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魂樂

鎖定
靈魂樂是1950年代發源於美國的一種結合了節奏藍調福音音樂的音樂流派。緊扣節奏、拍掌、即興形體動作,是其重要特徵。靈魂樂獨唱與伴唱之間的交流對唱、特別緊繃的發聲,也是其主要特色。
中文名
靈魂樂
外文名
Soul
別    名
靈歌
曲風起源
節奏藍調-福音音樂-Doo-wop
典型樂器
吉他-貝斯--銅管樂器-主唱
普遍程度
全球、196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

靈魂樂發展

靈魂樂獨唱與伴唱之間的交流對唱、特別緊繃的發聲,也是其主要特色。早期靈魂樂的代表作是雷·查爾斯演唱的《I Got a Woman》。
整個60年代後期,靈魂樂開始頹廢,像Rascals,the Box Tops,Mitch Ryder,Tony Joe White和Roy Head樂隊受到一系列的重創。
70年代時,靈魂樂繼續發展,如霍爾與奧茲、Robert Palmer、Average White Band、Boz Scaggs,和大衞·鮑伊等樂隊的推進,使演奏風格更加現代化。
Soul亦稱“靈歌”。1969年,“公告牌”用“Soul”來代替原來對“節奏布魯斯”的稱呼。它是由布魯斯、搖滾樂與黑人福音歌混合而成的一種黑人流行音樂,演唱時較少演奏樂器。香港歌手方大同便是一個在中國罕有的創作R&B及靈魂樂作品的唱作人。

靈魂樂音樂特點

靈魂樂是南方福音和中西部的節奏藍調的融合,禮拜樂的復興被帶入節奏藍調的 Boogie-Woogie 世界之中。從這種肥沃的基礎開始,靈魂音樂誕生了。靈魂音樂的特點是堅實的節奏部分配以明確的世俗動感及宗教音樂。吉它常常讓位於 Hammond B-3 風琴,同時採用一些管樂。然而幾乎所有靈魂音樂都以熱情、高揚的嗓音作為標誌,偶爾也加一些即興表現。
靈魂音樂指望它的聽眾去尋找愛、為愛而寬恕、或者乾脆搖尾乞憐地求愛。熱情的藝術家們例如 Sam Cooke, Aretha Franklin 和 Al Green 總試圖淡化靈魂歌手和福音傳道士的分界線。你幾乎可以把靈魂音樂稱作是沒有宗教的音樂。底特律費城等城市是主流靈魂的温牀,因為它在 60 年代中後期被廣泛接受,而阿拉巴馬的 Muscle Shoals 和孟菲斯著名的 Stax/Volt studio 的發展使靈魂樂關聯到 funk 的產生。
靈魂音樂對美國流行音樂的影響迴盪於 70 年代的白人靈魂到當代的節奏藍調的音樂家包括歌手 Mariah Carey 和那個“以前叫做 Prince 的藝人”。

靈魂樂該風格藝人

Ray Charles
Aretha Franklin
Amy Winehouse
Rod Stewart
Texas
Van Morrison
James Brown
Etta James
Tia Ray
Samuel Jackson

