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泥河

鎖定
青泥河,長江支流嘉陵江的上游支流,源於甘肅省徽縣麻沿河八條溝(《太平寰宇記》為左溪水),經紅石門合白水,流經成縣,於成縣史家坪村進入略陽縣境,流經琵琶寺,在封家壩石門山注入嘉陵江。河長138.9公里,流域面積179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麻沿河、曬經河、蘇成河、南河等。 [1] 
青泥河流域內具有暴雨多,洪水頻繁,集流迅速,洪峯高等特點。河水含沙量高,輸沙量較大,且有逐年增長趨勢。 [2] 
青泥河是成縣主要的灌溉水源,流域內建有八—渠、新惠渠、馬崖渠等灌溉河道。 [3]  青泥河水力資源較為豐富,特別是成縣境內流域內,水電站很多,主要有:胡廣水電站、八一電站,下游飛龍峽電站等。 [4-5] 
青泥河也是一條文化的河,當年杜甫入蜀時寓於鳳凰村(今龍峽村),悲歌行吟。傳世名篇中《鳳凰台》、《同谷七歌》作於此時。後世建杜工部祠堂以紀念 [6] 
中文名
青泥河
別    名
長豐河
東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陝甘交界
流經地區
西河縣、徽縣、成縣、略陽縣
發源地
甘肅徽縣蕁麻沿河八條溝
主要支流
麻沿河
曬經河
蘇成河
南河
河    長
138.9 km
流域面積
1799 km²
平均流量
12.26秒立米
河    口
陝西省略陽縣封家壩石門山

青泥河幹流概況

青泥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青泥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青泥河發源於西秦嶺成縣、禮縣、西和、天水交界處,上游有多支:馬元河(在西和)、蘇成河(在天水)、麻沿河(在徽縣),《略陽縣誌》《甘肅省水利志》以安徽縣麻沿河為正源。但主要流經地成縣資料,以馬元河為正源。
上游幹流馬元河,發源於西秦嶺南麓之西和縣馬元鎮周家溝,由北向南流經馬元鄉,於徽縣河西村匯入胡廣河再納麻沿河。西和縣境內馬元河全長18,88公里,流域面積106.25平方公里,呈羽狀水系。平均比降1.9%。多年平均流量0.4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500.73萬立米。年平均輸砂量20.967萬噸,平均侵蝕模數1973.38噸/平方公里。 [7] 
馬元河東流,經西和縣曬經鄉後稱杜家河,經天水邊界左納蘇成河,於徽縣胡廣店子上匯麻沿河後,東北自黃渚鄉之三渡水入成縣境,稱東河(《甘肅省水利志》稱長豐河),穿北部山林區,過中部丘陵、盆地,經成縣縣城納南河後,始稱青泥河,東南自宋坪鄉史家坪之馬家河出境,至陝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附近匯入嘉陵江。成縣境內流程88.3公里,佔全長的58.7%。 [8] 
青泥河於成縣史家坪村進入略陽縣境,岸寬30餘米,略陽境內流程24.5千米,流經琵琶寺,在封家壩石門山注入嘉陵江。境內集水面積66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12.26秒立米。 [2] 
青泥河全河長,《甘肅省水利志》稱138.9公里,流域面積1799平方公里,甘肅省內河長103.2公里。 [1]  《成縣誌》稱全長150.5公里,總流域面積1784.7平方公里。 [8]  [1] 
成縣黃渚鎮段 成縣黃渚鎮段
成縣縣城段 成縣縣城段
青泥河成縣縣城區段 青泥河成縣縣城區段
成縣城南飛龍峽段 成縣城南飛龍峽段
略陽縣河段 略陽縣河段

