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島海關博物館

鎖定
青島海關博物館位於新疆路16號膠海關舊址內。膠海關是青島海關的前身,設立於1899年7月,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膠海關舊址建成於1913年,是當時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已逾百年。其建築羣平面俯視如船型,是重要的青島德式公共建築之一。2006年5月,膠海關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29日,青島海關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1] 
中文名
青島海關博物館
開放時間
每週二、週四,上午9:30—11:30;下午14:00—16:00(提前半小時停止入場) [1] 
地    點
青島市新疆路16號 [1] 
竣工時間
1913年

青島海關博物館歷史沿革

青島海關博物館 青島海關博物館
膠海關設立於1899年7月,是青島作為北方著名的通商口岸城市的重要見證。設立後,先後在東海關青島口分卡碼頭(後宮東側)、蘭山路3號辦公,1913年,膠海關舊址大樓建成,1914年4,膠海關遷入新址辦公。膠海關舊址大樓是當時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已逾百年。建築由德國建築師費特考爾設計,由漢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建築造價為18萬金馬克,建築面積2824平方米,樓高4層共22.45米。
膠海關舊址是德佔時期完成的最後一批公共建築之一,較好地展現了青島整體城市風貌特色。德國曆史學家托爾斯頓·華納在《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中描述膠海關舊址:“該磚木結構的建築有高高的斜屋頂,橫向兩處山牆為德國青年風格派手法,主入口開在縱切面,由造型簡單的圓形壁柱承重。”2006年5月,膠海關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膠海關西側外圍緊鄰大港碼頭,牆外即為當時的大港沿路,所以當時膠海關辦公樓的路標位置為大港沿路1號。現存的膠海關舊址西側圍牆建於20世紀七十年代初,為混凝土、花式鏤空牆體。原始圍牆建於1913年,為花崗岩牆垛,木質柵欄。
膠海關舊址建築羣平面俯視如船型,主樓後方東西兩側建有附樓,主樓正面立有船桅型旗杆。旗杆高20.3米,杆體材質為美國紅松,採用壓縮、防腐技術處理,設計參考近代歐洲船用桅杆樣式,頂部安裝風向標,原用“E、W、S、N”英文簡寫,解放後改為“東、西、南、北”漢字標識。旗杆與膠海關辦公樓同期建造,也已經歷了百年滄桑。主樓兩側的樹木為銀杏樹,也已有百年曆史。
展陳——報關廳場景復原等還原百年滄桑
1995年,青島海關搬入位於西陵峽二路2號的新樓辦公後,膠海關舊址又作為青島海關調查局、緝私局及青島大港海關辦公樓使用。2011年7月,青島海關提出“依託膠海關舊址建設青島海關博物館”的構想。2014年11月4日,膠海關舊址修繕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覆立項;2015年7月13日修繕方案獲得山東省文物局正式批覆,青島海關博物館建設工作拉開帷幕。2016年6月30日,青島海關博物館落成並試開放,9月29日,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青島海關博物館是一家行業性專題博物館,立足青島本土,形象再現青島海關百年滄桑史,全面系統反映了山東地區海關的發展歷程,以及海關在地方開放發展中的作用。
博物館共設立“膠海關專題”、“山東地區海關歷史”兩部分基本陳列內容,展陳圖片上千幅、實物近500件、多媒體資料片12部、場景復原2處。
“膠海關專題”陳列部分共分為膠海關舊址、首任税務司、行政管理、主要職能、兼辦事務5個部分,系統地展示了近代青島開埠以來膠海關飽經滄桑、艱難前行的歷史圖景。逾百年的手繪膠海關設計圖、半噸重的日本產鐵質密碼鎖保險櫃及膠海關首任税務司阿理文當年使用的書籍等,微縮出青島一段承載國家興衰、風雨飄搖的歷史。
本專題中復原了膠海關報關廳場景。報關大廳是海關對外接受通關申報、執行各項工作職責的重要場所。膠海關報關廳自1914年啓用以來,歷經百年曆史滄桑,直至2014年大港海關遷出。報關廳場景復原根據德佔、日佔、國民政府和新中國海關不同歷史時期設置四組人物場景,並使用現代科技手段重現了當年辦公樓兩側窗外的歷史風貌。
“山東地區海關歷史”陳列部分共分為“往事千年”、“風雲變幻”、“崢嶸歲月”、“萬象更新”、“激流勇進”5個單元,以歷史沿革為線,分別展示了齊魯古關、近代海關(東海關、膠海關)、解放區海關、現代青島海關的發展歷史,從海關發展沿革中,展現出山東省、青島市經濟的崛起和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
如展陳“激流勇進”單元“支持青島港國際集裝箱航線戰略西移”板塊,真實記錄了青島海關為支持港口西移作出的突出貢獻。
