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

鎖定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寧東鎮原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西北距銀川市58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後進行4次發掘,共清理出3個發掘坑,挖掘出包括恐龍頭骨、牙齒、肩胛骨化石在內的8只恐龍個體。靈武恐龍化石保存狀況良好,其中一號坑內恐龍化石骨骼關聯程度較好,佔一只完整恐龍椎體骨骼的61%。 [1] 
中文名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
距    今
1.6億年
等    級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地    址
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磁窯堡南磁灣 [1] 
發掘坑
3個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化石的發現

在靈武市寧東鎮磁窯堡煤礦東南2公里處,有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南磁灣”的村莊,這裏原居住着200多户礦工。在南磁灣村東側,有一座高不過10米的山樑,山樑遠處是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這裏靠近毛烏素沙漠邊緣。2004年11月初,南磁灣青年馬雲到南磁灣山樑挖刺蝟,被眼前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吸引了,這塊“石頭”與普通石頭不同,它表面十分光滑,呈紅褐色,形狀很像動物骨骼。馬雲向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報告後,文物工作者迅速趕往現場,在一個南北長50米、東西高5米的緩坡上,發現一塊40釐米寬、長近2米的動物股骨化石裸露在灰綠色的泥岩土層中,這種泥岩被當地老鄉稱為“羊肝子”土,土質特別僵硬。化石雖然在靈武境內曾經發現過,但像南磁灣山樑如此龐大的動物化石還是初次發現。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初次考古試發掘

發現恐龍化石
發現恐龍化石(2張)
2004年11月,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局批准,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對南磁灣化石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南磁灣的初冬寒風瑟瑟,淒冷的西北風夾雜着沙土,刮在臉上如同針扎一般,痛得人睜不開眼睛。發掘人員用手鏟順着發現化石的地方向四周挖掘,在南北15米長的斜坡上,均發現有化石出露,而且化石層埋藏較淺。隨着發掘面積的擴大,暴露出來的化石個體也越來越大,當挖出十幾塊巨大的化石時,發掘人員都激動不已。數百名圍觀羣眾更是被驚得目瞪口呆,因為誰也沒有見過這種“龐然大物”。文物管理所所長劉宏安挖出一塊平板狀的化石,越挖越深,挖到一米見方時還沒挖到邊緣。由於冬季地表凍結,加之化石數量較多,發掘人員決定先停止發掘,對化石現場進行回填,待來年再做試探性發掘。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地質專家的判斷

為了讓靈武恐龍化石引起社會關注,2005年3月,劉宏安撰寫一篇“靈武發現古生物化石,呼籲有關部門引起重視”的報道,在《寧夏日報》和《新消息報》發表後,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區內幾乎所有媒體紛紛派記者進行跟蹤報道。2005年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領導帶領10餘名地質專家慕名來到化石現場。這些從事多年地質研究的資深老專家,無不對這裏的發現感到震驚。年逾七旬人稱“西夏巖夫”的老地質專家鄭昭昌推斷,南磁灣山樑地層為中生代侏羅系,該時代生存如此龐大的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恐龍專家做鑑定

恐龍專家徐星研究員在掘現場 恐龍專家徐星研究員在掘現場
為進一步確認化石種屬,劉宏安攜帶化石標本和錄像資料,來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找到了國際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進行鑑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地層學研究,他在新疆、河南、湖北、貴州及蒙古國多次進行野外勘查發掘,發現並採集到大量重要動物化石標本,命名了15個恐龍新屬種。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4部專著。徐教授認真看完攜帶的化石標本後肯定地説:“這是蜥腳類恐龍化石,它填補了寧夏沒有發現恐龍的空白,有可能還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這個發現十分重要。”徐教授出具了恐龍化石鑑定報告書。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發掘過程

