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春校樹

鎖定
《青春校樹》是1992年上遇的捷克斯洛伐克戰爭影片,由揚·斯維拉克執導,Rudolf Hrusínsk、Daniela Kolárová等主演。
《青春校樹》講述的是1949年布拉格,解放不到一年的捷克人民正享受着來之不易的自由和快樂。布拉格郊外的小鎮上,活潑頑皮的孩子、女教師馬紹娃、新班主任伊戈爾尼茲洛之間的故事。
中文名
青春校樹
外文名
Obecná skola (1991)
其他譯名
小學英雄傳
類    型
喜劇/劇情/戰爭
製片地區
Czechoslovakia
導    演
揚·斯維拉克
編    劇
德內克·斯維拉克
主    演
德內克·斯維拉克
Jan Triska
片    長
100 分鐘
上映時間
1992年09月13日
imdb編碼
tt0102571

青春校樹影片資料

類型: 喜劇 /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Czechoslovakia
語言: 捷克語
上映日期: 1992-09-13
片長: 100 分鐘
又名: The Elementary School

青春校樹獲得榮譽

本片榮獲1994年葡萄牙奇幻國際電影節導演周榮譽獎、1991年捷克皮爾森電影節金翠鳥獎。

青春校樹精彩影評

説實話,斯維拉克這爺倆在電影《青青校樹》裏,把父子情拍的那叫一個絕,用中國傳統美學的語言描述就是“不着痕跡,盡得風流”。再沒有比爺倆合作演繹父子情更天經地義的事情了,此所謂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再加上捷克小城的田園風光,配上德沃夏克有名的《新大陸交響曲》,《青青校樹》一片所展現的,正是戲外人的回憶、樂觀以及深情。
捷克雖小,文化俱全。有個首都叫布拉格,在我看來這是遠比巴黎更浪漫更有味道的城市。要説文化人,前有作曲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詩人里爾克,後有作家米蘭o昆德拉,連他們的總統哈維爾都是著名思想家。一方文化養一方人,本片作者斯維拉克父子亦是如此,老斯維拉克是名滿捷克幾十年的編劇和演員,小斯維拉克是近些年崛起的導演。拍攝於1991年的《青青校樹》是這爺倆的初次合作,後來的事情證明,他們的確開了個好頭。
表面上看,《青青校樹》是以小學生愛德(Eda)的視角來看二戰之後到“布拉格之春”之前,捷克一個小學校裏發生的林林總總。像所有的童年一樣,愛德生活在由老師、父母和玩伴編織成的簡單環境裏,所以電影儘管有着不小的政治意味,常常借角色之口把捷克定位成處在冷戰東西方陣營之間的橋樑,但其實導演對政治隱喻處理的舉重若輕。觀眾更多看到的是小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從時間的意義上説,童年就是一個人的故鄉;從空間的意義上説,稱一個地方為故鄉正是因為那裏有自己的童年。《青青校樹》裏精心結撰的師生情、父子情和友情,無不充盈着斯維拉克父子對過去温馨的懷念。
但是,一旦你知道父親老斯維拉克是本片的編劇且當仁不讓的出演片中的“父親”一角,兒子小斯維拉克是本片的導演且這是他的處女作,那麼誰都能一眼看出,貫穿《青青校樹》首尾且波折有致的線索,其實是愛德對父親的“尋找與發現”。所以,由戲外的爺倆演繹戲裏的爺倆,其內涵耐人尋味。
在戲裏,小學生愛德崇尚英雄,按理説父親常常是兒子眼中的第一個英雄。但愛德總覺得老爸又粗笨又囉嗦,整天擺弄一些無聊的電工。愛德過生日,本以為老爸送給他的是一把惦記已久的玩具槍,結果是老爸自己做的小提琴架,惹得愛德眼淚汪汪。顯然,此時愛德的父親猶如缺失,他需要尋找真正的父親來崇拜。不久來了一位男教師,英俊倜儻,軍裝威武,自稱在二戰中:游擊隊裏扛過槍,敵後戰場被空降,裝甲部隊當隊長,集中營裏翻過牆。比起老爸在戰爭年代裏什麼豐功偉績也沒有,愛德已然將老師擺在了父親的位置上。正如老師自己也承認,“孩子們需要一個榜樣”。當然,這位老師其實只是一個文藝青年,根本沒上過戰場,把火箭炮都錯認成反坦克炸彈,但他畢竟滿足了愛德對父親英雄般的渴慕。
