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島市檔案館

鎖定
青島市檔案(Qingdao archives)館於1959年開始籌建,1961年7月正式成立。1963年青島市檔案館與新成立的青島市檔案管理局遷入青島市湖南路37號(後改為39號)合署辦公。 “文革”期間,青島市檔案館與青島市檔案局被撤銷,1979年12月得以恢復。恢復後的青島市檔案館仍與青島市檔案局合署辦公,青島市檔案局列入政府序列,受市委、市政府雙重領導,青島市檔案館為市委、市政府直屬的科學文化事業單位。 [1] 
中文名
青島市檔案館
外文名
Qingdao Archives
檔案館代碼
430720
郵政編碼
266034
成    立
1961年7月

青島市檔案館歷史沿革

青島市檔案館 青島市檔案館
1993年,根據青島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青島市檔案館(局)遷離原址,在洛陽路等地臨時辦公。1997年8月6日,位於延吉路的新館開始啓用,新館總面積13800餘平方米,是一座造型優美、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檔案館,解決了長期制約青島市檔案館工作全面發展的重要障礙,標誌着青島市檔案館基礎建設邁上了新台階。2008年7月29日,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的青島市檔案館展覽中心落成並對外開放,青島市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
1996年2月,根據《青島市市級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經青島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核批准,設置青島市檔案館,同時掛青島市檔案局的牌子,履行檔案保管、利用和檔案事業行政管理兩種職能,為市委辦公廳領導的市直事業單位。

青島市檔案館地理位置

青島市檔案館坐落於城市東部新區行政中心的中軸線上,佔地面積10267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館庫面積4096平方米,檔案展覽中心6000多平方米,是國家一級檔案館、山東省特級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96萬卷(件、冊),其中民國檔案23萬餘卷,保存較為完整;英、德、日、俄等外文檔案33800餘卷,是館藏的一大特色。館藏曆史資料1萬餘冊,佔資料總量的近五分之一,其中包括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報紙多達97種,是青島市重要的珍貴資料。
作為這座城市檔案的重要承載者,青島市檔案館先後被命名為山東省、青島市兩級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機關幹部現場教學基地、機關青年教育實踐基地、未成年人“社會課堂”、駐青部隊政治教育基地、老幹部地方歷史學習研究基地、駐青高校文史研究和教學實踐基地等。
近年來,青島市檔案館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檔案資源建設,檔案依法接收的主渠道不斷拓展,接收範圍由市直單位拓展到基層單位,接收檔案門類由單一文書檔案拓展到專門檔案、照片檔案、多媒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等;檔案徵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後赴德國、美國、日本、奧地利、英國等國徵集複製檔案80餘萬頁、照片7000餘張、地圖400餘張、電影440分鐘,彌補了青島歷史記錄的部分空白;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城市記憶工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拍攝了2.5萬多分鐘的影像檔案和2.5萬餘張照片資料,形成了生動反映21世紀初青島地域風貌、城市建設、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的影像檔案,為當代青島留下了寶貴的城市發展記憶。
隨着館藏建設導向的調整,涉及民生的檔案資料被逐步納入到檔案資源建設體系中,城市拆遷檔案、勞模檔案、學籍檔案、知青檔案、婚姻檔案等一大批民生檔案相繼被接收進館。十年間,青島市檔案館館藏總量增長超過1.5倍,其中50%以上的新增檔案是民生檔案。館藏結構得到優化,涵蓋了文書檔案、專門檔案、科技檔案、照片檔案、實物檔案、音像檔案等多個門類,其中專門檔案33萬卷(件)、照片檔案近47萬張、電子檔案10萬餘盤(件),比較系統地記錄了青島城市發展的歷程,成為檔案館服務社會、服務羣眾的核心資源。 [2] 

青島市檔案館服務品牌

青島市檔案館 青島市檔案館
培育文檔服務品牌,打開服務社會的“第一窗口”
2001年,青島市檔案館創辦了文檔服務中心,在做好檔案查閲利用服務的同時,還收集了3.2萬件政府已公開文件,主動承擔起面向社會提供政府公開信息查閲服務的職責,為青島市政府信息公開提供了重要的查閲窗口。文檔服務中心成立伊始,檔案館就將其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運作,秉承“架文檔之橋,連百姓之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改善服務條件,完善服務機制,並開展實施品牌化服務戰略,陸續推出熱線服務、週六服務、跟蹤服務、聘請律師免費進行法律援助服務、與涉民單位開通網絡視頻政策諮詢服務等10餘種親情化、個性化服務方式。
與此同時,青島市檔案館經常性地開展“文檔服務上街頭、進社區、送下鄉”活動,受到羣眾的廣泛歡迎。文檔服務中心年平均接待利用者8000餘人次,受理服務熱線4000餘次。檔案館在維護羣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更加突出的作用。新聞媒體讚譽青島市檔案館“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羣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文檔服務連心橋’”。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督查調研組考察後,對青島市檔案館信息公開查閲服務工作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文檔服務中心走出了一條品牌創建之路,先後被評為“全國巾幗示範崗”“青島市服務名牌”和首批“青島市機關名牌”。 [2] 

