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箍俚龙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传承的民间灯彩舞蹈,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其龙身由千余竹篾箍连缀而成,因结构得名,表演时双龙并舞,无彩珠引导,伴有牌灯、花灯及民间吹打乐 [1] [4]。
该舞蹈以18人协作完成,包含巡场、摆字、盘王等八个花节,其中“盘王”环节以盘龙成螺旋状为特色。龙身长达24-28米,装饰彩纸与竹篾箍,并手工粘贴万片鳞甲,表演多集中于农历二月初一的“下元宵节”,寓意祈愿国泰民安 [2] [4]。其传承与宗族活动紧密关联,常年参与非遗展演及节庆巡游 [3] [5]。
青原箍俚龙起源于元代,由当地胡氏族人结合“龙形”风水信仰创制春祭仪式,后随人口增长演变为双龙共舞,并融入“天下太平”等摆字环节。1958年曾更名为“东方巨龙”,1984年恢复原名并载入《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1] [4]。
- 项目名称
- 青原箍俚龙
- 认证级别
- 省级
- 项目分类
- 传统舞蹈
- 起源时间
- 元代
- 认证时间
- 2010年
- 认证批次
- 第三批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中国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
- 所属国家
- 中国
简介
播报编辑
箍俚龙是拘旬凝流传奔才符在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的民间灯彩,始于元代,至今600余年。因其灯体兰辨润境是由1000多只篾箍连缀而断劝朽成的,故而得名。
箍俚龙为九节,无彩珠。其表演一般是“双龙并进”,即两条龙同时表演。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表演行进、穿花、绕柱时形似巨蟒,恋篮习威武雄壮。表演盘王花节时,龙头居中,龙身至龙尾盘结成一个大螺旋体,尤如蛇之歇息,几乐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到此,观众拍手叫绝,气氛碑市凳达到旬匪高潮。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箍俚龙是一种仅在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胡氏族人中世代相传的民间灯彩传统舞蹈。其始于元朝,至今约六百余年,历史十分悠久。箍俚龙的突出特点是龙身由千余个篾箍连缀而成。而篾箍在当地方言中称“箍俚”,因此得名:“箍俚龙”。
据查栗溪村《胡氏族谱》,栗溪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8),已传二十九世。村前有一座祖山,称“龙形”,盛产毛竹。山上有一口活泉,叫“珠源”(现已建成珠源水库)。胡氏先祖定居栗溪后人丁兴旺,到元朝中期便繁衍发展成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其后又迅速壮大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栗溪村人自古以来一直认为,“龙形”、“珠源”是难得的风水龙脉,正是靠了这龙脉的庇佑,栗溪胡氏才得以兴旺发达、世代繁衍的。所以村民们把“龙形”山“珠源”水奉为神明,顶礼膜拜。起初人口不多时,仅有祭祀内容。初一、十五或有欲求福贵、子嗣、祛病消灾时各家各户自行上山烧香许愿,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全族人隆重祭祀。人口稍增,达到制灯舞龙能力时,便开始出灯,并成为每年春祭的重要表演内容。为与其他村庄普通龙灯相区别,更为与栗溪“龙形”之气势相匹配,胡氏族人创造了身躯饱满、无比壮硕、威武雄壮、表演风格独特的箍俚龙。
起初,可能只有一条龙出灯,随着栗溪胡氏人口的不断增加,一条龙表演觉得意尤未尽,于是改为两条龙同时出灯表演,名曰“双龙并进”。双龙并进式表演以后,箍俚龙的摆字表演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条龙摆第一个字时,另一条龙已作好了下一个字的准备,使得各个字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凑,从而更具表现力。
数百年来,栗溪村胡氏族人舞龙热情一直很高,每年坚持出灯舞龙,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箍俚龙曾一度更名为“东方巨龙”。是因为1958年吉安县首次对其挖掘整理复排时,在传统“天下太平”等摆字花节基础上,尝试摆出“东方巨龙”四字花节。因其符合箍俚龙身躯壮硕、气势非凡之特点,受到普遍认可,遂将其更名为“东方巨龙”,有龙之巨大为东方之最的含意。1984年,开展民舞普查、编撰《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时,吉安县文化馆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和该龙灯本身独特的结构特点,依然采用其“箍俚龙”之原名。
基本内容
播报编辑
箍俚龙表演内容主要有: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龙摆尾、绕柱、盘王等八个花节。
巡场:双龙上场,沿场地巡游跑动,期间两条龙可各作圆形、双半圆形、“S”形,或两条龙同时作双龙出水、大回环等队形调度。
咬尾:整条龙跑动成圆圈后,龙头高举,左脚向前一步,龙头由上而下,并向左向后做圆弧运动,左脚撤回,身体稍后仰,将龙头后送,与稍向前迎的龙尾一碰,龙头继续向上向前作圆弧运动,回至初始位置。该动作既是模拟龙舔尾,又是转换花节之信号,表演中多次出现。
