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彥威

鎖定
霍彥威(872年-928年),字子重。洺州曲周縣(今河北省曲周縣)人。唐末至五代時期名將 [1] 
霍彥威少年時遭遇戰亂,被宣武軍將霍存收養為子,後隨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後梁太祖)征戰有功,在後梁初年累官右監門衞上將軍。乾化三年(913年),協助東京留守朱友貞(後梁末帝)殺死篡位者朱友珪,自洺州刺史升至邠州節度使,任內成功抵禦岐國進攻。梁晉爭霸期間,他以鄆州節度使對抗晉國,屢遭失敗,被降授陝州留後龍德三年(923年),後梁滅亡,霍彥威向後唐莊宗投降,得到寬赦,賜名李紹真。之後跟隨大將李嗣源(後唐明宗)平叛潞州、北御契丹,深受其信任。同光四年(926年),鄴都兵變發生,霍彥威力勸李嗣源同意亂軍請求,回師攻取大梁,隨後輔佐李嗣源入主洛陽稱帝,史稱“旬日之間,內外機事,皆決於彥威” [2]  。旋即出鎮平盧軍,累官至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天成三年(928年),霍彥威去世,年五十七。冊贈太師、晉國公,諡號“忠武”。宋太祖時,配饗洛州的後唐明宗廟庭 [3] 
本    名
霍彥威
別    名
李紹真
晉忠武公 [4] 
子重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872年
逝世日期
928年
主要成就
輔助李嗣源奪位;治鎮有方
官    職
平盧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
爵    位
晉國公(贈)
追    贈
太師
諡    號
忠武
籍    貫
洺州曲周縣

霍彥威人物生平

霍彥威效力梁朝

霍彥威洺州曲周縣人,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年)。他少年時遭遇唐末兵亂,十四歲時在村落間被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帳下大將霍存掠得,霍存因其為人俊爽,於是養以為子。霍彥威年未弱冠,其聲名已為朱全忠聞知,被朱全忠招致左右征戰,屢立戰功。曾經在交戰中被流箭射中,自此瞎了一隻眼。 [1]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霍彥威自開封府押衙、右親從指揮使檢校司空被授為右龍驤軍使。次年(909年),自右監門衞將軍改授左天武軍使,再升為右監門衞上將軍 [5] 
乾化三年(913年),與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袁象先等協助東京留守朱友貞殺死篡位者朱友珪,隨後朱友貞繼位,即後梁末帝。霍彥威因功被授為洺州刺史,轉任河陽軍(治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三十五里)留後 [6] 
貞明元年(915年),邠州留後李保衡背叛岐王李茂貞,舉城歸降後梁,末帝當即升霍彥威為邠州節度使,前往接收。同年五月,李茂貞派大將劉知俊領重兵來襲,霍彥威與諸軍都指揮使黃貴等據城固守,長達一年多(《舊五代史·劉知俊傳》作“半載” [7]  ),岐軍仍不能攻下邠州。在此期間,霍彥威每次俘獲岐國士兵,一定將其放還,“秦人懷其惠”,適逢後梁援軍抵達,這才不再侵擾。 [8-9] 
後被改授為宣義軍(治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南城關)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北面行營副招討等使,加官至特進、檢校太傅。貞明三年(917年)正月,又移鎮鄆州,任天平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任北面行營招討使 [10]  ,統領大軍,與晉軍相持河上。後因屢次戰敗,被降授為陝州留後 [11] 