青島市檔案館信息化快車

搭載信息化“快車”,駛入服務社會的新領域
2003年,青島市檔案館在全國率先建成並啓用數字檔案館,並帶動全市13座綜合檔案館相繼建成數字檔案館,形成區域性數字檔案館集羣,實現了擁有目錄數據和全文數據分別超過2000萬條和2900萬頁的現代化檔案管理。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檔案館,檔案館已發佈電子文件、檔案、資料、照片、錄像等110多萬條,實現了檔案信息資源機關共享、館室共享、館際共享和社會共享。
依託數字檔案館平台,青島市檔案館建立了以提供知識服務、決策參考服務為主旨的專題數據庫,推動檔案館由傳統的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型。為服務“三農”,青島檔案信息網特別開設“農民專頁”,發佈7000多件涉農民生檔案文件,使農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所需信息。為服務企業職工,青島市檔案館接收了市直及市屬企業2萬餘名職工的目錄信息,建立了全市職工檔案信息數據中心,為企業職工提供了個人檔案信息查閲平台。自2010年5月開始,青島市13座綜合檔案館全面啓動“民生檔案館際聯動遠程查閲服務”,通過網絡構建起全市性檔案查閲服務體系,使市民在任何一家綜合檔案館都可以查閲其他檔案館的婚姻、知青檔案和學籍信息。 [2] 

青島市檔案館城市文化建設

發揮“生力軍”作用,融入城市文化建設主流
圍繞全市重大宣傳工作和城市文化建設,青島市檔案館依託檔案資源優勢,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和歷史文化研究活動,奏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和諧樂章,彰顯了檔案工作的獨特價值,樹立了檔案部門全新形象。
2008年以來,藉助奧帆賽、紀念新中國成立60週年和青島解放60週年等重大活動,青島市檔案館充分發揮檔案文化資源優勢,先後編纂出版了《青島奧帆賽大事記》《青島解放——檔案文獻圖集》《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展備忘錄全譯本》等40餘部專著和史料彙編,與中央電視台、青島電視台等媒體聯合攝製播出了《青島要塞》《青島解放1949紀實》等電視專題片,舉辦了“見證青島”、“小康之路”等近30次展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應用現代科技,青島市檔案館設立了基於互聯網的檔案3D虛擬展廳,推出了首個虛擬展覽——“青島:1945日軍投降儀式的台前幕後”,滿足了觀眾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檔案文化魅力的需求。
為積極搭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平台”,青島市檔案館先後聘請了駐青高校和市社科院等單位的14位客座研究館員,有6名館員被聘為高校客座教授或兼職研究員,共同開展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為配合收回青島80週年、抗戰爆發70週年等紀念活動,檔案館先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赴德國舉辦檔案展覽,舉辦中德專家共同參加的“近代青島與德國”歷史文化論壇,還承辦了中俄檔案合作工作小組第四次會議、國際檔案理事會東亞地區分會第九次大會暨檔案學術研討會以及韓國海洋大學在青島舉辦的海港都市展覽。這些“走出去”的成績奠定了青島市檔案館作為青島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的地位。市檔案館還先後5次赴國外參加青島歷史研究學術交流,受邀作為德國海外歷史學會海外會員,承擔其歷史研究課題。
多年來,青島市檔案館注重滿足羣眾文化需求,成為主動提供檔案歷史文化學習、教育、休閒活動的重要陣地。檔案館開辦的“城市·記憶·文明——青島歷史文化講壇”,成為青島市社科普及周重點宣傳活動之一;面向老年人舉辦“多一種生活·多一種關愛——七彩華齡老年人檔案文化休閒”活動;面向青少年舉辦“走近檔案,認識青島”青少年夏令營;面向部隊官兵舉辦“駐在青島、認識青島、熱愛青島——解放軍走進檔案館”活動;面向特殊羣體舉辦“殘疾人走進檔案館”活動。近年來,青島市檔案館先後召開了赴日勞工檔案、帆船運動檔案、青島解放檔案等新聞發佈會,檔案宣傳工作的社會影響愈加顯著,被市領導譽為“全市文化宣教活動的生力軍”。 [2] 

青島市檔案館機構領導

黨組書記、局(館)長姜永河同志 主持全面工作,分管黨風廉政建設和組織人事、財務工作;
黨組成員、副局(館)長楊來青同志 分管信息技術處、數據資源處、編輯研究處、社會宣傳處工作;
黨組成員、副局(館)長韓曉麟同志 分管監督指導一處、檔案管理處、文檔服務中心工作;
黨組成員、副局(館)長喬軍同志 分管監督指導二處、聲像檔案處、保衞處工作,負責聯繫紀檢工作;
黨組成員、副局(館)長劉朋雲同志 分管機關黨委、辦公室、監督指導三處工作,協助姜永河同志分管組織人事和財務工作;
副巡視員劉旭剛同志 主持監督指導二處工作。 [3] 

