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步青

鎖定
霍步青,原名霍仁雲,四川纂江温泉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畢業後加入國民革命軍,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宣傳隊隊長,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秘書處秘書、1931年被派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後任中共福建寧(化)清(流)歸(化)中心縣委書記。1932年3月兼福建軍區第三軍分區(寧清歸軍分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參加鞏固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反“圍剿”作戰。1933年9月13日於福建寧化犧牲。 [1] 
中文名
霍步青
別    名
霍仁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四川省綦江縣
出生地
重慶市綦江縣蒲河鄉温泉村
出生日期
1902年2月
逝世日期
1933年9月13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霍步青人物生平

1902年2月出生於重慶市綦江縣蒲河鄉温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霍步青自幼勤奮好學,先在鄉間讀私塾,後入蒲河場上讀國民小學,1920年和四弟到縣城青年小學高級班就讀。他胸襟開闊,富於正義,;雖家境貧寒,但還是不時在經濟上幫助貧苦同學,受到許多同學欽佩。他積極引導和幫助兩個弟弟,使他們學習進步很快。 ·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如春雷般震撼大地。綦江的愛國青年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組織起綦江縣青年砥礪會。1920年霍步青與四弟一起加入青年砥礪會,投身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積極傳播五四運動新思潮,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新形勢,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1921年秋,霍步青考入重慶聯合中學。讀書期間,他愛好文學,常將作品送交曾在職中任教、當時重慶《新蜀報》的主編、中共中央特派員蕭楚女閲改,得到蕭的啓發和指導。在蕭楚女的培養下,閲讀了《新青年》、《嚮導》、《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的書刊,逐漸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弊端,懂得中國革命的道理。在重慶聯中期間,霍步青被選為綦江縣留渝學生會的會長和綦江縣留渝同鄉會的幹事,並團結綦江縣青年砥礪會的進步會員鄒進賢、霍錕鏞等創辦一個《綦評》小報,他擔任編輯,每期油印二三百張,散發給成渝等地和縣內的一些學生,並在縣內城鄉張貼,傳播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揭露帝國主義、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殘害人民的罪行,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1921年到1925年,綦江天主教司鐸王敦五、城區團總王漢章兩兄弟,依仗帝國主義勢力和手中的權勢,敲詐勒索,霸佔田地,姦淫婦女,作惡多端,綦江人民十分痛恨,但敢怒不敢言。霍步青與鄒進賢、霍錕鏞、潘志寰等人怒不可遏,決心與“二王”鬥爭到底,他們一面撰寫大量文章在《綦評}和《綦民公論》上進行揭露和痛斥,一面幫助受害者向重慶地方法院提出控告,並向南京大主教於斌揭發,公開譴責“二王”的罪行。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將“二王”驅走,取得了這次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勝利。
1924年秋,霍步青從重慶聯合中學畢業,回到綦江縣城青年小學任教。是年末,綦江大旱,又由於連年的兵災匪患,糧食大減產,哀鴻遍野。霍步青與鄒進賢等人發起募捐賑災活動,此項活動得到旅渝學生的支持,也得到蕭楚女的幫助,一直延續到1925年春,獲得大筆捐款,賑救了綦江災民。
1924年冬,貴州軍閥袁祖銘在綦江強迫農民種植大煙,從中榨取煙税,破壞農業生產和毒害人民。霍步青、鄒進賢等人發起組織綦江拒毒會,大量印發傳單和快郵代電,揭露軍閥的罪行,又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向上告狀,蕭楚女在《新蜀報》上著文批判,並主持召開七縣聯合拒毒會聲討,最後迫使軍閥畏縮,喚醒了農民的覺悟,紛紛鏟煙種糧,拒毒運動取得勝利。
1925年,霍步青、鄒進賢、危直士和朱凱4人被選為四川省出席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前往北京,途中聽聞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他隨代表團在北京天安門前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在國民會議促成會上,霍步青發言揭露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強烈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會議期間,他與許多代表集體加入了國民黨(左派),是年5月,霍步青在北京參加了五七國恥紀念活動,並參加反對帝國主義侵華和段祺瑞北洋軍閥政府賣國的示威大遊行。他與朱凱等人隨遊行隊伍衝入北洋軍閥政府教育總長兼司法總長章士釗家中,將其東西砸爛,以泄眾憤,並與前來鎮壓的反動軍警搏鬥,負傷逃走,傷好後仍回綦江任教。
1925年夏,綦江縣建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特支,鄒進賢任書記,霍步青經鄒介紹加入青年團。1925年秋,霍步青與其弟霍錕鏞及堂叔霍慄如一起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隊學習。他們在黃埔時經常接受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教導,政治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都在當年加入共產黨。由於三人在軍校學習努力,工作積極,團結羣眾,活動能力強,革命理論和軍事技術等各項成績均優,成為軍校第四期學員中的活躍人物,深得周恩來主任的讚賞,稱譽他們三人為“霍氏三傑”。
