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榨槭

(中藥)

鎖定
青榨槭,中藥名。為槭樹科植物青榨槭Acer davidii Franch.的根、樹皮。分佈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各地。具有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消食健脾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跌打瘀痛,泄瀉,痢疾,小兒消化不良。
別    名
光陳子
飛故子
雞腳手
五龍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無患子目
槭樹科
槭屬
青榨槭
分佈區域
華東、華北、中南、西南
中文學名
青榨槭
採收時間
夏、秋季
毒    性
小毒(《彝藥志》)

青榨槭入藥部位

根、樹皮。

青榨槭性味

味甘、苦,性平。

青榨槭歸經

歸脾、胃經。

青榨槭功效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消食健脾。

青榨槭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跌打瘀痛,泄瀉,痢疾,小兒消化不良。

青榨槭相關配伍

1、治風濕麻木,手足不能活動,卧牀不起:青榨槭根研末。每日6g,用白酒少許和温開水送服,每日2次。(《彝藥志》)
2、治風濕腰痛:青榨槭根皮或樹皮9-15g,大伸筋、石南藤、木瓜、牛膝各9g。水煎或浸酒服。(《湖南藥物志》)

青榨槭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研末,3-6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青榨槭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根和樹皮,洗淨,切片曬乾。

青榨槭形態特徵

青榨槭又名青蝦蟆、大衞槭。落葉喬木,高10-15m。樹皮暗褐色或灰褐色。常縱裂成蛇皮狀;小枝細瘦,圓柱形,無毛,當年生枝綠色,無毛,有稀皮孔,老枝灰褐色。葉對生;葉柄細瘦,長2-8cm;葉片紙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11cm,寬4-9cm,先端漸尖或鋭尖,常有尖尾,基部近心形或圓形,邊緣具不整齊鈍圓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嫩時沿葉脈有褐色短柔毛,後漸無毛,羽狀脈;中脈上面凹下,側脈11-12對。花黃綠色,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成下垂總狀花序,頂生於着葉嫩枝;雄花9-12朵,花身及花梗均較短;兩性花15-30朵,花序長7-12cm,花梗長1-1.5cm;萼片5,橢圓形;花瓣5,倒卵形,與萼片等長;雄蕊8,無毛;花盤無毛,在雌蕊內側;子房有紅褐色短柔毛,花柱無毛。翅果嫩時淡綠色,老時黃褐色,小堅果橢圓形,長約1cm,脈紋顯著,翅與小堅果共長2.5-3cm,翅寬在中部,寬約1.2cm,裂開成鈍角或近水平。花期4-5月,果期8-9月。

青榨槭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800m的疏林或山腳濕潤處稀林中。分佈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各地。

青榨槭相關論述

1、《彝藥志》:“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扭傷。”
2、《新華本草綱要》:“廣西民間用花煎水洗治結膜炎,內服治小兒消化不良。”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