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裕平

鎖定
霍裕平,1937年8月16日出生於北京市,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  、第九屆 [12]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13-15] 
1959年霍裕平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5年調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79年至1980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198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院長兼黨組書記,同年10月擔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調入鄭州大學工作,之後領導建立了材料物理實驗室和離子束生物工程實驗室。1998年被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2000年獲得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被任命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中國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2] 
霍裕平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內容涉及凝聚態物理、光學和光信息處理、非平衡態統計理論、高温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熱核聚變等 [3] 
中文名
霍裕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北京市
出生日期
1937年8月16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非平衡態統計理論》
主要成就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湖北黃岡

霍裕平人物經歷

霍裕平
霍裕平(9張)
1937年8月16日,霍裕平出生於北京,籍貫湖北黃岡。
1959年9月,霍裕平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5年4月,霍裕平調入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霍裕平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79年9月,霍裕平前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至1980年8月)。
1981年10月,霍裕平擔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至1983年10月)。
1983年5月,霍裕平擔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院長兼黨組書記。同年10月擔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至1995年12月) [4] 
1993年11月,霍裕平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3月,霍裕平調入鄭州大學工作,之後領導建立了材料物理實驗室和離子束生物工程實驗室,並先後擔任光學、等離子體物理和實驗物理三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
1998年,霍裕平被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
2002年,受國家科技部委託,霍裕平主持了“中國參加ITER計劃”的科學技術評估 [2] 
2003年,霍裕平被任命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中國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2007年8月24日,霍裕平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二十八次專題講座,他主講的題目是《受控熱核聚變能的研究與發展》 [2] 

霍裕平主要成就

霍裕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自1982年起,霍裕平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領導和組織了中國大型超導托克馬克HT-7的建設,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HT-7U計劃的主要建議者 [3]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霍裕平與實驗物理學家孟憲振合作,發展了強耦合共振系統的理論,解決了稀土離子引起鐵氧體鐵磁共振諸多特異反常的現象。1964年,霍裕平首先預言了激光輸出存在不穩定區域。七十年代初,與楊國楨等合作,將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學中,討論了現代光學設計的基本問題:用全息光學系統實現任意光學變換的可能性,並發展了一些可能的具體設計途徑。七十年代末,在有關“等離子體的靜態穩定性”研究中,提出了“降低受控熱核裝置設計精度的可行途徑”,並用於大型托克馬克裝置的物理設計中。1977年,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物理設計,其後國際上也陸續採用了這種觀點。九十年代初,領導和組織了世界第四個大型超導托克馬克的建設 [1] 
  • 學術論著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87.09
《非平衡態統計理論》
霍裕平,鄭久仁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03
《等離子體和流體》
霍裕平等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03
《普通物理學 上 經典物理學》
霍裕平主編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09
《在命運的旋渦中隨波逐流 霍裕平院士自選集》
霍裕平著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2015.10
《現代物理基礎教程 上 下》
霍裕平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2
《現代物理基礎叢書 統計熱力學》
霍裕平,曹義剛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12
《統計熱力學》
霍裕平
北京:科學出版社 [1] 
期刊論文
霍裕平, 楊國楨, 顧本源. 用光學方法實現幺正變換及一般線性變換——(Ⅰ)可能性的分析[J]. 物理學報, 1975, 24(6):438-447.
霍裕平, 楊國楨, 顧本源. 用光學方法實現幺正變換及一般線性變換(Ⅱ)——用迭代法求解[J]. 物理學報, 1976, 24(1):31-46.
霍裕平. 環電流器的局部穩定條件及多極場的影響[J]. 物理學報, 1976, 25(5):399-408.
霍裕平. 等離子體的靜態穩定性[J]. 物理學報, 1977, 26(2):149-154.
霍裕平, 楊國楨, 顧本源. 光學一般性變換的理論和實驗研究[J]. 中國激光, 1978, 5(Z1):43-44.
霍裕平. 用光學方法實現麼正變換及一般線性變換(Ⅲ) 優化方法及有關問題[J]. 物理學報, 1978(5):487-495.
霍裕平. 用光學方法實現麼正變換及一般線性變換(Ⅳ) 圖形識別及投影算子[J]. 物理學報, 1980, 29(2):153-160.
霍裕平, 謝紀康. 用RHF在HT-6B託卡馬克上研究等離子體的約束和鋸齒振盪行為[J]. 中國核科技報告, 1989(S3):69-80.
霍裕平. 關聯函數的長時間漸近行為——波對弛豫過程的影響[J]. 物理學報, 1980, 29(1):73-92.
霍裕平. 變參數自由電子激光器中電子的隨機運動[J]. 物理學報, 1982(10):1337-1347.
霍裕平, 張澄. 化學反應體系中漲落的時間空間關聯(Ⅱ)——非線性系統的臨界行為[J]. 物理學報, 1982, 2(3):359-385.
霍裕平. ITER計劃與我國磁約束核聚變[C]// 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 0.
霍裕平, 郭建中, 賈瑜, et al. 基礎物理教育的內容與教材的現代化建設[J]. 中國大學教學, 2009(11):4-7.
  • 科研成果獎勵
1984年霍裕平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霍裕平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霍裕平對青年人提出建議:在國際合作中切忌妄自菲薄,要對自己的科研實力有信心並能發揮主導作用;既要做具體科學研究工作,也要抽出足夠的時間整理科研思路,要能夠貢獻出推動聚變研究發展的新見解 [5] 
  • 編著教材
霍裕平在陝西師範大學牽頭進行了大學基礎物理教學改革,專門組織編寫師範類《大學物理》新教材 [6] 
  • 學科建設
1996年,霍裕平到鄭州大學後,他親自將凝聚態物理學科調整為材料物理學科,建設以研究鋁合金為主的金屬物理方向,在霍裕平的領導下,鄭州大學物理系成為物理學科博士點、國家凝聚態物理重點學科、物理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7] 

霍裕平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78年
全國科技大會個人獎
1984年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7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89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3年11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3] 
2000年
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8] 

霍裕平社會任職

霍裕平兼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國家高技術計劃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1年至1987年兼任安徽省政協常委 [9]  。擔任第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12]  、第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13-15]  。200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2] 

霍裕平個人生活

霍裕平的父親霍秉權(1903年—1988年)是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首批從事宇宙射線、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並參與籌建鄭州大學。他的弟弟霍裕昆是復旦大學教授 [10] 

霍裕平人物評價

霍裕平 霍裕平
霍裕平在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等離子體所)二十餘年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軌跡,曾領導和組織了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HT-7的建設,為等離子體所聚變研究事業開拓了創新之路,為等離子體所今天的繁榮和發展、也為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走向世界前沿打下了堅實基礎 [5]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評)
霍裕平院士有很高的物理理論造詣,是中國理論物理界的權威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離子體的物理過程,促使聚變—裂變混合堆納入國家高技術發展規劃,提出了用光學方法快速處理圖象的可能性,他還首次系統地解釋了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推動中國相關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1] (鄭州大學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