单穿花:分为左穿花、右穿花两种。做法为:龙头回身,倒把(将龙头向一侧低垂成侧平举),向左(或向右)跑小圆圈,从第一龙身和第二龙身之间穿过,回到原位。龙头穿过后,第一节龙身要随着龙头做一个倒把、转身动作,使龙体顺过来。
双穿花:也可分左、右两种。做法为:整条龙散开成一字队形,龙头做单穿花动作,龙尾为首,龙身依次相随,与龙头并排从第一、三节龙身中穿过,第一、三节龙身当龙头、最后一节龙身过去后,各做一个倒把、转身动作,将龙体理顺。
摆字:利用整条龙的躯体,摆成字形。从前多摆“天下太平”之类的吉祥语句;上世纪五十年代,增加了摆“东方巨龙”等字的摆字表演。进行摆字表演时,每次摆一个字,每个字由一条龙完成,摆成一个字后保留片刻,散开队形接着摆出另一个字,直到一组字依次摆完。
龙摆尾:与“滚龙”动作类似,只是滚动速度轻缓,而各节龙头、龙身、龙尾等,依次做左、右倒把动作,并且快速跑动,造成巨龙左右扭动,飞速前行的样子。
绕柱:一般于有大柱子的室内表演,如祠堂等。由龙头带领,绕柱子呈“8”字形绕行。是盘王花节的变形。
盘王:即“盘龙柱”,为最后一个花节。龙头高举,居中而立。其余绕龙头盘旋,依次下降高度,将整条龙盘结成立体螺旋状尤如蛇之歇息。其时,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表演到此,观众拍手叫绝,爆竹便会从四面八方抛来,气氛达到高潮。
基本特征
播报编辑
一、制作技艺独具匠心
箍俚龙造型雄浑博大,总长达24米以上,龙头至龙尾不分节,连成一体。龙头装点得豪华精致,角竖而坚,眼珠如拳,舌大似扇,髯口两侧分贴着“国泰民安”等吉祥语。龙体背背饰有龙筋。龙身至龙尾叠叠贴上红、黄相间的鳞片,数以万计。制作一条箍俚龙需直径55厘米伯篾箍1000多个,彩纸近200张。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做工却丝毫不马虎。
二、表演风格轻缓细密
因箍俚龙灯体重而大,且紧密相连,表演者需脚踩小碎步,手微颤动,身体弯曲,在龙头的调度下,配合默契,方能显出灵活轻柔;又因龙体是由一个个篾箍连缀而成,给龙灯的穿、行、绕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所以无论表演哪个花节都能连贯自如,环环紧扣。
三、表演过程注重造型美
箍俚龙的表演过程大体分巡场、唆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表演行进、穿花、绕柱时形似巨蟒,威武雄壮;摆字“东方巨龙”在你不经意间由队形变换而成,蔚为壮观;表演盘王花节时,龙头居中,龙身至龙尾盘结成一个大螺旋体,尤如蛇之歇息,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表演到此,观众拍手叫绝,爆竹便会从四面八方抛来,气氛达到高潮。
四、伴奏音乐极具地方特色
箍俚龙的音乐伴奏,以民间打击乐和唢呐为主,主要采用吉安民间常用曲牌,如《四孟子》、《千秋柱》、新老法入松等,亲切悠扬而热烈,一个花节一种曲牌。音乐上巧妙运用“缠”和“清”的表现手法,一会儿如歌如诉,一会儿高昂热烈,别具一番风味。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箍俚龙制作工艺独特,色彩鲜艳明快,气势雄浑博大;表演过程惟妙惟肖,美轮美奂;所采用的伴奏音乐或缠绵流畅,或高昂热烈,较好地陪衬和烘托了舞龙的气氛,使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展现得淋漓近致。
二、利于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箍俚龙繁衍生息地与吉州古窑址、青原山净居寺、千年渼陂古村、富田文天祥墓等旅游景点在同一条交通干线上。抢救、保护和传承新圩箍俚龙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民间灯彩艺术,还可以为进一步促进经贸旅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具有很强的民族感召力。箍俚龙的表演,隆重热烈,健康振奋,表现了一种强悍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展示了中华之龙民族之魂气派。每次演出,不仅能激起本土人民群众的爱家爱国之心,还能打动旅居在外的游子和海内外来客的心灵,对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力度,1984年,吉安地区开展民间舞蹈普查,在原吉安县文化馆的协助下,重新排演了这个节目,并依据该龙灯的特殊制法,恢复了《箍俚龙》的名称。1986年箍俚龙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被编入,《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且被推荐到《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1年1月9日,为庆祝文天祥纪念馆开馆,箍俚龙在民间灯彩晚会上再次精彩表演,受到数万观众的交口称赞。2004年,青原区举行的经贸洽谈会又一次为展示箍俚龙的风采提供了平台,箍俚龙的表演给中外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9月,参加了吉安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会演获三等奖。以上这些活动使箍俚龙不断得到壮大和发展。愿这条“东方巨龙”乘着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东风,永远腾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