
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五年制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
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藏醫學)
面向基層的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醫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面向西部地區的信息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資料來源: [6]  [17]  [25-29]  [55] 
課程建設
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國家級精品雙語示範課程
管理學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經濟學的智慧(1~6講)
中國古代神話與中國文學(1~5講)
青藏高原生物與環境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絲路南線民間文學
計量經濟學
電路原理
電工電子學Ⅰ
大學計算機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三江源生態
食品工藝學導論
土力學
數據結構與算法
藏醫方劑學與藏醫瀉治學
資料來源: [8]  [12-15]  [54] 
平台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青海大學-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虛擬教研室
藏醫學專業虛擬教研室
電工電子學課程虛擬教研室
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
省級實訓基地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化學與化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生物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藏醫藥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公共衞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物理教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信息技術與應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水利水電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資料來源: [7]  [16]  [53]  [56] 
  • 教學成果
2021-2022學年,學校教師主持建設的省部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20項,省部級建設經費達54萬元;共立項建設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4個(其中創新3個,創業1個),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個(其中創新13個,創業7個)。2021年,學校共出版教材2種(本校教師作為第一主編)。 [51] 
實驗樓 實驗樓

青海大學學術研究

青海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字頭實驗室7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部級實驗室20個,省級實驗室51個;有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有部省合建鹽湖化工、生態農牧大型系列研究設施。 [1]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
序號
名稱
獲批年度
1
2014年
2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5年
3
藏藥新藥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青海大學分室
2015年9月
4
1989年
5
青藏高原特有草種資源開發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09年
6
高性能輕金屬合金及深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2年
7
青海高原油菜、馬鈴薯良種創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5年
8
2017年
9
2021年 [53] 
部級重點實驗室
序號
名稱
獲批年度
1
青藏高原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3
2
高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5
3
三江源區高寒草地生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1
4
新能源電力系統智慧運行
2023
5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青海復份庫
1991
6
國家油料改良青海分中心
2002
7
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西寧)分中心
2000
8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西寧)
2013
9
國家犛牛肉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
2018
10
農業農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試運行)
2022
11
農業農村部青藏高原種質資源保護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
2022
12
農業農村部青藏高原放牧犛牛藏羊動物營養與飼草料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
2022
13
農業農村部高原冷水魚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
2022 [45] 
14
青海高原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
2018年
15
2019年
16
西北馬鈴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9年
17
新能源系統高端裝備和智慧運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18
三江源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2020
19
鹽湖資源化學與過程工程協同創新中心
2022
20
水利部江河源區水生態治理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2022 [53] 
省級重點實驗室
序號
名稱
獲批年度
1
2021年
2
青海省高原醫學實驗室
2022年
3
青海省智能計算與應用實驗室
2023年
4
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驗室
2020年
5
青海省高原醫學實驗室
2022年
6
先進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2003年
7
春油菜重點實驗室
2003年
8
高原醫學應用基礎重點實驗室
2003年
9
青藏高原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2004年
10
青藏高原優良牧草種質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
2007年
11
青海省青稞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2007年
12
青海高原觀賞植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重點實驗室)
2007年
13
高原放牧家畜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重點實驗室
2008年
14
青海省馬鈴薯育種重點實驗室
2008年
15
青海省蔬菜遺傳與生理重點實驗室
2009年
16
2012年
17
青海省青藏高原北緣新生代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
2012年
18
青海省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
2013年
19
青海省高原林木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2013年
20
青海-猶他高原醫學聯合重點實驗室
2014年
21
青海省清潔能源高校利用重點實驗室
2016年
22
2016年
23
青海省高寒草地適應性管理實驗室
2019年
24
青海省建築節能材料與工程安全實驗室
2019年
25
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驗室
2020年
26
青海省糖脂代謝疾病防控中醫藥重點實驗室
2020年
27
青海省高原家畜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2020年
28
青海省壓縮空氣儲能重點實驗室
2022年
29
2022年
30
青藏高原動物疾病研究實驗室
1995年
31
化工原理實驗室
1997年
32
基礎醫學實驗室
1997年
33
高原建築材料實驗室
2004年
34
水利水電實驗室
2004年
35
臨牀醫學實驗室
2004年
36
草地生態環境實驗室
2007年
37
藥學實驗室
2007年
38
基礎化學實驗室
2007年
39
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實驗室
2007年
40
高原醫學研究中心
2008年
41
青藏高原生物技術實驗室
2008年
42
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
2008年
43
中醫藥實驗室
2012年
44
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實驗室
2012年
45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實驗室
2012年
46
鹽湖資源利用與化工技術實驗室
2012年
47
計算機技術與應用
2012年
48
青海省草業技術研究中心
2003年
49
青海省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
2003年
50
高性能輕金屬合金及深加工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
51
鹽湖資源化學與過程工程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
52
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2014年 [53] 

