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州紅絲石硯

鎖定
青州紅絲石硯產于山東省青州市黑山,其工藝歷史悠久,從春秋至清代、民國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和最近新坑的開採制硯,在傳承了兩千多年後依然保留完整。
在唐朝,紅絲石硯台居四大名硯之首。其質嫩理潤,色澤華縟而不浮豔,手試如膏,似有遊液滲透,與墨相親,發墨如髮油,墨色相凝如漆,謂稀世珍寶。且細潤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聲,聹水不耗,發墨不損豪,久用筆鋒不退。至宋末石源枯竭,歷朝雖有產出,但數量相當稀少。後黑山周圍雖又陸續發現呈窩狀分佈的紅絲石脈,尤其七十年代和最近發現的紅絲石洞,因與老洞為同一石脈,又被稱為 “新老坑”,但儲藏量也非常有限,當地政府嚴禁亂採。 [1] 
中文名
青州紅絲石硯
產    地
山東省青州市黑山
類    型
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特徵

在唐朝,紅絲石硯台居四大名硯之首,產地是在青州的黑山。至宋末石源枯竭,歷朝雖有產出,但數量相當稀少。特徵:泥質岩、硬度4.5左右,敲擊聲很脆,無厚料,從側面看層狀沉積岩特徵明顯,紅黃相間,正面出現像樹木年輪一樣的紅絲。 [1] 

青州紅絲石硯產地

青州紅絲石硯石材最早採集於青州黑山紅絲石洞,洞內深寬一丈有餘,但高僅三尺餘,屈頸方可蹲坐,採石極為困難,且藴藏量較低,據宋唐彥猷《硯錄》雲“洞口絕壁有鐫刻文字,乃唐中和年採石者所記,遣工前往六、七日,僅得方四、五寸者二”。可見當時已極不易得。後黑山周圍雖又陸續發現呈窩狀分佈的紅絲石脈,尤其七十年代和最近發現的紅絲石洞,因與老洞為同一石脈,又被稱為“新老坑”,但儲藏量也非常有限,當地政府嚴禁亂採。 [1]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上面是青州黑山幾個坑口的精品石材。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歷史價值

青州黑山紅絲石硯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重大而深遠。春秋孔子説其“瓊脂玉花”;西晉張華撰《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的記述;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中稱“蓄硯以青州為第一”;宋歐陽修《硯譜》雲“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蘇易簡《文房四譜》曰“天下名硯四十餘品,以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宋唐彥猷《硯錄》雲“紅絲石華縟密緻,皆極其妍。既加鐫鑿,其聲清悦。其聲之華澤,殊非耳目之所聞見等”。且自得黑山紅絲石硯,端歙諸硯皆置於衍中不復視亦。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亦讚美:“昔者柳公權,論硯推青州。黑山紅絲石,奇異蓋其尤。雲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臨硯動豪興,揮筆勢難收。品評宜第一,吾服唐與歐”。啓功、吳作人、李苦禪、劉海粟等均對紅絲石硯讚美有加。 [1] 

青州紅絲石硯實用價值

青州黑山紅絲石硯實用價值極高。其質嫩理潤,色澤華縟而不浮豔,手試如膏,似有遊液滲透,與墨相親,發墨如髮油,墨色相凝如漆,謂稀世珍寶。且細潤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聲,聹水不耗,發墨不損豪,久用筆鋒不退。

青州紅絲石硯收藏價值

青州黑山紅絲石硯更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隨着礦源和礦石的稀缺,青州紅絲石硯的收藏有着極廣闊的升值空間。其中遺存唐、明、清歷代部分精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和日本龜阜齋等收藏,謂為“無價寶”。紅絲硯工藝是青州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青州紅絲石硯觀賞價值

硯的觀賞性是由硯本身的文化氣息、製作工藝和天然特點決定的。製作工藝要求在造型、線條、圖案雕刻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否則既不實用又不宜觀賞。而紅絲硯的觀賞價值除了製作工藝外,主要是由紅絲硯的自然形狀、鮮豔的顏色、豐富的紋理等天然特點決定的。若在加工中巧用其形、其色、其紋進行雕刻,便成為天人合一的既實用又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具體地講,紅絲硯的天然觀賞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温潤如玉的質地。紅絲硯温潤的石質給人以淡泊寧靜的舒適感,一硯在手如握美玉,時常撫摸把玩,則有人石相親之感。
豔麗多姿的色彩。紅絲硯的色彩以紅黃為基調,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各具特色,妙不可言。
變化莫測的紋理。石可先生曾為紅絲硯題刻硯銘“誰持彩練當空舞”,就是對紅絲石曲線紋理的形象比喻。紅絲硯紋理極具變化,文字、動物、山水、人物等圖案都在似與不似之間,使人產生無盡遐思。
古樸自然的形狀。呈不規則散裝礦體分佈的紅絲石獨立成塊,一石一式,形狀多樣。巧用其自然型制硯,一方硯台便是一件獨特的、絕無重複的藝術品。 [1]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青州紅絲石硯
參考資料
  • 1.    青州紅絲硯  .青州旅遊官方網站青州旅遊網.2014-11-20[引用日期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