恐龍化石一號發掘坑 恐龍化石一號發掘坑
2005年4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程師來到靈武,與文物管理所選派的5名考古人員,拉開了恐龍化石發掘的序幕。隨着土層一天天揭開,形狀各異的化石逐漸暴露出來,一個接一個的驚喜接踵而來。大量化石表明,這裏埋藏着一個巨大的恐龍羣體,這些化石上下疊壓,多數排列雜亂無序,化石保存狀況較為理想。數十節恐龍腰椎和尾椎保持原始自然關聯,長達7.2米。如果將這隻恐龍復原,它至少有23米長、10米高。盛夏的沙海,驕陽烤的山頂像蒸籠一樣,地面温度高達40多度。發掘坑內不時傳來鐵鍬叮叮噹噹的取土聲。拎着鎬頭、地質錘、小刷子的發掘人員一個個揮汗如雨,全神貫注地從土層中剝離出化石。為了防止化石出土後受到風化,發掘人員用丙酮和消基清漆配成混合稀料,反覆塗刷在化石表面,使其滲透進化石,凝固後和空氣隔絕。發掘人員每天在坑內挖掘十幾個小時,臉被曬脱了皮,雙手打了血泡,但誰也沒有怨言。在離挖掘現場不足30米的北山坡上,發掘人員無意中發現地表層也有化石裸露,經過擴展發掘,又發現大量恐龍化石並將其定為2號發掘坑。2號坑內的化石個體比1號坑裏的還要巨大,其中3只保存完整的恐龍肩胛骨化石竟有1.8米長,一隻椎體直徑長達1.1米,超過原亞洲最大恐龍——四川合川馬門溪恐龍的肩胛骨和椎體。發掘出的恐龍薦椎化石,分佈着密集的神經棘,神經棘骨骼關聯程度很好,椎體高度超過已知所有恐龍屬種,這種現象在國內外蜥腳類恐龍化石中極為罕見。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發現頭骨化石

發掘出的恐龍肋骨化石 發掘出的恐龍肋骨化石
蜥腳類恐龍因頭部體積小,骨骼較少,易受風化而不易形成化石,因此國內外很少發現保存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在發掘過程中,大家都渴望能找到神秘的頭骨化石。11月28日,發掘人員發現一顆疑似恐龍頭骨的化石,這顆僅暴露出地面1/3的化石長28釐米、寬32釐米,呈棕黑顏色,石化程度較好。發掘人員沒有急於將頭骨化石從岩層中分離出來,先向徐星教授傳去相片,得到確認後,才實施了挖掘。為使化石不因挖掘而受損傷,劉宏安用石膏層層進行固定,再將化石和土層從底部採集下來,然後再打幾層石膏,防止運輸中的損壞。為了確保恐龍頭骨化石的安全,邀請公安部門進行沿途保護運送。2006年1月,靈武市黨政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人員組成護送小組,抽調10名公安幹警、兩輛警車和一輛防暴車輛,秘密押運恐龍頭骨化石入京。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化石是國寶

徐星教授通過初步對比研究後,在頭骨化石鑑定書中寫道:“這一恐龍屬於樑龍類,與發現於南半球的一些恐龍屬種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其神經孔保存十分完整,是世界上保存最精美的恐龍腦顱化石之一,靈武恐龍是我國恐龍化石發現史中一次重要發現!”2005年7月,徐星抵達靈武。他仔細觀察完恐龍化石1號、2號坑後,認為靈武恐龍化石發現後現場保護措施非常得力,化石保存十分完整,沒有遭到人為因素的破壞,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化石標本分佈密集,現場十分壯觀,石化程度比新疆、山東、內蒙古、甘肅恐龍化石還要好,屬國寶級恐龍化石。徐星教授推斷,在南磁灣恐龍化石周邊山頭,極有可能還有恐龍化石的存在。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滅亡猜想

