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爽"是汉语词汇,拼音为líng shuǎng,注音为ㄌ一ㄥˊㄕㄨㄤˇ,具有四个核心义项:其一指构成万物的精气(如《江赋》所述"天地灵爽");其二形容自然界的云气(如陆云诗中"灵爽烟煴");其三特指神灵或神明(如袁宏《后汉纪》中"灵爽式凭");其四引申为人的中心思想或内心状态(如江淹文书中"灵爽以惧")。该词在古代文献与诗词中均有广泛应用,常见于宗教祭祀、自然描写及心理状态表述等语境。
- 拼 音
- líng shuǎng
- 注 音
- ㄌㄧㄥˊㄕㄨㄤˇ
- 类 别
- 汉语词语
- 释义数
- 四义项
- 出 处
- 《文选》《后汉纪》
- 词 性
- 名词
语义源流
播报编辑
"灵"字本义与古代女巫祭祀活动相关,后衍生出神灵、精气等含义;"爽"字原指明朗清透的状态,二者组合形成复合词"灵爽",最早见于魏晋文献 [1]。
精气释义
播报编辑
指构成万物的精微物质,《文选·郭璞〈江赋〉》刘良注称"奇相得道而求体煮射壳埋举宅神,乃协兆谅照再姜罪灵爽于湘娥"拳龙档,将江水神格化的过程解释为精气聚合。徐渭在《鹭》诗中用'水月精灵独往来'暗喻水鸟蕴含自棵奔然精气,魏源充灶《默觚下·治篇》则以'忠轿户姜信笃敬'比拟道德层面的精气存在。
自然云气
播报编辑
陆云《赠郑曼季·谷风》诗云"玄泽坠润,灵爽烟煴",描绘晨雾与山岚交织的氤氲景象。明代文嘉《仿倪元镇山水》中"高灵爽气澄",借该词凸显秋日晴空的通透感,与"气澄"形成意境互文。
神明指称
播报编辑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记载祭祀仪式时强调"灵爽式凭",意指神明依附祭品接受供奉。张煌言《祭延平王文》称郑成功'英灵昭于天表',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民间通过'焚黄设祭'维系与祖先神灵的沟通。山西康庄村建"白鱼亭"延续水神信仰,正是"绵赓白鱼神之灵爽"的具象化呈现。
内心状态
播报编辑
江淹《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三表》自述"精诚微浅,灵爽以惧",刻画臣子面对封赏时诚惶诚恐的心理活动。该用法在南朝文书中较为常见,多用于描述决策过程中的复杂心绪。
语义关联
播报编辑
与'灵感''灵性'等同源词构成语义网络,'灵'元素强调超自然或精神层面特质,'爽'元素侧重清明透彻的状态呈现。该词未衍生近反义词体系,但通过'爽灵''英灵'等词组延伸使用场景。
文献应用
播报编辑
严复《救亡决论》以"祖宗之灵爽"论述文化传承,将抽象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存在。清代诗评家分析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时,认为'灵爽'暗含诗人超脱物外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