靈魂樂關於福音

靈魂樂教父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靈魂樂教父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19世紀末,伴隨着五旬節派教會(基督教派別之一,主要由社會底層人士組成)的興起,福音歌(Gospel)也隨之誕生了。它與拉格泰姆爵士樂差不多同時出現,不同的是它來自黑人教堂禮拜儀式,是禮拜儀式的組成部分,但也通過音樂會、廣播和唱片等途徑傳播。
黑人宗教生活中還有一種歌曲叫"靈歌"(Spiritual)。靈歌的產生比福音歌早,是19世紀初美國南方黑奴在白人讚美歌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靈歌歌唱的題材大都與死亡、復活、解脱和希望有關。它的流傳主要依靠口頭傳播,旋律、和聲都比較簡單,節奏中帶有從黑人勞動歌曲中演變而來的很多切分,一般沒有樂器伴奏,歌唱時常以拍手頓足等動作相配合。靈歌發展到後來,由於爵士樂的成分越來越大,慢慢地演變成了福音歌。
福音歌的歌詞取自聖經或黑人生活體驗,多黑人土語。按照某些牧師噢法,它敍述"福音真理",給人帶來"好消息",因此才叫"福音歌"。演唱福音歌時,感情強烈,表現形式狂放自由,與白人演唱宗教歌曲時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説:“黑人的宗教不是通過靜思去接近上帝的,而是經由肉體的舞蹈、宣泄的喊叫,在迷狂中達到忘我”。
福音歌的演唱形式眾多,有獨唱、合唱、重唱、齊唱等,大多速度較快,有很多複雜的切分節奏,很多聲部之間的呼應,中間夾着呼喊、呻吟、慟哭、以及假聲,並伴有拍手頓足等舞蹈動作,提供對位節奏(例41)。如:美國電影《修女也瘋狂》中就運用了大量的福音歌作為影片的插曲。最早的福音歌少不了鈴鼓伴奏,後來,不斷有其他樂器如風琴、鋼琴、吉他等加入進來。福音歌的結構,一般來説比較簡單,有很多樂句的重複,但由於演唱時隨着感情的驅使而自由發揮,使歌曲的旋律經常出現下滑式的華彩,而節奏變得更加複雜。
從1977年起,格萊美獎增設了傳統福音歌和現代福音歌兩項演唱獎。1983年又將它改為最佳福音歌曲演唱男聲、女聲和合唱三項大獎。顯然,福音歌已經走出了教堂,它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禮拜儀式了。因此,福音歌通過各種傳播使其變得更加的流行,也因此使其走進了世俗的商業社會。這無形中預示了一個結果:索爾音樂正在逐漸地形成。所以説索爾音樂是福音歌世俗化、流行化的結果。

