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谷廟

鎖定
廟宇濃墨重彩,輝煌豔麗。供台主位戰神“靈谷公”既非宗教先祖亦非歷史人物,但卻聲名遠播,香客如雲,吸引遠方遊客。
中文名
靈谷廟
別    名
敕封忠勇英烈太尉侯王廟
地理位置
海陵島東北部的靈谷村首
特    點
彩飾豔麗,濃青重彩

靈谷廟簡介

靈谷寺
靈谷寺(1張)
靈谷廟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東北部的靈谷村,廟址在村首。廟門西向,正對淺海灣,廟宇屬民間神廟,正殿的供台主位是戰神“靈谷公”,神壇兩側有真人大小彩塑,既非宗教先祖,亦非歷史人物。但造型栩栩如生,服飾華麗,廟裏無宗教人士主持活動,卻香客如雲,聲名遠播。逢吉日,四村鄉人,衣衫乾淨,敬備香油,向廟中趕去,或許願奉香,或卜卦問籤,是時廟中熙熙攘攘,香煙績繞。吸引了許多遠方的遊客,在此體會一番中國民間文化中寓意深刻的鬼神文化氣氛。

靈谷廟相關傳説

陽江市風景如畫的海陵島靈谷村口,有一座侯王廟因廟在靈谷村,當地人也叫靈谷廟。
侯王廟建於何時,奉祀何人?這一直是個迷。.歷史上只籠統説這侯王,是與宋張世傑同時盡瘁者,就算是曾經任過陽江知縣的李雲在《重修靈谷廟記》中也不得不説“靈谷廟之神不知何許人也’’。隨着香港迴歸之日,此迷該是揭曉的時候了。
在國內,只有兩間候王廟.另一間在香港九龍城裏。
陽江,關於候王廟的來歷,因為時間漫遠已無根可尋.只留下一此零碎的民間傳説.有的説,這裏奉祀的是一個與張世傑同時盡瘁的將領;有的説,廟崩塌後,唯神主牌有蟻篆字;還有的説,重修時,磚瓦木料都從海外漂來,還有侯王顯靈搬磚運石……等等。
而在香港卻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700年前的九龍城,已是鎮守海邊的古城,當時叫官富場。當元朝大軍南下要趕盡殺絕宋趙氏王孤時,景炎帝趙正帶着宋室逃到這裏苟延殘喘。趙正母親楊淑妃之弟楊亮節,以國舅身份護佐年幼的外甥趙正掌管朝政,支撐危局。後戰死海上(一説積勞成疾病死),被追封為王爺,在官富場立廟奉祀.因楊亮節前為侯,死後封王,此廟便叫“候王廟”。

靈谷廟歷史溯源

靈谷廟
靈谷廟(1張)
為什麼只有香港陽江才有候王廟?眾所周知,因歷史和地理的原因,陽江香港有着特別密切的關係。如今位於香港長洲東灣山上綿延數十畝的“陽江義冢”就是最好的見證(在香港,這樣的地域性羣墓是絕無僅有的)。自古以來,陽江定居香港的人不少,祖祖輩輩兩地漁民便互相往來,兩地漁船互相停泊。那時香港地的廟宇本來就不多,漁民們要拜的當然少不了這赫赫有名的候王廟了。
由於這遠久的淵源,兩地漁場民的風俗信仰便互相影響以至同化。陽江的漁船回到陽江,或者香港的漁船來到陽江,漁民要拜祭這候王爺便不那麼容易了。於是便有了在陽江建立一間候王廟的需要。而宋室忠臣張世傑的墳墓就在海陵島上,讓他們君臣死後團聚也是善良人民的希望,因而,墓址選在海陵也就順裏成章了。候王廟建成,海陵島東神前灣畔,左有候王廟,右有太傅祠,一王一臣,勢成犄角,多麼威風!同在一個地方並存王臣兩廟,這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怪不得人説“不怕海陵人,最怕海陵神”呀,近年靈谷的候王廟重修好後,歸來燒香的港澳鄉親就不少。
香港候王廟碑記,該廟分別在1759、1822、1879年重修過;而陽江也剛好在1822年重修過一次,當時曾在陽江當過縣令的李雲在上述《重修靈谷廟記》自述:“嘉慶年間予宰陽江 ,因公過海,始識張太傅墓所在與候王之廟在靈谷也。”李雲在陽江任職時是嘉慶14——18年,即是説1809——1813年前已有候王廟。而按靈谷守廟老人的回憶,他的17世祖順治年間遷居海陵時,就已見香火鼎盛的候王廟了。則至少在1660年前陽江已有了候王廟。應該説,香港陽江兩處的候王廟的建造年代都不會相差很遠,至今至少已有500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