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白礁慈濟宮

鎖定
青、白礁慈濟宮,分別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崎山(岐山)東南麓和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內,分別是兩座保留有宋代(960~1279年)至清代(1644~1911年)建築風格的道教宮觀建築。 [6] 
青礁慈濟宮系重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三進建築,坐西朝東,建築面積1305平方米。殿內立有十二根龍柱,其中尤以二根花瓶柱造型最為奇特。前殿左廊的天花板上還有鳳頭、龜背、龍爪、獅足、虎腿、白澤尾等彩繪圖案。宮中還保存有清代的重修碑記數通。 [3]  [6]  白礁慈濟宮坐東北向西南,三進,佔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15.5平方米。整座建築依山勢修建,飛檐交錯,富麗堂皇。殿內的龍柱、斗拱以及彩繪描金,集宋以後歷代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的成就於一身,素來享有“閩南故宮”的美譽。 [2]  [6]  青、白礁慈濟宮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以及民間信仰的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6] 
1996年11月20日,青、白礁慈濟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青、白礁慈濟宮
地理位置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崎山(岐山)東南麓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內
所處時代
宋—清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104-3-02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青、白礁慈濟宮歷史沿革

  • 青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2張)
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顯宦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為吳本立廟。顏發獻地建廟,供奉保生第三大帝,稱東廟。嘉定二年(1209年),顏唐臣外孫——新科進士楊志為東廟撰立碑記。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詔改慈濟廟為慈濟宮。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 ,鄉貢進士顏貴來重修青礁慈濟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由顏氏裔孫顏仲、顏英勸緣重建,並得到印尼華僑捐助。嘉慶十九年(1814年), 顏氏裔孫勸募重修。咸豐四年(1854年), 顏可大主持重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大規模重修,捐款總額銀27109元,捐助者涉及海內外同祀廟宇及信眾。
1966~1975年,青礁慈濟宮部分建築被毀,宮殿充種蘑菇,荒廢破落。
1980年5月,廈門市文物管委會普查東宮,發現《吧國緣主碑記》等重要遺存。
1985年8月,青礁慈濟東宮理事會成立。
1989年,台灣台中市元保宮管委會捐款人民幣130餘萬元,重建青礁慈濟宮後殿及主殿,至1991年竣工。
2000年,復建文武廟前殿。
2003~2004年,廈門市海滄區政府投入1700餘萬元,對東宮環境進行大規模改造。 [3] 
  •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3張)
白礁慈濟宮前身為白礁村民為了紀念吳夲籌款所建的“龍湫庵”。
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頒詔動支銀庫,遣使監工,把龍湫庵改建為一座宮殿式(初為二進)的廟宇。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號為“慈濟”。淳祐元年(1241年),“頒詔改廟為宮”,至今已歷九百多個春秋了。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光緒四年(1878年),白礁慈濟宮都有重大維修。
民國七年(1918年),白礁慈濟宮進行全面修建,歷時五年竣工。
1990年3月,白礁慈濟宮進行建築木結構不落架大維修,歷時一年多竣工。
2014年,白礁慈濟宮又大修一次。 [2] 

青、白礁慈濟宮建築格局

青、白礁慈濟宮青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重建於清初,系重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三進建築,坐西朝東,建築面積1305平方米。中軸線自東向西逐漸增高,前殿重樓,由檐廊、門廳和鐘鼓樓組成;中殿為正殿,由數十根巨大的石柱支撐,其中有十二根盤龍大石柱,在福建省的古宮殿石雕中極為罕見。其中二根花瓶形柱,二十多根八角形對聯大石柱,雕刻着東宮史實和吳真人偉績,內供吳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後殿重建於1989年,內供佛道諸神。三殿由兩側廊廡通連。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體現了閩南匠師精湛的工藝水平。 [3] 
青礁慈濟宮(三殿) 青礁慈濟宮(三殿)