靈魂樂靈魂歌手

綜述
1948年起,在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的推動下,逐漸出現了很多靈魂歌曲和歌手,到60年代末,索爾已成為流行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的代表人物有雷·查爾斯、威爾遜·皮克特(Wilson Pickett)、阿撒·富蘭克林、薩姆和戴夫(Sam and Dave)、喬·特克斯(Joe Tex)、奧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詹姆斯·布朗等。下面着重介紹三位最著名的靈魂音樂家雷·查爾斯、阿撒·富蘭克林和詹姆斯·布朗。
雷·查爾斯
雷·查爾斯(Ray Charles) 雷·查爾斯(Ray Charles)
雷·查爾斯(Ray Charles),生於1930年,是一位早期的靈魂演唱家。他6歲時因患青光眼而雙目失明,在此之前已開始學習鋼琴,後來成為鋼琴家和歌手。當他談起早年在教堂受到的影響時説:“每個星期日都去教堂,所以很自然,我的周圍都是教堂音樂。傳教士宣講幾行,教堂全體人員就會唱出他所説的,這完全是即興地插入;在雷·查爾斯的早期錄音裏,他把世俗的歌詞即興插入他所熟悉的福音歌裏,常常也結合一些爵士樂和布魯斯的成份。
到了60年代初,這種世俗與宗教相結合、感情色彩濃烈的黑人音樂有時也被稱作"放克"(Funk),與此同時"靈魂"這個名詞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使用,其含義與"放克"幾近相同。("放克"是將福音歌的特點與非洲音樂複雜的複合節奏相結合。它的特點是在一二個和絃的基礎上即興演奏引子似的片段,不斷重複,延長時間,並具有強烈的切分節奏;它的速度通常適於舞蹈。)比起福音歌來,靈魂(或放克)的拍子變得更為強勁,樂隊裏增加了電聲樂器,總的曲式框架更加固定。但是靈魂歌手始終保持福音歌表現上的充分自由:自由的音高、音色、節奏和結構。
薩姆·庫克
薩姆·庫克(COOKE,SAM) 美國著名黑人音樂家。他1935年1月22日生於芝加哥。早期接受的是宗教音樂訓練,後來轉為世俗流行歌手。他短暫一生建樹的成就,影響了許多後繼者,當然也包括白人在內。他首開先河,脱離福音音樂流派[他是“靈魂煽動者”(SoulStirrers)的主唱,擁有大批歌迷]。他的一首《你使我神魂顛倒》(YouSendMe,1957年榜首歌曲)盡顯“花唱”之精華,標誌警靈歌時代的開始,但是他接下來的一些作曲大失水準,令聽眾大失所望。
艾瑞沙·富蘭克林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1942年生於孟菲斯,兩歲時隨家移居底特律。她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福音歌歌手。富蘭克林從小在教堂環境中長大,8歲起在教堂唱歌。60年代初,她演唱了6年的波普歌曲,錄了4張專輯,但成績不佳。大西洋唱片公司的製作人傑瑞·韋克斯勒(Jerry Wexler)早就發現富蘭克林有福音歌的根基,應該朝靈魂樂方向發展。因此,1967年,當阿撒·富蘭克林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前簽約公司)合同期滿時,韋克斯勒立即讓她與大西洋唱片公司簽約。阿撒·富蘭克林長期積累的福音歌演唱才能馬上得到了體現。
如果説,大西洋公司已成為靈魂音樂的代理標記的話,那麼,阿撒·富蘭克林就是這標記上第一顆璀璨的明星。大部分靈魂演唱家的主要聽眾仍是黑人,也許偶爾會進入白人市場。阿撒·富蘭克林則不同,她沒有改變靈魂樂的特色,卻在黑人和白人中都擁有大量聽眾。阿撒·富蘭克林的音域很寬,常常可以充滿激情地從很低的女低音快速轉向喊叫式福音歌女高音。不管她演唱什麼歌曲,傳統的民歌、還是百老匯作曲家的作品,都會打上她自己的烙印。
詹姆斯·布朗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就像阿撒·富蘭克林是靈魂樂女歌手的代表一樣,詹姆斯·布朗是靈魂樂男歌手的代表,但是兩人的風格並不一樣。阿撒·富蘭克林精確地控制自己的音高和音色,她的聲音清楚而有力。詹姆斯·布朗的聲音也很有力度,但卻是粗厲的、喊叫的、直不愣登的。
詹姆斯·布朗,1933年生於佐治亞州的奧古斯塔。他於50年代中期成立福音歌小組,取名"頂好的火焰"(Famous Flames),與"國王"(King)唱片公司簽約。60年代初,詹姆斯·布朗帶領由40人組成的"詹姆斯·布朗歌舞隊"在全國巡迴演出。正是此期間,他發展了獨特的表演個性。他的歌唱總是用盡全力,結合喘氣、呼叫、嗚咽等,成了演藝界出名的"最賣力的人"。表演結束時,他臉上流着汗,雙膝彎曲,好像就要暈倒在台上一樣。這時,有人上來扶他下場,而他又會轉回來,拼着命不顧一切地繼續演唱。幾次來回,使觀眾也陷入瘋狂的激動之中。他的舞蹈也很有名,影響了從邁克爾·賈格爾("滾石"樂隊主唱)到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很多人的表演。也有人説:"詹姆斯·布朗在現場演出中的古怪行為和舞蹈場面,成了他藝術的主要部分。"
60年代中期,詹姆斯·布朗的演唱變得更加原始、粗獷,強調"呼喊",而音樂卻變得十分簡單,常常在二三個和絃的襯托下,依靠即興重複音型,即所謂"連復"手法,使情緒熱烈和激動起來。1967年是詹姆斯·布朗的鼎盛之年,估計有300萬觀眾出席他的音樂會,賣出唱片5000萬張。1967-1972年期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節奏布魯斯排行榜上列為第一。他成了有世界影響的黑人象徵。到了70年代中期,流行樂壇的風格變了,很多黑人跳起了迪斯科。從那以後,詹姆斯·布朗的成績一直都處於"平淡"狀態。
戴安娜·羅斯
戴安娜·羅斯(Diana Ross) 戴安娜·羅斯(Diana Ross)
戴安娜·羅斯(Diana Ross) ,1944年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從小在教堂唱歌。中學時與兩個朋友一起組成女聲三重唱“最優"(Primettes),畢業後與摩城簽約。開始,她們只是作為韋爾斯、馬文·蓋伊等人的伴唱,後來改名"至高無上”(Supremes),才獨立錄製唱片。
戴安娜·羅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適合"至高無上"所表現的青少年愛情的主題。因此,她的聲音有"甜美的索爾"之稱。1965年,"至高無上"在國內外巡迴演出,有時出場費可高達10萬美元。隨着戴安娜·羅斯的獨唱表演越來越突出,在戈迪鼓勵下,戴安娜·羅斯於1969年離開"至高無上",開始獨唱生涯,第二年獲格萊美最佳女歌手獎。1971年主演電視劇《戴安娜》(Diana),1972年拍攝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魯斯》,扮演主角--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還發表了兩張專輯《戴安娜·羅斯》(1976)和《戴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羅斯成為流行音樂領域中的一位超級明星。1981年,她與萊昂內爾·裏奇(Lionel Richie)一起演唱的《無盡的愛》(Endless Love,同名電影主題歌),在波普排行榜奪冠達9周之久。同年,她離開摩城,改與美國廣播唱片公司(RCA)簽約。
