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山一道同雲雨

(王昌齡的唐詩)

鎖定
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尉時的作品。
作品名稱
青山一道同雲雨
作    者
王昌齡
創作年代
唐朝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目錄

青山一道同雲雨基本信息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青山一道同雲雨註釋

侍御:官職名。
通波(流):水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兩鄉:兩處地方。

青山一道同雲雨賞析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約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0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説。《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説:“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説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説“送君不覺有離傷”。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於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説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藴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裏行間了。
説到這裏,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麼?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於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説,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流水和波浪感覺不到離別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岡流淌,馬上就要離開你了,在着送別之際,我卻不覺得悲傷。同在一條江邊,風雨共進,明月哪裏知道我們身處兩地?仍然照耀着我們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