1926年初,霍步青從黃埔軍校畢業。是年夏,北伐戰爭開始,他被派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政治部擔任宣傳科長,隨軍北伐浙江、江蘇。正當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時候,蔣介石和汪精衞先後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羣眾。面對白色恐怖,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黨立即轉入地下活動。1927年4月,霍步青奉命轉移上海進行地下鬥爭,在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工作。作為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接待處主任,人稱中共中央的總交通,霍步青肩負着繁重而艱鉅的秘密接待任務。他要接待:(二)各個白區和蘇區的地方黨組織到黨中央請示工作及參加會議的負責人;(二)從蘇聯學習結束回國及從國外回來的領導人;(三)各地失去聯繫到中央要求解決組織問題的黨內較為知名的人員;(四)其他臨時需要給予部署工作的人員等。此外,他還擔負着黨中央的秘密聯絡任務。
1927年秋,霍步青與上海同昌車行老闆朱風儀的女兒朱月倩結婚後,他以同昌車行和岳父在大上海法租界內的三信洋行作為秘密據點,開展聯絡活動。1929年秋,他又經上級同意,以妻子的私房錢300塊銀元租房開設了一間大興樓四川菜館,作為中共中央的秘密聯絡站。
霍步青在上海的幾年工作中,沉着、機智、勇敢、果斷地同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警、特、探以及黨內的叛徒進行了殊死鬥爭,一次又一次地勝利完成了中央交給的秘密聯絡和接待任務,!獲得了周恩來的信任和讚賞。
1931年,顧順章被捕叛變,供出中共中央機關的地址。周恩來獲知此消息後,立即通知凡有可能被顧順章知道的機關、黨員和秘密聯絡據點,迅速轉移隱蔽。霍步青在周恩來指導下,迅速採取了應急措施,接待機關和交通聯絡點未被敵特發現。由於顧順章供出霍步青是中共中央的總交通,蔣介石如獲至寶,妄圖順藤摸瓜,將中共中央機關一網打盡,乃派出大批特務四處搜捕,形勢日益緊張。1931年夏,中共中央決定讓霍步青去蘇聯學習,由於秘密交通發生故障,一時無法進入蘇聯,中央又改變決定,派霍步青到湘鄂贛蘇區去工作。1931年夏,霍步青辭妻別子,踏上征途。因叛徒告密,特務準備帶着叛徒在九江岸邊指認抓捕霍步青。周恩來獲知後,立即通知朱月倩叫她的哥哥朱正乘飛機去九江攔住霍步青上岸,使他脱離了危險。
1931年秋,中央又改派霍步青赴中央蘇區工作。他先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巡視員,後調中共江西省委工作,以後又擔任紅軍學校政治部宣傳部長。
1932年春,霍步青調任寧(化)、清(流)、歸(化)特委(中心縣委)書記兼寧化縣委書記,併兼任紅軍福建省軍區第三軍分區政委。霍步青在寧清歸蘇區工作期間,在閩粵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與各縣委和紅軍工作團密切配合,通過開展革命工作競賽,發動廣大羣眾,勝利地完成了革命戰爭公債發行、查田運動和擴紅運動,擴大了蘇區的範圍;在寧清歸蘇區25個區、166個鄉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並在各區、鄉建立起黨團組織、政權機構、地方武裝和農會、工會、互濟會、婦協會、兒童團等羣眾組織。對霍步青艱苦樸素、富於成效的工作作風,羣眾稱讚説:“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飯包在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
1933年,為準備粉碎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霍步青根據中共中央局和省委的指示,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鬥爭,積極擴紅,肅清團匪,安定蘇區社會秩序,努力發展蘇區經濟。1933年1月建立了寧化革命互濟分會,2月成立了寧化貿易局和糧食調劑局,接着又擴大了糧食合作和消費合作社,發展了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交通、郵電事並積極推銷中央蘇區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在霍步青的領導下,1932年到1933年,寧清歸蘇區的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1933年,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開始直接控制中央蘇區的黨政軍領導大權,排斥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路線代表。閩西也開始所謂“反羅明路線”,霍步青由於忠實地貫徹省委指示,也成了鬥爭對象。1933年8月30日, “左”傾錯誤領導控制的《紅旗報》公開點名批判霍步青是“羅明路線的實質”,“是機會主義”。從8月到9月,霍步青受到巨大的政治壓力,實際上已被剝奪了黨內外一切領導權力。但他仍然堅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不懈地同王明推行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進行鬥爭。由於他思想上受到委屈,加上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積勞成疾,不幸病倒。一個以中醫為職業的反革命分子,陰險兇惡地給霍步青開了一副與病情相反的中藥,霍步青服藥後,頓時病情加重,於9月13日病逝,年僅31歲。
1933年9月中旬,中共寧化黨組織和蘇區政府為霍步青烈士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追悼大會,1萬多名幹部羣眾參加了追悼會。 [2] 

霍步青家庭成員

父霍學熙,母陳氏,以農為業。兄弟5人,霍步青居三。霍步青和弟弟老四霍錕鏞、老五霍人芬,均是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霍步青與堂叔霍慄、弟弟霍錕鏞均為黃埔軍校學生,被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合稱“霍氏三傑”。 [3] 
參考資料
  • 1.    王健英.紅軍人物誌:解放軍出版社,1988:187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著名烈士 第1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66-661
  • 3.    紅色文化  .綦江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