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島素描

鎖定
青島素描是由王統照所創作的一部小説作品。
中文名
青島素描
外文名
Qingdao sketch
簡    介
《青島素描》是由王統照寫的
創作時代
現代
語    種
漢語

目錄

青島素描簡介

《青島素描》是由王統照寫的。

青島素描原文

從北平來,從上海來,從中國任何的一個都市中到青島來,你會覺得有另一種的滋味。北平的塵土,舊風俗的圍繞,古老中國的社會,使你沉靜,使你覺到匆忙中的閒適,小趣味的享受。在上海,是處處模仿着美國式的摩天樓,耀目的紅綠光燈,街市中不可耐的噪音;各種人民的競獵,凌亂,繁雜忙碌,狡詐,是表現着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威風派頭。然而青島,卻在中國的南方與北方的都會中獨自表現着另一副面目。
“青山,碧海,紅瓦,綠樹。”康有為的批評青島色彩的八個字,久已懸懸於一般旅行者的記憶之中。講青島的表現色,這幾個形容字自然不可移易。初到那邊的人一定會親切地感到。
我早有幾次的經驗,不是初來此地的生客。然而這一個春季,我特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借住於友人的家中,過了幾個月。有許多很好的機會,使我看到以前所未留心的事物。
這地方的道路,花木,房屋的建築,曾經有不少的人寫過遊記,似乎不必詳談。然而從另一種的觀察上看去,這裏一切的情形是混合着德國人的沉重,日本人的小巧,中國固有的樸厚。經過重要街道,你如果是個留心的觀察者,可以從街頭所有的表現上看得出。
譬如就建築上來説。這是最能顯示一國的民風與其文化的。青島在荒涼的漁村時代,什麼也沒有。自從世界上震驚於德國兵艦強佔膠州灣以後,一年一年的過去,這裏完全變象了。為了德人強修膠濟鐵路,沿鐵路線的強悍的山東農民作了暴徵的犧牲者,人數並不很少;可是在另一方面,為了金錢,為了新生路的企圖,靠近膠州灣幾縣的農民,工人,用他們的汗血與聰明,在德國人的指揮之下,把青島完全改觀。深入大海中的石壁碼頭,平山,開道,由一磚,一木,造成美好堅固德國風的高大樓房。他們有的因此得了奇怪的機會,由一個苦工後來變為有錢有勢的人物,有的掙得一份小傢俬,不在鄉間過活,也有的一無所得,或者傷了生命。但青島的建設事業如其説是憑了德國人的頭腦,還不如説是膠東窮民的血汗。自然,一般人都頌揚德國人的魄力。然而我看到這幾十年前的海濱漁場,居然變為四十多萬人口的中等都市,這期間的辛苦經營,除掉西方的機器文化以外,我們能忍心把中國一般苦工的力量全個拋去?
歐戰之後,乖巧的日本人承襲了德國人強佔的軍港,於是太陽旗子,木屐的響聲,到處都是;於是又一番的闢路,蓋屋;又一番的指揮,壓迫。無量的日本貨物隨着他們的足跡踏遍山東的全境。而一般在這個地方輾轉求生的中國人,只好把以前學會的德語拋卻,從新學得日本言語,文字,再來做一次的奴隸。
這是有什麼法子!“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於是中國人的心目中覺得這回非前時可比了。德國人像一隻掠空的鷙鷹,他單揀地面上隨時可以取得的肥雞,跑兔;至於小小蟲豸則不足飽他的口腹。他是情願把小小的恩惠賞給奴隸們的。可是x x人卻不然了。挾與俱來的:街頭的小販,毒品的製造者,浪人,紅裙隊,什麼都來了。一批一批的男女由大阪,神户向這個新殖民地分送。於是以前覺得尚有微利可求的中國居民也漸漸感到恐慌。因為對x x人的詛恨,更感到德國人的優容。與久居青市的人民談起話來,説到這兩位臨時主人,總説:“德國人好得多,x x最下三爛!”這是兩句到處可以聽到的話。
主人是換過了,雖然待遇不比從前好,怎麼樣呢?因為各種事業的開展仍然最需要苦工。而山東各縣的景況恰與這新開闢的都市成了反比例。連年內戰,土地跌價,一般農民都想從碼頭上找生路。於是藍布短衣,腰掖竹煙管,戴圍笠的鄉民也如一般x x的找機會的平民一樣,—批一批地由鐵路,由小帆船運到這可以憧憬着什麼的地方中來。