直到有一天,愛德親眼看見在夕陽美麗的餘暉下,父親熟稔且瀟灑的將火箭炮轟然發射,才知道父親一向深藏不露。那一刻,父親頓時成了兒子心目中的英雄,愛德“尋找”到了父親。
《青青校樹》着墨最多的就是愛德對父親由不滿,到尋找代替者,再到重新發現父親的情感歷程。看似一波三折,實則温情脈脈。這種打動人心的力量恰恰源自戲外斯維拉克父子之間的幽微情感。老斯維拉克在捷克是家喻户曉的“名人”,一般情況下,剛出道的兒子總會覺得生活在父親功成名就的陰影下,唯恐會被迫貼上父親的標籤。小斯維拉克也有這種感覺,在一次訪談中,他坦承“我從來不想和他一起工作,因為你是名人的孩子,所以每一個人都會認為你在他的影子裏生活,沾他的光”。所以,很多名人的後代都會故意選擇與父親不同的路,經歷心靈上的“弒父”情結。但小斯維拉克絕不走向極端,他尊重父親的成就,也並不真的認為會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而是坦然合作。老斯維拉克在兒子童年之時就鼓勵和培養他對電影的興趣。從《青青校樹》裏父親教兒子拉小提琴希望兒子能當音樂家的情節可以看出,小斯維拉克對父親給他的培養是充滿感激的。後來,小斯維拉克到大學念電影專業後,仍然不拒絕父親對他成長的攙扶。正如《青青校樹》裏最美的一個橋段,是火車載着頑皮的兩孩童從原野隆隆駛過,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的樂聲悠揚感人,讓我一時分不清戲裏戲外:這是老斯維拉克在懷想當年兒子的頑劣,還是小斯維拉克在對父親致以温馨的敬意?
説起來,電影界裏的夫妻檔和兄弟檔並不鮮見,但有些其實是各拍各的,只有親緣關係並無合作,如著名的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家庭;有些是共同執導不分彼此,在電影界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出現,如科恩兄弟。偏偏斯維拉克父子與眾不同,他們既緊密合作,同時又各自分工,這種拍攝模式在電影界堪稱罕有。
簡單來看,爺倆只是老子專門寫劇本,兒子只管拍電影。但深究其中意味,可以發現這種合作是各盡所長,用小斯維拉克的話説就是“我不想寫劇本,而他也不想執導影片,我們各得其所”。當然,他們在拍攝中也有分歧,據説在拍另一部反映父子感情的戲《給我一個爸》中,這爺倆談不攏的時候就到酒吧喝伏特加拼酒!父親把情感傾注在劇本中,兒子則用自己的方式把這種情感演繹出來,這樣的合作,怎能不行雲流水?中國最愛説“心有靈犀”,還有什麼比多年父子成兄弟般的合作能夠“心有靈犀”的?孔老夫子又説,“三年不改於父之道,是謂孝矣”,斯維拉克父子的作品倒真符合這句話。不僅《青青校樹》如此,連同後來拍攝的《光纖電人》、《給我一個爸》、《鐵翼藍天》以及07年很是流行的《布拉格練習曲》等片,都是老子編劇本,兒子當導演,誰也沒覺得對方妨礙了自己。爺倆合作了十幾年,終於為捷克撐起了一片天空,而“斯維拉克父子”的稱呼也名滿天下。
在中國這個最講“孝”的國家,戲裏戲外的父子情格外令人感動。《青青校樹》最後,在那個電閃雷鳴的夜晚,父親一定要去電廠,兒子心中湧起了揪心的害怕,生怕父親一去不返。其實看到這裏我鼻子酸了,凡是當兒子的,誰沒有小時候父親上夜班時,因為等父親而難以入眠的經歷?我想,小斯維拉克在童年的時候,也一定這樣等過他的老頭子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