青、白礁慈濟宮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祖宮保持“宮殿式”建築風格及建築特徵,坐東北向西南,三進,佔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15.5平方米。中軸線上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後殿,天井兩側為雙層鍾、鼓樓,宮外左右兩側有宋代水井各一口。整座建築金碧輝煌,依山遞高,層樓迭展。 [2] 
白礁慈濟宮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宮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門式,一層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用木柱支承,下層用花崗岩石柱支承,樑架抬梁式,門廊豎6根青褐色花崗石雕蟠龍石柱,中門兩側有紫銅色石獅一對。 [2] 
白礁慈濟宮天井中由上下雙重須彌座構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飛天樂伎”、“雙獅戲球”等浮雕紋飾,台上雕刻着一尊置蹲踞狀,右前肢舉握一方印的石獅(傳為皇母后祭贈的“國母獅”),均為宋代雕刻;月台前有一水井,稱“龍泉井”。 [2] 
白礁慈濟宮正殿台基高於前殿2米,單層宮殿式,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中間殿頂木架結構為如意藻井、斗拱出五跳,次間用樑架抬梁式,斗拱均不出跳,有昂傲象鼻狀,走廊豎4根青褐色花崗石雕蟠龍石柱(這4根石柱及前殿6根石柱皆為清嘉慶二十一年居台灣學甲的白礁鄉親所捐置)。正殿神龕主祀保生大帝,大帝右邊陪祀東聖侯、太上老君、張聖者,左邊陪祀四聖侯、三將軍、先生公(傳説東聖侯、西聖侯是當年建築白礁祖宮的監工欽差大臣),正殿兩側祔祀三十六神將。 [2] 
白礁慈濟宮後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前有小天井。此宮兩側還續展有懸山頂廂房各3間。後殿更高於正殿,結構較簡單,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長方形小天井。殿內裝飾甚為考究,遍佈全殿的壁畫和石雕,內容豐富,技藝高超;樑架上諸多木刻,精細生動;朱檐斗拱金碧輝煌。後殿正中神龕祀吳真人父母(聖父、聖母)神像;左神龕祀觀音、千手觀音、善才龍女、韋陀護法、王公、大媽婆、大使哥;右神龕祀註生娘娘等。 [2] 
白礁慈濟宮鍾、鼓樓均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樓頂木架藻井結構,用木斗拱出跳承託。 [2] 
白礁慈濟宮全景 白礁慈濟宮全景

青、白礁慈濟宮文物遺存

青礁慈濟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還保存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嘉慶十九年(1814年)、咸豐四年(1854年)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方重修碑記,是研究宮廟歷代沿革的重要文獻資料,而宮廟西北側山上的丹井、丹灶和石臼,則是吳本當年採製藥草使用過的文物。 [3] 
白礁慈濟宮遺存 白礁慈濟宮遺存
白礁慈濟宮保存着宋代飛天樂伎、雙獅戲球石浮雕、吳夲煉丹用的銅香爐、明成祖皇后所賜國母獅、清嘉慶年間台南縣白礁後裔捐贈的10根青石雕蟠龍石柱等珍貴文物。殿內石刻、木雕、壁畫、剪粘等藝術作品星羅棋佈,被譽為“閩南故宮”。 [4] 

青、白礁慈濟宮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吳夲(979~1036年),閩台又稱“大道公”,字華基,號雲衝,白礁人,自少拜師學道,苦練岐黃,“不茹葷,不受室”,生前行醫濟世,救人無數,後來在龍池巖險峯採藥時不幸跌下懸崖,離開人世,享年58載。
吳夲逝世的第二年,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白礁村的父老鄉親為紀念這位救死扶傷的名醫,自發籌款在家鄉建“龍湫庵”造像紀念。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下令在白礁建造宮殿式廟宇祭祀“吳真人”。歷經數代,吳夲受冊封為“吳真君”“英惠侯”“保生大帝”。 [2-4] 
  • 保生大帝信俗
宋景祐元年(1034年),閩南瘟疫猖獗,吳夲四方奔走,救人無數。如今閩南民間還流傳着許多吳本為民治病、救人急難、起死回生的神奇故事。吳夲去世後,鄉親們在白礁村修祠堂紀念他,漸漸由神醫變成醫神,發展為一種信仰崇拜。宋孝宗諡其為“大道真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敕封其為“保生大帝”,加賜龍袍一襲。
明清時期,福建商人到東南亞一帶經商活動,也促進了保生大帝信仰走出國門,落户異國他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加坡天福宮落成時,保生大帝即為主祀神明之一。據統計,全世界共有保生大帝廟宇2000多座,信眾近1億人。福建青、白慈濟宮成為各處慈濟宮的祖廟。保生大帝也是台灣第二大信仰,有信眾500多萬,廟宇370多座,僅次於媽祖。 [5] 

青、白礁慈濟宮保護措施

1988年9月10日,青礁慈濟宮被廈門市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白礁慈濟宮保護碑 白礁慈濟宮保護碑
1991年3月20日,青、白礁慈濟宮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4] 
1996年11月20日,青、白礁慈濟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1年11月,青礁慈濟宮被廈門市評為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 [3] 
2005年,閩南大道公信仰(廈門大道公信仰習俗、漳州白礁慈濟宮吳真人誕辰祭典儀式)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3] 
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 

青、白礁慈濟宮旅遊信息

青、白礁慈濟宮地理位置

青礁慈濟宮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崎山(岐山)東南麓。 [3] 
白礁慈濟宮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內。 [2] 

青、白礁慈濟宮交通信息

乘坐公共交通漳州角美709路,廈門801路至慈濟東宮站下車,步行130米可達青礁慈濟祖宮。
乘坐公共交通漳州角美709路,廈門853路、802路 、827路至白礁站下車,步行1.1千米可達白礁慈濟祖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