數億年前,西北地區氣候温濕,地面到處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邊湖泊盪漾,成羣結隊的恐龍時而在叢林中啃食着樹枝,時而聚集到湖泊中洗澡嬉戲,一派悠閒自得的神態。那麼這些恐龍怎麼會集體死亡,又被埋藏在地下呢,研究人員做出各種猜想:數億年前的某天早晨,太陽剛躍出地平線,大地遠處傳來一些顫抖,預示着災難的到來。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之後暴雨如注,洶湧的山洪發出恐怖的聲音。一羣正在湖畔覓食的恐龍來不及逃避,瞬間被夾雜着泥沙的洪水吞沒。洪水退後,一切恢復了平靜,恐龍屍體陷入深深的泥土。時光飛梭、物換星移,1.7億年過去了,這羣恐龍的骸骨變成了化石。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媒體報道

2006年6月,在北京參加世界古生物大會的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俄羅斯、瑞典等國古生物專家,專程赴靈武恐龍化石遺址進行參觀。各國專家對靈武恐龍化石遺址保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並高度評價靈武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對外宣傳方面的潛在價值和重要意義。2006年8月26日,中央電視台、寧夏廣電總局聯合對靈武恐龍發掘工作進行現場直播。隨着央視直播鏡頭,靈武恐龍神秘的面紗被逐次揭開,一連串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被和盤托出。直播現場,發掘人員在一隻恐龍頸椎化石附近,發掘出22顆排列整齊的恐龍牙齒化石和完整的下頜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莫進尤博士説:“以前雖然曾發掘過恐龍牙齒化石,但都是零亂散開的,排列如此整齊有序的還是第一次見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技術室主任唐治路分析:“這些牙齒化石保存完整,排列有序,下面掩埋的是恐龍下頜骨,表明在靈武發現了第二個恐龍頭骨化石。在中國104年恐龍考古史中,發現蜥腳類恐龍棒狀牙齒化石,尚屬首次。”坐客央視演播大廳的徐星研究員説:“樑龍曾經在南美洲和非洲發現,在赤道以北還是首次發現。靈武恐龍的發現,對地球陸地板塊漂移學説提供了充分的實物證明,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國家級媒體現場直播恐龍化石發掘活動,在全球尚屬首次,此次直播節目引起全國觀眾廣泛關注。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價值

靈武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鑑定,屬樑龍類中一個罕見的分支——叉背龍類,為中生代中侏羅紀大型新蜥腳類食草恐龍,距今約1.74億年。靈武恐龍是中國已知蜥腳類恐龍中個體最大的屬種之一,某些數據如背椎長度甚至超過目前已知所有恐龍屬種。樑龍在赤道以北首次發現,靈武恐龍堪稱“北半球第一龍”,屬國寶級恐龍化石。 [1] 
靈武恐龍化石羣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面積較大、分佈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境未遭破壞的恐龍化石羣遺址。靈武恐龍屬種可以在恐龍分類及系統發育關係方面建立一個新屬。靈武恐龍的發現,對展現西北地區史前生態景觀,研究寧夏遠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及恐龍種屬的繁衍、遷徙、滅亡等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重要科學信息。 [1]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大事紀

2004年11月,磁窯堡青年馬雲在南磁灣山樑挖刺蝟,發現大型化石,靈武市文物管理所組織進行搶救性發掘。 [1] 
2005年6月,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6年8月,恐龍化石羣遺址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為“寧夏恐龍地質公園”。 [1] 
2008年1月,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區科技廳聯合批准為“寧夏科普教育基地”。 [1] 
2006年8月,中央電視台對靈武恐龍化石發掘現場進行現場直播。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走遍中國”等欄目先後進行專題報道。 [1] 
2006年11月,中央電視台科技頻道在央視十套“講述”欄目,報道靈武恐龍化石發現過程。 [1] 
2009年,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1] 
2018年,由徐星與劉宏安等學者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靈武恐龍化石學術文章,證實在赤道以北首次發現樑龍,靈武恐龍堪稱“北半球第一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