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漢語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脱離羣眾,最終垮台。
[1]
霸王別姬引證解釋
編輯- 秦末項羽兵敗被困時,慷慨悲歌,與愛妾虞姬和愛馬訣別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形容英雄豪傑處於窮途末路,慷慨悲壯、不勝淒涼。也作「霸王悲歌」、「泣別虞姬」、「虞歌決別」、「虞姬永別」。
霸王別姬成語出處
編輯霸王別姬歷史典故
編輯
電影霸王別姬(2張)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説:“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霸王別姬成語故事
編輯
霸王別姬繪畫(5張)
霸王別姬成語用法
編輯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