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陽寺

鎖定
靈陽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乾登山上,是馬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西最大的巖洞式寺廟。靈陽寺始建於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年),由六祖後裔南華慧遠禪師東來古零開山始建。當時,該寺院規模宏大,住僧達1000多人,人才輩出。由於歷史原因,靈陽寺幾經興衰之變,特別是清代中期因古零街上失火,殃及靈陽寺造成寺廟被毀。直到1998年春天,在上級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重建。 [1] 
2020年2月1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發佈,自疫情結束景區重新開放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區國有A級旅遊景區和部分非國有旅遊景區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及其家屬實行免費開放政策。 [2] 
中文名
靈陽寺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乾登山上
保護級別
馬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年)

目錄

靈陽寺特色

靈陽寺氣勢

靈陽寺 靈陽寺
靈陽寺離馬山縣城不算遠。沿上馬(上林至馬山)二級公路走約19公里,便進入了古零鎮丹入屯境內。從車內向外望去,遠遠地便看見一處雄偉的建築羣鑲嵌於路邊的陡峭山體之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綠意盎然的石山便是乾鄧山,而修建於半山腰絕壁上的建築便是靈陽寺那雄奇的樓宇。崖壁之上,兩個鮮紅的大字“佛心”蒼勁有力。
其實,如果僅從遠處觀望,人們所見的,只不過是靈陽寺的一角。靈陽寺有別於其他寺廟之處,除了它修建於半山腰的峭壁之上外,最吸引人的還是他乃一座規模宏大的熔岩洞穴寺院。寺院的主殿就設在乾鄧山上的一個巖洞內,號稱是廣西最大的熔岩洞穴寺廟。巖洞叫做“荔枝巖”,從山腳下沿着陡峭的階梯拾級而上,爬上半山腰,繞過寮房和客房,便進入巖洞之內。馬山縣屬於喀斯特地貌,擁有獨特神奇的鐘乳石資源,這些鐘乳石構造了豐富的岩溶景觀。而荔枝巖洞穴內,亦有奇形怪狀的鐘乳石自然景觀,極具觀賞性。
到2012年,靈陽寺總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洞穴內的主殿約佔地600平方米,設有三寶、觀音、卧佛、彌勒、韋馱、護法、圓寂等7個殿,供奉有15尊佛像。這些佛像均為漢白玉精製,從佛教之鄉緬甸運來,又經五台山、峨嵋山等名寺大廟得道高僧開光,非常珍貴。除了洞內的主殿之外,洞外還依山建有客堂、經樓、齋堂和亭台等其他建築,這些建築似騎于山崖峭壁之上,氣勢非凡。

靈陽寺重修

事實上,靈陽寺原本並不是建於乾鄧山上的,而是建於與乾鄧山遙遙相望的巴冒山腳下,即古零中學校園之內。那麼,靈陽寺又是如何“登上”乾鄧山的呢?此間有一段歷史故事。
據史料記載,靈陽寺始建於宋代中期元豐年間,歷經宋、元、明、清等幾個朝代,有近千年的歷史。明末清初,寺院曾因受雷電之災而被毀。清康熙初年(公元1664年)重建,可到清代中期,又因古零街失火,殃及靈陽寺,以致大部分殿宇付諸一炬。道光十五年(1836年)靈陽寺又得以重新修復,此後經多次擴建,寺廟規模比以前更為宏大。那時的靈陽寺曾建有大雄寶殿和觀音、地藏、天王、彌勒、韋馱等殿,各殿中又分別建有前、正、中、後、偏殿,以及藏經樓、鐘樓、鼓樓和二十多間寮房、客堂、齋堂等,殿與殿之間有青磚綠瓦迴廊相連,並配套有戲台,氣派非常。
對於靈陽寺當年的豪華氣派,現年73歲的盧健老人仍記憶猶新。老人是古零街人,他説他小時候經常到靈陽寺裏玩耍,靈陽寺鐘樓裏面的大鐘是他與小夥伴們的至愛,他們常常趁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跑到寺裏面敲鐘,如果夠不着,便撿起地上的石頭朝大鐘扔去,讓大鐘發出洪亮的鐘聲來,以此作樂。他説那時靈陽寺的佔地面積也很大,主建築分主殿和兩排廂房,主殿分三進,廂房分兩層,大門為長方形,從大門進去後要經一個圓門才到大殿。
斗轉星移,世事變遷。由於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靈陽寺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廟宇被拆,大部分文物流失,佛像全部被毀。直到1983年,黨和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靈陽寺才得以恢復重建,然而舊址已被用作學校建設,因而靈陽寺便遷往乾鄧山的“荔枝巖”。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修繕、擴建,寺廟由巖洞內不斷向洞外延伸,形成了規模。

靈陽寺風光

那麼,早在宋朝時期,靈陽寺是何人所建,所建為何呢?在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個説法:在宋代元豐年間,古零一帶常有水妖作怪,連年發大水,水漫天際,災害連年,田園荒蕪,民舍十有九空,百姓苦如水火。於是,天上仙家靈陽真人奉玉皇大帝法旨降妖治水,消滅了水妖,救了萬物生靈,黎民百姓從此得以安居樂業。為感激靈陽真人似海恩情,後人便修建了廟宇供奉,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此外,寺廟裏還流傳着另外一個説法:遠古時期,禪宗六祖後裔南華慧遠禪師遊歷到古零一帶,看到此處風水甚好,便在此打禪誦經,並收徒傳教,後慢慢發展成寺。據説,當年慧遠禪師到古零建靈陽寺時,規模宏大,住僧曾達1000多人。
以上兩種説法均為傳説,至於靈陽寺的由來,如今已無從考查。但無論如何,近幾年來,靈陽寺已成為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其勢、其運今非昔比。此外,寺廟依山騎崖而建,雄奇非常,放眼眺望,山下小橋流水,阡陌縱橫,景緻迷人,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這是唐代詩人常建為破山寺而題寫的詩,如今用來形容馬山縣靈陽寺風光也不為過。

靈陽寺其他信息

上面説到,靈陽寺現建於乾鄧山上,以前則是建於與乾鄧山遙遙相望的巴冒山腳下。有關這兩座山的信息如下:

靈陽寺乾鄧山

因山腳有一乾鄧村而名,實無此山名。上文稱“乾登山”,有誤,乾鄧村乃馬山縣轄區下的一個行政村,名“乾鄧”,非“乾登”,以此改之。

靈陽寺巴冒山

上文做“貓山”,壯音“bia mao”:【bia】-山;【mao】-帽,其山隆起,狀如官帽,或音“bia mo”,【mo】-墓,山形似墳墓,實際山上也皆是墳墓。稱為“巴冒山”是以壯話語音起名,漢字實無此山名,上文稱“貓山”不妥,以此改之。
靈陽寺規劃圖 靈陽寺規劃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