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霹靂-1空空導彈

鎖定
霹靂-1空空導彈(英文:PL-1 Air-to-air missile),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末期裝備的第一型短距空對空導彈,該導彈採用雷達波束制導,可全天候使用,主要用於攻擊中型轟炸機 [1] 
該型導彈是中國參照從蘇聯引進的K-5空空導彈仿製,導彈命名為“霹靂-1”。霹靂-1空空導彈1963年11月進行定型試驗,1964年4月正式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該彈1974年停產,中國裝備的該導彈已全部退役 [1] 
中文名
霹靂-1空空導彈
外文名
PL-1 Air-to-air missile
前型/級
此為首型
次型/級
霹靂-2空空導彈
研製時間
1958~1963年
服役時間
1964年
定型時間
1963年11月
參仿原型
蘇聯K-5(K-5M)型空空導彈
導彈類型
短距空對空導彈
裝備機型
殲-6
所屬國家
中國

霹靂-1空空導彈發展沿革

霹靂-1仿製原型蘇聯K-5M空空導彈三視圖 霹靂-1仿製原型蘇聯K-5M空空導彈三視圖
1961年7月,國防部航空研究院(簡稱:六院)負責空空導彈仿製的技術工作。雖然組建時條件簡陋,但科技人員頂着困難開展了掌握和吃透空空導彈仿製技術的工作。
經過一系列改進,中央軍委決定從1962年10月恢復“霹靂1號”的仿製生產。但此時,蘇聯甚至停止了過去合同中規定並且已開始供應的材料和設備,從而給仿製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331廠副廠長羅正坤帶領採購人員赴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到處尋找材料和設備。後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周總理親自批示從外貿倉庫調撥了3台大型冷凍機,從而解決了低温箱的關鍵設備。為了能早日研製生產出合格的空空導彈,331廠針對中國製造技術本身落後的情況,在尊重蘇聯技術要求的同時,不迷信、不盲從,結合中國設備、材料改進工藝,終於使中國產空空導彈完全符合技術規範。
霹靂-1空空導彈 霹靂-1空空導彈
1963年11~12月,科技人員在空空導彈試驗靶場再次進行各種狀態下的發射試驗,共發射導彈20發,兩次對靶機射擊,均準確擊落靶機。科研人員的反覆測試證明,“霹靂1號”導彈在精度、可靠性、殺傷效果等方面均符合戰術技術指標要求。1964年4月,國務院特種武器委員會批准“霹靂1號”空空導彈正式定型,並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霹靂-1空空導彈可配裝殲-6戰鬥機,於1974年停產,現已全部從中國空軍退役 [1] 

霹靂-1空空導彈技術特點

可掛載霹靂-1空空導彈的中國殲-6戰鬥機 可掛載霹靂-1空空導彈的中國殲-6戰鬥機
霹靂-1空空導彈,採用鴨式氣動外形佈局,由無線電近炸引信和戰鬥部艙、無線電駕束式制導控制艙、單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艙、內裝橫滾穩定裝置的穩定艙和無線電天線接收機艙共5個艙段組成。2個尾部的無線電定向天線,接收來自機載雷達的照射波束信號,經過彈上計算裝置將其轉變為與導彈偏離等強信號線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導信號,輸給舵機裝置,控制鴨式舵面相應運動,從而使導彈沿着機載雷達照射目標的波束方向飛向目標 [1] 
霹靂-1作為雷達型空空導彈,該彈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但是由於採用駕束式制導,必須與載機的火控雷達配合工作,使載機不具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同時,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機載雷達和導彈本身的性能很差,米格-17ПФ(殲-6)的機載雷達作用距離不超過10千米,由搜索轉為自動跟蹤的距離為3.2千米,可發射導彈的距離為2.5千米,導彈的射程受發動機推力限制不超過4.5千米,導彈的作戰高度受地雜波影響不低於2000米,載機只能從尾後攻擊機動性差的敵方轟炸機,不能滿足現代空戰的需要 [2] 

霹靂-1空空導彈衍生型號

類型
名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