從那時起,軍港的青島一變而為純粹的商港。聰明的x x人知道這裏還不是久居之地。也不作軍港的企圖。把德人的修船塢拖回他們的國內,德人費過經營的沿海要塞的炮台,內部完全破壞,只要有利可圖,能夠繼續佔有德人在沿鐵道的企業,如煤礦,林業,房舍,種種,他們一心一意來做買賣。直待至太平洋會議時,擺了許多架子,在種種苛刻的條件下,算是把這片土地付還中國。
歷史,自有不少的聰明歷史家可以告訴後人的,我要單從建築上談一談青島的混合性。
看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善於觀察者從一方面即可推知其全體。即就建築上説,很明顯的如愛司基摩人的雪屋,熱帶地方人住的樹皮草葉的小屋,近而如日本人好建木板房子,而中國北方就有火炕。由於氣候,習慣,建築遂千差萬別。從這上面最易分別出一國家一地方的民性。至於更高尚的,如東方西方古代的建築,何以意大利有許多輝煌奇異的教堂,而埃及則有金字塔?正如中國有著名的長城一樣。所以有此的緣故,並不簡單,要與其一國的地理,歷史,風尚,人民的性質俱有關係。這不是幾句話可以説明的。
德國的建築移植到中國來,當然青島是—個重要地方。在初時一般人只知道德國人在大清府(這是—個不見於歷史的名詞,乃是山東膠東一帶人民在二十年前叫青島的一個自造專名詞,到底是大青還是大清,卻無從知道。)蓋洋樓,自然是在幾層上面,有尖角,有石柱,有雕刻,有突出嵌入的種種涼台,窗子,統名之曰洋式而已。實事,凡是留心的人還能由這些先建的洋樓上,看出德國人的沉鷙剛勇的氣概。例如青島著名的建築物,市政府與迎賓館,以及當年德國人的軍營,山東大學與市立中學校。那些建築物,除掉具備堅固,方正,勻稱,高大的種種相之外,你在它們旁邊經過,就覺得德國人凡事要立根很深的國民性有點可怕!同時也還有其可愛之點。當初他們對這個港口實在是花過本錢的。究竟不知是多少萬馬克匯來東方,經營着山路,海堤森林,鐵路,一切事他們早打定了永久的計劃,所以都從根本上着想。建築也是如此。凡過青市生活略久一點的人,走到街上,單憑看慣的眼光,便能指出這所房子是德國人蓋的,那是x x的玩意,是中國式房子,十有八九錯不了。自然的分別,就譬如眼見各人的面目不同一樣。
有形勢與作風,自古代,建築是與音樂,繪畫,並列入文藝之內的。因為它表現着時代精神與人民生活性的全體,而愈長久的建築物卻愈能代表那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最高文化。端莊中具有穩靜的姿態,嚴重形勢上包含着條理與整齊。不以小巧見長,同時也不很平板。恰好與日本人的建築物相反。日本在維新以後,初時處處惟德國是仿,然而連形式也不對。由日本佔青市後建造的神社及其他住房上看,很清楚,他們只在玲瓏,清秀上作打扮。是一個清瘦精細的女孩,而沒有“碩人頎頎”的神態。至於完全出自中國人的意匠所蓋的房屋,除卻照例的二三層商店房式之外,其他的住房多半是整齊,方正,很能在新形式中仍存有固有的風姿。近年也有幾處從上海移植來的所謂立體建築物。
青島的建築是這樣混雜着。可以由此推知以前的青島是如何受了外國的影響。
“不錯,這名稱不是空負的。據我所到的地方,就連德國説在內,像這麼美麗適於居住的城市也不多。”
正是一個春末的黃昏,我的親戚c君——他是一個留德的醫學博士——在涼台告訴我,因為我們又談到這東方花園的問題。
“我愛這邊的幽靜,而又不缺乏什麼,可是有人説這邊沒有中國文化,但怎麼講呢?文化兩個字解釋起來怕也費勁!自然許多人在熱心擁護古老的文化精神,是什麼呢?你説……”我呷着一口清茶望着電燈微明下的波光慢慢地説:“哼!文化!中國的古老文化不是上茶館,抽水煙,到處有的雜貨攤?什麼東西只要古香古色的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