青海大學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2016年以來,學校獲批科研項目3248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1項,科研經費總計達21億元,鑑定科研成果100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全國爭先創優獎3項,省部級及以上獎119項、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3人次。 [1] 
2022年青海大學獲獎統計表
獲獎項目名稱
所獲獎勵名稱
頒獎部門
所獲獎等級
獲獎部門
第一獲獎人
犛牛適度補飼關鍵技術集成示範與推廣
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劉書傑
青海系列蠶豆品種及其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二等獎
農林科學院
劉玉皎
青海生豬產業化開發利用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
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吳國芳
高海拔地區湖羊高效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
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
農牧學院
楊葆春
青海高寒區優質豆科飼草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推廣
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王 偉
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2019—2022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農牧學院
王志有
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2019—2022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農業農村部
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徐成體
蓄集峽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水電學院
孫新建
高寒草地放牧生態系統優化管理技術研究與示範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董全民
犛牛提質增效營養平衡飼養關鍵技術集成示範與推廣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劉書傑
青海省腫瘤防控體系建設與關鍵技術的應用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附屬醫院
張成武
青藏高原羊肚菌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示範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國家重點實驗室
灑 威
柴達木盆地枸杞水肥耦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農林科學院
李月梅
青海省地方豬種質資源挖掘及新品系培育技術集成與示範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畜牧獸醫科學院
吳國芳
犛牛雜交(肉用方向)利用技術研究與推廣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農牧學院
張 壽
高景德科技成就獎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科學技術獎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
高景德科技成就獎
新能源光伏產業研究中心
梅生偉
青海野生羊肚菌馴化及高產栽培示範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
優秀項目獎
國家重點實驗室
灑 威
資料來源: [52] 

青海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擁有圖書館4個,圖書館總面積達到31226.33平方米,閲覽室座位數4100個;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182.58萬冊,當年新增30003.0冊;擁有電子期刊1.41萬冊,學位論文661.83萬冊,音視頻8499小時。 [51] 
圖書館一角 圖書館一角
  • 學術期刊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青海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雙月刊;主要刊登地質工程、機械、電子、化工、建築、水電、農林、畜牧、生物、計算機技術、基礎科學、環境科學和相關學科的研究報告及學術論文等,集中反映學校教學和科研成果;1995年評為青海省優秀科技期刊;2002年獲《CAJ – CD規範》首屆執行優秀期刊,同年獲青海省編校質量評比優秀期刊;2004年獲全國高校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2014年在省內率先完成DOI國際註冊;2021年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2022年獲“青版特色期刊稱號”,同時與《蘭州大學學報》《國際口腔醫學》《固體火箭技術》《航空工程進展》等期刊共同獲得“西部十一省優秀中文科技期刊”稱號;學報為《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China info)系統科技期刊羣入網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檢索源刊、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全文收錄期刊。 [2] 

青海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簽訂國際合作備忘錄20餘份,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獲批“藏醫藥國際合作基地(青海)”,清華大學奧克蘭大學—青海大學“三兄弟”合作持續開展,成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點”。學校積極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三江源生態保護、高原農牧業、高原醫學、藏醫藥學、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人才,為青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 
八角報告廳 八角報告廳

青海大學文化傳統

青海大學形象標識

  • 校徽
校徽以“青海大學”的英文字母“Q”和“U”為主要構圖元素。
紅色圖案猶如初升旭日,象徵朝氣蓬勃、蒸蒸日上;藍色圖案形同飛翔之鳥,寓意展翅高飛、鵬程萬里。
整個圖案簡捷明快、內涵豐富,展示出青海大學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5] 
校徽 校徽

青海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志比崑崙,學競江河
釋義:
切青海地域特點。
立德立志如莽莽崑崙崇高俊逸、超凡脱俗;求知求學如長江黃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匯納百川、源遠流長。 [5] 

青海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
副校長
紀委書記
資料來源: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