2001年,青島市決定將青島港國際集裝箱航線西移至黃島前灣港。青島海關在機構人員、辦公場所、監管場地都不具備的條件下,克服困難、勇於犧牲,無條件配合港口西移。從關區選調數百人次參加西移輪戰,關員們辦公在集裝箱改造成的辦公室,住宿在臨時辦公樓,往返交通依託輪渡,每天工作至深夜。港口西移後,青島港吞吐量大幅增長,彰顯了“以港興市”的戰略,推動了青島市基礎設施和功能區的發展。時任青島港務局局長常德傳説:“港口西移沒有青島海關的重視和支持,我們將一事無成,我們再大的決心也等於零。”
歷史——從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到關通齊魯
山東沿海自古以來港口貿易昌盛,海陸交通發達,設立關卡徵收賦税的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各諸侯國之間就設立關卡徵收商税。北宋在密州板橋鎮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上對外貿易;明代在京杭運河山東段設立了臨清、濟寧鈔關;清代在登州、萊州和膠州灣一帶設立釐税局,徵收釐税。
1862年,東海關監督衙門在煙台設立,這是是山東境內最早的海關。1897年,德國因“鉅野教案”出兵佔領青島,青島由此淪為德國殖民地。1899年,膠海關設立,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
膠海關的設立,對近代青島商貿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1905膠海關在租借地內劃定區域實行“無税區制度”,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關於“無税區”的海關實踐,這一舉措促進了青島港口經濟大發展。到1907年,青島港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早開埠37年的煙台港,在北方成為僅次於天津和大連的第三大貿易港。
此後,膠海關曾兩度被日本實際控制,並先後經歷了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統治時期。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海關在膠東解放區誕生,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膠海關。山東全境解放後,青島海關往北到滿洲里、西達新疆、南至海南島的全國各地培養輸送大量海關幹部,被譽為“新中國海關幹部的搖籃”。1950年2月膠海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海關,自1951年1月起轄山東全省。
跨越百年,青島海關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跨越百年,青島海關為城市的蜕變積蓄了能量;跨越百年,青島海關站在了關通齊魯的新高點。
2014年,全國沿海首家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落户青島,2015年,青島海關牽頭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覆蓋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等9省(區)10個海關,鋪設了貫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通關高速路,打通東聯日韓、西至歐洲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海關的曲折發展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印記,透視着民族命運、見證着國家興衰。” 青島海關辦公室關史研究室主任國恩松介紹説。膠海關舊址親眼目睹了青島從小漁村到北方著名通商口岸的歷史蜕變,見證了國家從積貧積弱、喪失主權到獨立自主、繁榮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青島海關博物館再現了山東地區海關特別是青島海關的滄桑發展史,探尋了一代代青島海關人順應時代洪流,與山東省、青島市“以港興省、以港興市”發展戰略和對外開放過程同頻共振的歷史沿革。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積澱,是包括青島市和青島海關在內的全社會共同財富。 [1] 

青島海關博物館參觀信息

青島海關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後,將接受社會團體免費預約參觀。接受社會預約開放時間為每週二、週四,上午9:30—11:30;下午14:00—16:00(提前半小時停止入場),國家法定節假日閉館;接受預約參觀範圍為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