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氏巨鸌

鎖定
霍氏巨鸌(學名:Macronectes halli)為鸌形目鸌科巨鸌屬的一種鳥類。體長80-95釐米,翼展180-210釐米,體重3-5千克。是相當大的一種海洋性鳥類,體型似鷗。雄鳥上體羽毛棕色,下體顏色較淺,胸部、腹部和臀部呈淺灰色,有棕色斑點。頭部、冠部和頸背呈深棕色至黑色。頸部、臉頰和喉嚨呈白色,略帶棕色斑點。喙呈淡粉色,尖端呈深粉紅色,鈎狀,上頜骨有明顯的管狀外鼻孔。眼睛淡藍色,腿和蹼深灰色。
經常出現在海上、沿海水域,也會跟隨遠離海岸的拖網漁船。該物種在島嶼上和散佈草叢的岩石斜坡上繁殖。以各類活的和死的動物為食,並大量捕食多種羣居海鳥的幼雛。霍氏巨鸌主要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印度洋、南美洲、太平洋島嶼、澳大利亞、新西蘭、南極等地區。
中文名
霍氏巨鸌
拉丁學名
Macronectes halli
外文名
英文 Northern Giant Petrel, Hall's Giant-Petrel, Northern Giant Petrel, Northern Giant-Petrel
法文 Pétrel de Hall
西班牙文 Petrel Gigante del Norte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巨鸌屬
霍氏巨鸌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athews, 1912

霍氏巨鸌動物學史

1912年,澳大利亞出生的鳥類學家格雷戈裏·馬修斯(Gregory Mathews)正式將霍氏巨鸌描述為巨鸌的一個亞種,其三項式名稱為“Macronectes giganteus halli”。選擇特定種名"Halli"是為了紀念澳大利亞鳥類學家羅伯特·霍爾(Robert Hall),他描述了凱爾蓋朗羣島上的鳥類繁殖情況。 [4] 
霍氏巨鸌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物種,並有二項式名稱“Macronectes Halli”。它是單一型的:沒有被識別的亞種。該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makros"(意思是“偉大”)和"nēktēs"(意思是“游泳者”)。“巨鸌”這個名字指的是聖經聖彼得在水上行走的記載,指的是這些鳥在空中飛行時在水面上奔跑的方式。 [5-6] 

霍氏巨鸌形態特徵

霍氏巨鸌體長80-95釐米,翼展180-210釐米,體重3-5千克。與非常相似的巨鸌不同,霍氏巨鸌沒有真正的白色變型種,但可以看到一些非常蒼白的鳥類,從淺棕色或灰色到較深的顏色。 [3] 
成年雄鳥上體羽毛棕色。下體顏色較淺,胸部、腹部和臀部呈淺灰色,有棕色斑點。翅下呈棕色和灰色,飛羽和後緣呈深棕色。尾下的羽毛也是深棕色的。頭部、冠部和頸背呈深棕色至黑色,根據個體的不同,或多或少地延伸。頸部、臉頰和喉嚨呈白色,略帶棕色斑點。大而有力的喙呈淡粉色,尖端呈深粉紅色,鈎狀,上頜骨有明顯的管狀外鼻孔。眼睛淡藍色。強壯的腿和有蹼的腳深灰色。 [3] 
雌性的羽毛相似,但體型比雄性稍小。 [3] 
幼鳥整體呈黑褐色,眼睛呈黑色。 [3] 
霍氏巨鸌

霍氏巨鸌棲息環境

霍氏巨鸌經常出現在海上、沿海水域,特別是企鵝育雛場所周圍,但它也會跟隨遠離海岸的拖網漁船。該物種在島嶼上和散佈草叢的岩石斜坡上繁殖。霍氏巨鸌位於南大洋的極地附近。它在從南喬治亞島到南印度洋到新西蘭周邊地區的島嶼上繁殖。 [3] 