史蒂維·旺德
1950年,史蒂維·旺德(Stevie Wonder) 出生於密西根州薩吉諾,原名莫里斯(Steveland 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隨家遷往底特律,並在當地教堂唱歌,10歲時,通過"奇蹟"成員介紹,來到摩城試唱。他能唱歌、彈琴、打鼓,錄音棚裏能找到的樂器他幾乎都能演奏。戈迪對他的才華大為讚賞立即與他簽約,並替他改名為小旺德(Little Stevie Wonder)。他的第四首單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據一次現場演出的第二部分錄音而成)於1963年獲波普排行榜冠軍。
《指尖》傳達出盲人通過指尖的觸摸對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強烈的、具有福音歌特點的歌曲,"12歲的天才"(當時大家這麼稱呼他)獨唱和自吹口琴,與有力的背景樂隊相結合,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史蒂維·旺德有16首作品進入"最佳40",這裏有地道的索爾歌曲,也有白人搖滾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經消失,他繼續擴展自己的音樂知識和理論,注重作品的創作技術,特別是和聲的運用。
此後,史蒂維·旺德發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風格的專輯,並都由他獨立製作。為了擺脱摩城的控制,他於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錄音公司,並與戈迪達成協議,摩城負責發行,對半分利,在藝術上史蒂維·旺德自己説了算,這在摩城是沒有先例的。
在1972年的《(盲人用)書刊錄音唱片》(Talking Book)中,有兩首歌曲獲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爾與迷幻搖滾兩種風格相結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陽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ove,例42)略帶爵士搖滾的特點。專輯《內心聽覺》(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詞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
到了80年代,史蒂維·旺德風華不減當年。他為電影《紅衣女郎》(The lady in red,1984)創作的歌曲《電話訴哀情》(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不僅獲排行榜第一,而且還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插曲獎。從1974-1984年間,史蒂維·旺德共獲得15項格萊美大獎,創美國流行樂壇最高紀錄。
惠特尼休斯頓
惠特尼休斯頓 惠特尼休斯頓
惠特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美國已故著名女歌手,國際樂壇流行天后、好萊塢巨星。她以強而有力的嗓音、一字多轉音的感染力與寬廣的音域,所被譽為美國第一嗓。
惠特妮是首張專輯銷量最高的女歌手和單張專輯銷量最高的女歌手。她也是Billboard音樂排行榜一位連續締造7首冠軍單曲的女歌手。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Whitney是獲獎最多的女歌手(獲獎490次)。1992年,惠特妮主演的《the Bodyguard》還打破全球票房,原聲帶在全球熱賣了4500萬張,其中由她所演唱的單曲《l Will Always Love You》還成為歷史上銷量最高的單曲,1994年,Whitney還獲得三座格萊美獎,1995年時被列入靈魂樂名人堂。對後世靈魂音樂的發展有顯著影響。 [1] 
喬·庫克
喬·庫克(Joe cocker) ,1944年5月出生於英國的謝菲爾德,是英國"藍眼睛索爾"的代表人物。庫克於12歲時踏上舞台,曾加入哥哥的樂隊任鼓手和口琴演奏。由於受搖滾樂、布魯斯及雷·查爾斯等人的影響,庫克的演唱樹立了獨具特色的風格。
喬·庫克曾當過加油工,還幹過雜誌發行社的包裝活。1969年,他的首張專輯《有我朋友的一點幫助》(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使其獲得了成功,同名標題曲一舉獲得英國排行榜冠軍。1969年,他的第二張專輯為其贏得了更多的榮譽,一首《戴爾塔女士》(Delta Lady)更是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同年,庫克舉行了全美巡迴演出。此後兩年,由於演出、錄音的極度勞累和麻醉劑上癮,使他暫時離開了舞台,直到1972年再次復出。1982年,專輯《謝菲爾德的鋼鐵》(Sheffield Steel)集索爾、搖滾、敍事歌曲等風格於一體,是庫克最有代表性的專輯之一。
範·莫里森
範·莫里森(Van Morrison) ,1945年8月31日出生於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是英國索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範·莫里森的音樂風格涉及面甚廣,布魯斯、爵士、鄉村、民謠以及索爾音樂無一不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索爾只是他音樂風格中的一部分。
由於受到父母的影響(母親曾是一名爵士歌手),很小就對布魯斯和爵士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時離開學校開始從事音樂工作。1963年組織了"他們"(Them)樂隊,並出版了兩張專輯。1969年,他在"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星際星期》(Astral Weeks)。隨後,於1970年推出的《月宮舞》(Moondance)是他的一張重要專輯,他把節奏布魯斯和爵士樂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1980年,專輯《普通一員》(Common one)帶有濃烈的鄉村浪漫主義情調。從1990年以後,莫里森幾乎每年出版一張專輯。1995年出版了第22張個人專輯《像這樣的日子》(Days like this)。1996年錄製了一張向爵士鋼琴家本·西德蘭(Ben Sidran)和阿利森(Allison)致敬的專輯《莫西·阿利森之歌:告訴我點什麼》(Songs of mose Allison:Tell me something)是一張典型的爵士唱片。
範·莫里森從60年代起一直活躍於樂壇,被認為是英國流行樂壇最引人注目的歌手及作曲家之一。
amy winehouse
duffy兩位個性的歌手都獲得過格萊美的獎項
國內也有唱騷靈樂的藝人,如香港華納唱片方大同(Khalil-Fong),他的主要風格是摩城音樂,並且在國內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歌手袁婭維,她的風格是以Neo-Soul為主幹的流行歌曲