青島市檔案館機構設置

辦公室
負責綜合協調、機關目標管理、政務公開、全市檔案工作綜合調研、檔案事業統計工作;負責機關組織人事、綜合文字、信息、督查、文秘、檔案、保密、接待、財務、行政管理、離退休人員服務和管理工作。
機構名稱監督指導
負責監督指導全市黨政機關、羣眾團體、文化事業單位檔案工作;承辦分管範圍的單位推遲向檔案館移交檔案的核準及設置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的審核工作。
機構名稱監督指導二處
負責監督指導全市企業和科技事業單位檔案工作;承辦市級重點建設項目、重大科技研究和技術改造項目檔案驗收核准、被非國有企業兼併、整體收購、近代股的國家企業檔案處置方案的核準和分管範圍的單位推遲向檔案館移交檔案的核準及設置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的審核工作、承辦城市建設檔案館接收規定範圍以外檔案審批及銷燬國有企業資產與產權變動檔案的備案工作。
機構名稱監督指導三處
負責監督指導區市檔案館工作,組織實施區市檔案目標管理,指導各區市開展農村、社區檔案工作;負責檔案法律法規宣傳監督檢查檔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實施,查處違反《檔案法》的行為;承辦向國家檔案館以外的境內組織或個人出賣、轉讓、贈送非國有檔案的許可;負責檔案學會日常工作、全市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及檔案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工作。
機構名稱聲像檔案處
負責全市重大活動和城市記憶工程拍攝及電視新聞採集工作。
機構名稱管理處
負責接收檔案及館藏檔案整理、保管,檔案庫房安全管理,出庫檔案的登記和提供、回收及檔案銷燬工作。
機構名稱信息技術處
負責數字檔案館系統及信息化設備管理維護、檔案數據庫存儲、備份、數據恢復、檔案縮微、複製、修裱、技術保護及全市檔案科技工作。
機構名稱編輯研究處辦公
負責研究、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編輯出版檔案文獻史料,公佈檔案,參與編史修志,開展歷史研究工作。
機構名稱數據資源處辦公
負責數字檔案資源接收、著錄、鑑定、發佈及青島檔案信息網站管理工作。
機構名稱社會宣傳處
負責檔案展覽組織籌辦和檔案展廳日常管理工作,組織協調檔案宣傳活動及檔案社會徵集工作。
機構名稱保衞處
負責辦公大樓的安全保衞、維修管理及物業管理的監督和協調工作。
機構名稱文檔服務中心
負責政府已公開現行文件收集工作;承擔向社會提供館藏檔案資料和政府已公開現行文件的查閲利用服務。
機構名稱機關黨委
負責機關黨務工作、紀檢工作、精神文明建設,負責組織機關工會、青年團、婦聯工作,負責組織機關幹部理論學習工作。 [4] 

青島市檔案館館藏概述

截止2011年12月30日
青島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共計101.5萬卷/件/冊,其中檔案95.9萬卷、件,資料5.6萬冊。
館藏檔案中,建國後檔案43.3萬卷、29.3萬件,建國前檔案23.3萬卷,革命歷史檔案715 卷。館藏檔案最早形成於1671年,自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後,檔案漸趨完整,主要有民國時期市政府及各部門形成的檔案,各大企業、中學、醫院的檔案,中央和省駐青機構的檔案和部分以德、日、英、俄文為主要語種的3.3萬卷外文檔案。建國後檔案主要是市委、市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的檔案、部分撤併破產企事業單位的檔案及近幾年收集進館的青島知名人物檔案等。
館藏資料中,圖書3.1萬冊,期刊1.8萬冊,報紙0.6萬本,地圖1265幅。館藏資料最早形成於1764年,以青島地方出版物居多;館藏報紙有200餘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達97種,是我市絕無僅有的珍貴資料。
截至2017年底
館藏檔案428個全宗,96.57萬卷、62.47萬件,排架長度1.32萬米。
館藏建國前檔案共29.2萬卷。其中,民國檔案保存較為系統完整,共28.84萬卷,主要是國民黨和日偽青島市政府及其附屬機構,青島地方法院、商會、金融機構及部分工廠形成的檔案。革命歷史檔案863卷。館藏建國後檔案共67.33萬卷、62.47萬件,主要是青島市黨政羣機關及國有企業、破產企業形成的檔案。館藏資料共9.6萬冊。其中建國前資料3.23萬冊,包括電子期刊2.03萬冊;建國後資料6.38萬冊。 [5] 

青島市檔案館館藏之最

館藏檔案中年代最早的是1671年(康熙十年)捐草簿,
館藏中年代最久的資料是1752年的《膠州志》(共八冊),
館藏最早的報紙是1900年7月7日出版的《青島官報》(1911年2月17日改稱《膠澳官報》),
館藏最早的地圖是1885年的《山東東部地圖》,
館藏最早的地方規章、告示彙編為1912年12月的《青島全書》。
館藏年代最久的資料是1752年的《膠州志》(共八冊)。
館藏年代最早的報紙是1900年7月7日出版的《青島官報》(1911年2月17日改稱《膠澳官報》)
館藏最早的地方規章、告示彙編為1912年12月的《青島全書》。 [6] 

青島市檔案館交通指南

途經公交:205路、211路、307路、320路
坐地鐵M3號線在敦化路站下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