霍氏巨鸌生活習性

霍氏巨鸌行為

霍氏巨鸌和鸌科的其他成員一樣,都是飛行高手。它以交替拍打翅膀的方式飛行,並用堅硬的翅膀滑行。該物種可以長時間維持撲動飛行,可以輕鬆起飛,就像在陸地或海上一樣。它可以在海上或陸地上進食,在海上時,霍氏巨鸌可以在水面進食,也可以潛入約兩米深的地方。它通常在陸地上或陸地附近進食,並且經常在海岸附近進食。由於其強壯的腿,使其可以輕鬆行走。 [3] 
霍氏巨鸌也因其食性而被稱為“海禿鷲”。雄性以海豹屍體或其他動物為食,並跟隨船隻尋找垃圾和丟棄的魚。當霍氏巨鸌以海豹屍體為食時,它會展開翅膀並向下傾斜,並抬起頭和尾巴,以表現出一些統治地位。這種大型鳥類可能會通過毆打或淹死其他海鳥,甚至大型物種來殺死它們。它進食時非常具有攻擊性。由於其強大的鈎狀喙,它們能夠撕開死海豹的皮膚。它們經常與其他海鳥圍繞屍體展開競爭,但它的體型使其成為優勢物種。雌性經常遊蕩,它們更喜歡在海上捕捉活的獵物。通常,這些鳥在吃完屍體後無法起飛,但如果它們受到威脅,它們會吐出食物以便飛行。 [3] 
霍氏巨鸌堅決捍衞巢穴。如果受到干擾或威脅,孵化中的成鳥會發出沙啞的聲音,最後以一種叫聲結束。這是警告。但如果入侵者堅持不懈,這隻鳥就會向捕食者精確地噴射“難聞的油”。巢中的小雛鳥也能做出同樣的行為。 [3] 
繁殖期結束後,霍氏巨鸌成年鳥仍留在棲息地附近地區,但幼鳥則分散在南大洋上空,通常是南非和澳大利亞附近。這些鳥類不斷尋找食物,例如海豹屍體。 [3] 

霍氏巨鸌聲音

霍氏巨鸌如果單獨在海上通常很安靜,但當它們在屍體周圍形成羣體時,就會發生爭奪食物的爭端。這時,它們發出了幾種咕嚕聲和嘎嘎聲。在築巢時,它會發出咯咯聲和喉音,還可以聽到大聲的貓叫聲和嘶嘶聲。 [3] 

霍氏巨鸌食性

霍氏巨鸌以各類活的和死的動物為食,並大量捕食多種羣居海鳥的幼雛。主要以海上或陸地上的海豹屍體、死企鵝以及船上廢棄的魚和垃圾為食。雌性主要以海上捕獲的活獵物為食,例如磷蝦和水生無脊椎動物。 [3] 

霍氏巨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澳大利亞、法屬南部領土、新西蘭、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
非繁殖地:南極洲、阿根廷、巴西、智利、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烏拉圭;
遊蕩:留尼汪島;
來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布韋島、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羣島、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和諾福克島。 [1] 
霍氏巨鸌分佈圖 霍氏巨鸌分佈圖 [8]

霍氏巨鸌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通常從8月開始。它們聚羣繁殖,有時巢穴靠近巨鸌,在植被叢中、岩石斜坡和破碎的地形區域繁殖。巢位於地面,用樹枝、草、樹葉和蕨類植物建造一個頂部凹陷較淺的杯狀巢。巢通常高50-60釐米,但這取決於材料的可用性。 [3] 
雌性通常產一枚白色的卵。孵化持續約57-62天,由雌雄雙方共同承擔。雛鳥的上體覆蓋着灰色的絨毛,下體是白色的。兩個成鳥都會在頭三週內護衞雛鳥。幼鳥孵化後約100-120天長出羽毛。父母用胃腺內反流的豐富油性物質餵養幼鳥。幼鳥變得肥胖,蓬鬆的羽毛使它們看着比成年體型還大,這使得它們非常能抵抗飢餓。幼鳥需要定期餵養直至長出飛行羽毛。這時,父母會離開它們,一兩週後,飢餓的幼鳥就會飛到海上,自己尋找食物。 [3] 

霍氏巨鸌保護現狀

霍氏巨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1] 

霍氏巨鸌種羣現狀

截止2010年,霍氏巨鸌數量最多的是南喬治亞島,約有4,310對。其次是查塔姆羣島約2100對、凱爾蓋朗島1,450-1,800對、克羅澤島1,300對、麥誇裏島約1,500對、普林斯島464對、安提波德斯島233對、坎貝爾島234對和奧克蘭羣島100對。總體而言,種羣數量估計為11,800對。
趨勢理由:2010年的數據表明霍氏巨鸌可能正在增加。20世紀80年代,世界總量估計約為8,600對(Hunter 1985年)。2010年估計為11,800對,明顯增加了大於30%(Patterson等人,2008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