靈魂樂子類別

靈魂樂摩城音樂

靈魂樂專輯 靈魂樂專輯
50年代中期,隨着搖滾樂的出現,流行音樂似乎有了一個統一的市場,儘管社會的其他方面,如種族隔離仍很嚴重。可是,到了60年代,當社會正朝着消除種族隔離努力的時候,音樂產業反而退回到了隔離狀態。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衝浪音樂民謠搖滾、"披頭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爾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場流行。索爾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樂部或城市的貧民區演出,他們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節奏布魯斯的排行榜上獲得名次,只是偶爾有所突破。這時,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設法把帶有索爾傾向的黑人音樂與波普相結合,打入白人市場,使它不僅在節奏布魯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樂中一種風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爾音樂與真正的索爾音樂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但是,由於摩城的索爾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聽眾更廣泛,商業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説已經不是真正的索爾了。
它與真正的索爾區別在於:它不是一種即興的藝術,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這也許正是原來福音歌和索爾的生命力之所在),索爾音樂那種原始的、自然狀態的表現在摩城的聲音中已經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經過修飾、加工,是專業化的,無論是歌聲還是樂隊都是預先精確地設計好的。儘管如此,它在商業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説摩城音樂(Motown Music)是索爾音樂商業化以後的產物。
創立者
摩城的創立者是唱片製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 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輕時曾在他的家鄉底特律辦過唱片公司,發行爵士樂,但沒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
摩城(Motown)這個詞是從底特律的別稱"摩托城"(Motor town,或譯"汽車城")而來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樂直覺和經營思維以及以往的經驗,已經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時間,摩城推出了很多"流行索爾"熱門歌曲和一批傑出的歌手和樂隊。它本身也從小小的規模發展成美國由黑人擁有和經營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銷量在60年代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於依靠有才能的音樂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為摩城作曲並製作唱片的先後有斯莫基·羅賓遜(Smokey Robinson)、諾曼·惠特菲爾德(Norman Whitfield)、多齊爾(Lamont Dozier)和霍蘭兄弟(Eddie Holland and Brian Holland)等。在他們的精心製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組。他們有斯莫基·羅賓遜領導的"奇蹟"(Miracles)演唱組、女歌手瑪麗·韋爾斯(Mary Wells)、男聲五重唱組"誘惑"(Temptations)、男歌手馬文·蓋伊(Marvin Gaye)、女聲五重唱組"奇妙"(Marvelettes)、男聲四重唱組"四頂尖"(Four Tops)、"戴安娜·羅斯與至高無上"(Diana Ross and the Supremes)演唱組等。
戈迪的成功還在於他的經營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樂風格對摩城的產品進行嚴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較複雜的樂曲編配技術;使用包括絃樂在內的樂隊伴奏;歌詞很少雙關語或黑人用語,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爭議的題材,主要敍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後有所突破)。
摩城於1971年離開底特律,搬到洛杉磯(日落大道),它以繼續推出"傑克遜五兄弟"(Jackson Five)、"艦隊司令"(The Commodores)、史蒂維·旺德和戴安娜·羅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嚴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離開了摩城。1988年,摩城終於賣給了MCA音樂公司。
通過與摩城簽約取得成功的歌手與團體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女聲三重唱組"馬撒和範德拉斯"(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特雷爾(Tammi Terrell)、小沃特(Jr Water)等。下面重點介紹戴安娜·羅斯和史蒂維·旺德。

