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霞凝港

鎖定
霞凝港,是指長沙霞凝新港是湘江流域最深的內河港口之一。港區總體規模建設貨運泊位14個,其中千噸級泊位11個,其他泊位3個,港口吞吐能力為490萬噸,港口倉儲35萬噸。港區用地為732畝,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物流園區。長沙霞凝新港的建成投產,使得長沙港的物流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港口貨物吞吐能力不斷提高,吞吐量每年以30%幅度增長,200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60萬噸,國際集裝箱達8.3萬TEU,港口總收入3500萬元;運輸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企業總數由2004年的5家發展到現在的21家;港區內運輸船舶也由原來的200噸左右的船舶更新為400噸以上的貨船;運輸船舶總運力由2004年的125253載重噸增長到2006年的196677載重噸,增長60%,對促進長沙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中文名
霞凝港
投用時間
建成時間
地    址
長沙市河東開福區芙蓉北路霞凝鄉

霞凝港發展歷史

霞凝港舊稱下泥港。清《湘城訪古錄》載,下泥港源出長沙縣湘陰縣界之土梯坳,南流至洋橋與羅家山水合流,又南合旺谷嶺水,再經長湖洲、橋頭驛、新橋,與桂花壠水、落馬橋水相合注入湘江。出口處即長沙市河東開福區芙蓉北路霞凝鄉
南北朝酈道元作注的《水經》中是這樣記載的:湘水過瀏河口二十五華里後“下泥港水自東北來注之”,並細述它源出長沙湘陰交界處的土梯坳,南流經龍家橋、洋橋、橋頭驛等地,至西南出港。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編纂的《長沙縣誌》全境圖,也標繪了下泥港和這支水流的位置。
下泥,在長沙方言中是稀泥、爛泥之意,自然不是什麼美稱。明、清兩代此地行政區劃屬臨湘都八、九兩甲,民國三年廢都、甲,設鄉、鎮,於是有了取鄉名之事。當時,當地李氏女子職業學校校長李鶴泉等人提出,“下泥”二字不雅,建議以諧音“霞凝”二字代替,被政府採用,自此“霞凝”作為鄉名沿用80餘年,其港口也隨用此名。它雖只是一條小街,也為往來舟楫(包括小火輪)停泊之所。

霞凝港霞凝新港

長沙港口主樞紐霞凝港區(以下簡稱霞凝新港)總體規模:建設貨運泊位14個,其中千噸級泊位11個,其他泊位3個,碼頭岸線615米,港口年通過能力集裝箱20萬TEU,重、件雜貨500萬噸;港口鐵路專線在二期工程中建設完成。規劃用地2000畝,港口用地732畝,港區工程概算總投資6億元。
霞凝港區一期工程已建4個千噸級泊位,起重集裝箱泊位2個,重件集裝箱泊位2個,碼頭岸線320米,1.4公里進港道路,佔地334畝。設計年通過能力集裝箱10萬TEU,重、件貨150萬噸,共計投資2.268億元。港區裝備有大型設備9台,這些設備是我國內河港口比較先進的設備。
霞凝新港一期自2003年8月投產經營到2005年5月,1年多的時間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2萬TEU,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6800TEU,創霞凝新港歷史新高。2006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萬TEU,重、件雜貨將達到300萬噸。
二期工程將建成4個千噸級泊位,碼頭岸線295米,佔地334畝,概算投資2.16億元。水工結構按滿足2000噸級船舶靠泊荷載設計,年設計貨物吞吐量為集裝箱10.2萬TEU,重、件雜貨140萬噸,港口倉儲35萬噸。於2006年6月建成投產。
二期工程建成後將進一步增強港口吞吐能力。霞凝新港二期的及時建設,是湖南航運相配套發展的需要,也是主樞紐港發展的需要。
霞凝新港三期工程建設規模為千噸級散貨泊位1個,危險品兼液態貨物泊位2個,碼頭岸線240米。設計通過能力210萬噸,佔地298畝,工程概算投資18130萬元, 建設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
隨着港區二、三期工程的建成,霞凝新港基本具備運輸管理、中轉換裝、裝卸存儲、多式聯運、國際貨運、信息服務和通關商檢7個大功能,它將成為輻射湖南乃至我國中西部的重要內河樞紐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