青泥河水文特徵

據《成縣誌》,青泥河出境處之多年平均流量為11.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69億立方米,保證率P=50%的平水年年徑流2.98億立方米,保證率P=75%的中旱年年徑流為1.99億立方米。
青泥河在境內區段海拔742~1216.6米,平均坡度0.006,水利資源豐富,理論藴藏量3.7萬千瓦(不包括南河),佔全縣水利理論藴藏量的35.5%,可開發量約1.8萬千瓦,佔全縣水利資源可開發量的45%。在飛龍峽已建成裝機容量800千瓦水電站一座,年發電量165萬度。
青泥河流域處於南方水汽向我省輸送的主要通道,是主要暴雨區之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50~750毫米,數十條枝狀分佈的支流皆在山區,降水量多、集流迅速、具有暴雨多、洪水頻繁、洪水峯高量大之特點。全省實測3小時、4小時、6小時、9小時和12小時最大暴雨量均發生在本縣(降水量分別為133.0;154.1;190.9;200.0和210.6毫米)。該河以成縣水文站控制斷面資料系列22年之實測,多年平均年最大流量394.3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洪峯流量為1964年約13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峯流量2450立方米/秒。洪峯一般在降雨12小時左右形成。青泥河流域降水量集中在7、8、9三月,此三月之多年平均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57%,連續最大四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5%,4、5、6三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26%。
青泥河徑流量豐水期為7~10月,連續最大四個月徑流量佔年徑流量的63.7%;枯水期11~4月徑流量僅佔年徑流量的24.5%;12~2月三個月徑流量僅佔年徑流量的8.5%。
青泥河含沙量在全省範圍內相對較低。資料系列17年實測,含沙量5.38公斤/立方米1年平均輸沙率47.3公斤/秒,多年平均年輸沙量146.7萬噸。近年來,流域內毀林嚴重,墾殖率過高,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歷年最大含沙量達399公斤/立方米。
青泥河水質良好,礦化度低,年平均離子總量259.8毫克/升,平均PH值7.3,屬微硬水,年平均水温11.8℃,可作為生活飲用及灌溉之用。 [8] 

青泥河主要支流

青泥河流域內溝壑縱橫,支流較多,境內年徑流在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支流計35條。主要為南河、黑潭溝、王磨水、蘆家溝、陳院溝、泗水溝、黑樓房溝等7條,其多年平均匯入徑流量約2.56億立方米,佔青泥河多徑均平年流總量的70%。 [8] 
蘇成河,流域在天水市秦州區南部蘇成鄉境內,河長13公里,天水市秦州區區境內流域面積89平方公里,主流發源於汪川鄉東部的大山樑,海拔2064.8米,自東北向西南流經羅家坡、成家莊、至閻家河口附近與西支匯合。西支發源於禮縣寬川,由西北流向東南,於張家小溝村附近入境,經蘇成至閻家河口與東支匯合,至杜家磨南出境入徽縣與馬元河(杜家河上游)匯合,然後再與麻沿河匯合稱長豐河(又名杜家河),南流入成縣。 [9] 
曬經河,發源於西和縣興隆鄉廟兒啞,由西向東經流曬經鄉,於三渡水入成縣境,匯入青泥河(上游杜家河)。全長20.2公里,流域面積119.2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6%0,多年平均流量。0.6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077.22萬立米。年平均輸砂量13.428萬噸,平均侵蝕模數1125,91噸/平方公里。 [7] 
麻沿河,《太平寰宇記》為左溪水,發源於縣境西北部北秦嶺山系的八卦山與老爺山之間,河流全長33.1公里,流域面積359.4平方公里,其中徽縣境內面積304平方公里,境外面積55.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01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0.63億立方米,年侵蝕量21.5萬噸,侵蝕模數量708噸砰方公里,水力資源藴藏量0.44萬千瓦,是徽縣西北區發展小水電的主要河流。麻沿河水系較大的支流有八條溝、老爺溝、陽山溝、牡丹溝、新成河、蘇成河、清水溝等8條,溝溪76條,流入成縣。 [10] 
南河,為青泥河之主要支流,為青泥河流域最大的一個獨立之徑流形成區。發源於西秦嶺南麓之二郎鄉海酒山菜子坪,自西北向東南流經二郎、沙壩、小川、拋沙等鄉(鎮),南繞縣城,於城關鎮孫家壩匯入青泥河。全長48公里,流域面積399.9平方公里,佔青泥河流域總面積的.34%,佔全縣總面積的24%,流域人口1980年約54489人,佔青泥河流域總人口的45%,佔全縣總人口的27%,人口密度153人/平方公里,居境內四流域之首。南河之全流程均在境內,年徑流在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支流5條,主要為旗盤河,小川河等。多年平均年徑流。.82億立方米,流量2.6立方米/秒,其水文特徵相似於青泥河主流。 [11] 
南河年徑流年際變化大,流域內降水量和徑流之年內分配不均勻,亦具有暴雨多,洪水多,洪水峯高量大之特點。多年平均洪峯流量184.8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峯流量960.4立方米/秒,洪峯一般在降雨後-12小時左右形成。南河流域植被較優,水質亦好,含沙量較低。其流域海拔942~2190米,河牀縱坡14‰,水利資源集中在中上游,理論藴藏量0.42萬千瓦,可開發量1000千瓦,佔全縣可開發量的2.5%。南河河牀較高,上游狹陡,下游流經拋沙及縣城,附近河牀沙質堆積,洪災威脅較大。 [11] 