靈魂樂白人靈魂樂

Blue-Eyed Soul(白人靈魂樂)指的是音樂的演奏以及白人音樂家歌聲的組合。它最初出現在60年代中期,Righteous兄弟用打擊樂唱着《失去愛的感覺》成為它出現的標誌。

靈魂樂其他樂隊

斯萊和斯通家樂隊
"斯萊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樂隊
斯萊·斯通(Sly Stone),1944年出生於達拉斯,從小在教堂唱福音歌。不久隨家遷往舊金山海灣地區,大學時學了三年小號、音樂理論和作曲。1967年,他效仿海灣地區的嬉皮士社團,組織了一個包括黑、白兩個人種,有男有女的樂“斯萊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共7個人,其中有斯萊的妹妹和弟弟。斯萊自己唱歌、演奏吉他和鍵盤樂器
"斯萊和斯通一家"在搖滾舞曲的節拍和低音線條的基礎上結合了管樂、迷幻搖滾中常用的那種比較鬆弛的吉他演奏,以及與吸毒有關的歌詞,成了第一個表演所謂"迷幻索爾"的樂隊。他們演唱時,經常由兩人或三人主唱,兩個明顯不同的男聲部與一個女聲部並置在一起,產生一種獨特的和聲效果。
大地、風火樂隊
"大地、風和火"(Earth,wind and Fire)樂隊
從音樂上看,“大地、風和”是70年代最好的黑人樂隊之一。它是由懷特(Maurice white,1941年出生於孟菲斯)於1970年在洛杉磯成立的,樂隊陣容寵大,經常有八九個人。“大地、風和火”的音樂結合了複雜的爵士和聲和有力的放克節奏,所以後來也被稱作“爵士放克”。
在他們70年代的幾張專輯中(如《感激》Gratitude 1975,《精神》 spirit 1976等)可以看到樂隊的風格逐漸走向成熟。平穩的演唱,幾個聲部的結合,經常使用假聲;節奏是搖滾樂式的,但比一般搖滾樂更豐富,鼓、貝司、節奏吉他和鍵盤樂器之間密切配合就像是一個完整的爵士樂隊;管樂演奏節奏複雜、風格多樣,有索爾式的簡短呼應和自由表現,也有爵士樂式的即興獨白。80年代,"大地、風和火"的重要專輯有《升起》(Raise,1981)、《有力的光》(Powerlight,1982)等。

靈魂樂代表人物

Ray Charles(雷.查爾斯) --- 靈魂樂傳奇大老“靈魂樂之父”。著名的Rolling Stone雜誌將他列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中的第10位。 可惜的是他卻於2004年6月離我們而去,享年73歲,而在生命的73年中,有67年生活在黑暗中,那雙總是隱藏在墨鏡後面的眼睛,由於青光眼,只給他帶來6年的光明。 靈魂歌王Ray Charles(雷.查爾斯)將福音音樂的靈性與藍調音樂結合起來,首開“靈樂”先河,因而被尊為“靈魂樂之父”。 從小失明後的Ray Charles(雷.查爾斯),耳朵被家鄉那種鄉村、藍調、靈魂、爵士五味雜陳的音樂環境喚醒;Ray Charles(雷.查爾斯)學會了用“布萊葉盲文”“看”樂譜,創作音樂,並先後學會了鋼琴、風琴、喇叭,薩克斯管豎笛等樂器。1954年,他所灌唱的歌曲“I Got A Woman”無疑就是他接受音樂環境薰陶的最佳寫照,而這首歌后來就被樂界視為首支靈魂樂作品,1979年,他所灌唱的老歌“Georgia On My Mind”被選為喬治亞州的州歌,1986年入選搖滾名人堂,1988年獲頒葛萊美獎的終身成就獎,表彰這位靈魂之父在他的演唱中將靈魂樂的真實本質全然的個人化,2004年,洛杉磯宣佈將Ray Charles的錄音室規劃為歷史地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