青泥河治理開發

青泥河河道治理

據《續漢書》,漢安帝元初中,郡守虞詡以治城東30餘里峽中大石,障塞水流,溢沒莊稼,壞敗營郭,乃燒石翦木,遂無泛溺之患。《新唐書》載,唐德宗貞元中,興州刺史刊山導江二百里,通溝以饋成州戍卒。《成縣新志》載,清聖祖康熙三十五年,知縣胡承福築東河堤以防水患。大規模之根治,則始於本世紀50年代。1954一"1959年,用淘沙築堤之法,截彎取直,初治東、南河。1964A--1966年,取漿砌塊石及植樹開溝之法,築堤防,浚河道,植樹林,開護溝,興綜合治理之役,投資凡132萬元,築成東河東、西堤11公里。 [12] 

青泥河水電工程

胡廣水電站,在麻沿河鄉胡廣村;1976年建成,引麻沿、蘇成兩河水,流量0.5立方米、落差11:5米,渠長400米,其中隧道170米,配裝50千瓦發電機1台,6千伏配電線路2000米,年均發電量4.5萬千瓦時,供胡廣行政村5個合作社用電。總投資7.5萬元,投工5000個。1982年維修投資2.5萬元,續修排洪溝3處72米、砌護坡42米、修防洪河堤30米。 [13] 
成縣境內流域內,水電站很多,主要有:城關鎮東河上的八一電站,下游飛龍峽電站,支旗鄉的四清電站,白家村的白村家電站,南良鄉的鏵廠電站和遠光電站,宋坪鄉的格樓壩電站,李坪鄉的李坪塘電站,盤柳樹鄉的盤柳樹電站,李壩的李壩塘電站,吊壩的吊壩電站,牛窯的牛窯塘電站,大坡電站,後寨電站,雷院塘電站,村家磨電站,上坪窯電站,吊地溝塘電站,劉家溝電站,前塘電站,半山塘電站,腰莊電站,高旗電站,武頭電站,王家河塘電站等等,遍佈成縣境內青泥河流域。 [4] 
龍峽電廠,建成於1972年,裝機容量為400kV發電機2台,以10kV高壓線送電流至成縣城關所併網。年發電量165萬度。1985年,飛龍峽電站與西北電網聯運。1986年,飛龍峽電站增裝第三機組——400千瓦/台。 [5] 

青泥河引水灌溉

八—渠,自水泉自家村引東河水,經水泉席河、城關之石碑、北關、北泉等村社,至成縣城關西郊入南河。1956年開工,原設計長&85公里,澆地6500畝,實行灌 溉4700畝,其中自流灌溉約3000畝。修成於1957年冬。因設計及施工諸問題,水流不暢,天旱無法引灌。又於1965年放棄重測。進水高程比舊渠 提高6米,並加大渠底和建築物坡降,灌溉面積擴大至6000畝。新幹渠長8648米,干支渠長1200米。實際灌溉面積4000畝,是灌溉兼發電之綜合渠道。
新惠渠,從支旗鄉搶風坡引東河水,經支旗邵總、張旗、梁旗、支旗、李武等村,自.支旗鄉東南入東河。長a3公里,灌溉面積3000畝,是支旗鄉川壩區主要灌 溉渠。1955年開始修建,次年建成通水。為50年代有效益之自流灌溉渠, 保灌面積1200畝。70年代後,管理不善,沿程多塌方、滑坡,未能正常通水。
馬崖渠,為拋沙川丘農田之主要灌溉渠。乾渠長7.3公里,引南河支流棋盤河水經拋 沙轉灣至樂樓等行政村,自拋沙鎮西南入南河,流量1.0立方米/秒。始建於1950年代,1966年整修後通水,有效灌溉面積0.1萬畝,已襯砌0.6公里。 [3] 

青泥河蓄水工程

青泥河流域主要水庫工程
水庫名稱
所屬河系
所在地址
控制面積(平方公里)
安全標準
P=%
總庫容
(萬立方米)
興利 庫容(萬立方米)
實際蓄水能力
(萬立方米)
設計有效灌溉面積
(萬畝)
設計保灌面積
(萬畝)
高峯水庫
東河支流
支旗
1.95
180
110
140
48
0.115
0.10
蘆溝水庫
東河支流
陳院
11.25
-
173
45
50
-
-
磨壩峽水庫
南河支流
拋沙
13.02
-
323
-
-
-
-
賀溝水庫
東河支流
支旗
10.7
5
48
15
25
0.18
0.14
黑潭溝水庫
東河支流
黃渚
9.75
-
42
32
-
-
[14] 

青泥河流域概況

流域內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水量充沛,是主要產糧區和經濟區。年徑流量在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支流有35條。年平均徑流量為3.71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53萬噸。水力資源藴藏量為3.7萬千瓦,已建成飛龍峽電站,裝機800千瓦。由於流域內植被遭到破壞,又是主要暴雨區,致使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1] 
在成縣境內,青泥河之主要支流西北經黃渚、王磨、水泉、陳院、二郎、沙壩、拋沙、小川,東南經支旗、城關、大坪、南康、宋坪等鄉鎮之農林經濟區,流域面積達1111.39平方公里,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66%,佔青泥河總流域面積的63%。流域人口1980年約120250人,佔全縣人口總數的59.5%,人口密度108人/平方公里。 [8] 

青泥河沿岸古蹟

青泥河道,始於今縣城東南之飛龍峽,止於陝西省略陽縣之封家壩,全長約65公里。雲棧掛壁,蜿若靈蛇,地誌中頗負盛名之古棧道即含此。戰國至秦時當己開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廢。僅留絕壁上殘木危徑。 [15] 
少陵草堂 少陵草堂
杜工部祠堂,別稱子美祠,又稱子美草堂,少陵草堂。在縣城東南25公里之飛龍峽中,因唐代詩人杜甫流寓同谷而建。工部祠曾於明神宗萬曆46年(1618)、公元1985年先後修葺,現為磚木結構,其規模、型制大抵本之舊祠。唐肅宗乾元三年(759年)冬月,杜甫入蜀時寓於鳳凰村(今龍峽村),悲歌行吟。傳世名篇中《鳳凰台》、《同谷七歌》作於此時。 [6] 
鳳凰台,在飛龍峽中,東河東岸,東南距成縣縣城5公里。下視杜公祠而傍倚“石秀才’’,危峯突起,孤視星漢。上有方平之地如台,行雲縹/秒,常繞台邊。《水經注》:“鳳溪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漢世有鳳凰止焉。’’故美稱之日:“高台鳴鳳"或“鳳台流雲”。杜甫《鳳凰台》詩:“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恐有無母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羣盜何淹留。"山腰有迸璣泉,雨則盈。《方輿勝覽》雲:“天寶間哥舒翰有題刻。" [16] 
參考資料
  • 1.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41
  • 2.    地表水 .  .略陽縣誌
  • 3.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539
  • 4.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543-545
  • 5.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142
  • 6.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752-753
  • 7.    西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西和縣誌:陝西省人民出版社,1997:212
  • 8.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254-255
  • 9.    天水市秦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秦城區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158-159
  • 10.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153-154
  • 11.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258
  • 12.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537
  • 13.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318
  • 14.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542
  • 15.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747
  • 16.    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7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