霍彥威歸降莊宗

龍德三年(923年),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政權,即後唐莊宗。同年底,莊宗奇襲滅梁,進入後梁都城汴州,霍彥威自陝州疾馳至汴州請罪,被莊宗下詔赦免。 [12] 
一天,莊宗在崇元殿宴請諸將,霍彥威與另兩位後梁降將段凝袁象先等參會。酒酣耳熱之際,莊宗舉酒致意天平軍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李嗣源説:“此席上的宴客,都是我前年的勁敵,能在一天之間同時與我歡宴,是由於你任前鋒的功勞。”霍彥威等聞訊驚恐,出席謝罪,莊宗説:“我與總管(指李嗣源)説笑而已,你們不用害怕。”藉機賜他們御衣、器幣等,君臣盡歡而罷宴。不久後,霍彥威自鎮國軍留後被調為保義軍留後 [13]  [12] 
同光二年(924年)正月,霍彥威隨李嗣源抵禦契丹入侵,援救幽州,任北面招討副使 [14]  。四月,莊宗特賜霍彥威姓名為李紹真。同月,潞州(今山西長治)小校楊立煽動軍士據城譁變,李紹真授招討副使,再隨招討使李嗣源平叛 [15]  。平叛成功後升任武寧軍節度使。李紹真善於言談,頗通交際,深受李嗣源器重。 [16] 

霍彥威從龍之臣

主詞條:鄴都兵變
同光四年(926年),效節軍指揮使趙在禮在魏州作亂,李嗣源奉命討伐,李紹真也破其將趙太於邢州,與李嗣源在魏州會師。三月八日,從馬直軍吏張破敗率眾譁變,逼迫李嗣源造反,李嗣源初尚不肯,軍士“抽戈露刃”,一再脅迫,李紹真、安重誨等人踩着李嗣源的腳,讓他暫且應諾。李嗣源只好率部進入魏州,與趙在禮合兵,李紹真也隨侍,被叛軍元兇皇甫暉等忌恨,險遭殺害,他用計開脱,才倖免於難(一説李紹真沒有進城,而是與所部留駐城外)。城外各軍聽聞二人合勢叛亂,紛紛散逃,只有李紹真的鎮州兵五千人駐紮在魏州城的西北角。兩天後,李嗣源出城,在李紹真所部護送下前往魏縣,準備回到鎮州,但李紹真與安重誨勸説李嗣源南下奪取帝位。 [17-19] 
四月,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後,李紹真隨李嗣源進入洛陽,帶頭率羣臣勸進,一度勸李嗣源改易國號,最終李嗣源決定不改國號,先以監國身份攝政,後正式繼位,改元天成,是為後唐明宗。 [20]  在此期間,李紹真的權勢達到頂峯,史稱“旬日之間,內外機事,皆決於彥威(指此時的李紹真)”。大權在握後,李紹真擅自逮捕將軍段凝、温韜下獄,準備按律將其治罪。安重誨勸道:“温、段二人罪大惡極,背叛梁室,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現在主上(指明宗)平定內亂,希望安定天下,難道是您報仇的時機嗎?”李紹真這才停止,後仍將二人“放歸田裏”,不久賜死。 [21-22] 
五月,李紹真申請將名字改回霍彥威,得到允准。 [23] 

霍彥威移鎮平盧

天成元年(926年)五月,霍彥威加兼侍中,移鎮鄆州,出任天平軍節度使 [23]  。此前平盧軍青州指揮使王公儼乘亂殺死監軍楊希望,掌握青州,不肯接納前節度使符習。明宗於同年八月派霍彥威移鎮青州,授王公儼為登州刺史。霍彥威抵達淄州後,聚集兵力,一面逼迫王公儼赴任,一面鑑於其人初心不良,派兵在北海縣逮捕王公儼,將其斬殺。 [24-25] 
天成二年(927年)三月,霍彥威被加授為檢校太尉中書令 [26]  。十一月,霍彥威入汴州覲見,得到明宗厚待,直到月末方才歸鎮。 [27-28]  霍彥威不通治道,但隨他出生入死的智囊淳于晏,頗通理政之道,故而霍彥威對淳于晏言聽計從,在地方少有過失。 [29] 

霍彥威生榮死哀

天成三年(928年)十一月 [4]  ,霍彥威病死於任上,享年五十七歲。訃訊奏至朝中時,明宗正在近郊,聽到消息,“掩泣歸宮”,為他輟朝三日,直到該月末仍不奏樂,以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意。次年(929年)六月,下詔以三公禮儀安葬霍彥威,特贈太師,賜諡號“忠武”。 [30-31]  之後,明宗詔命尚書左僕射李琪撰《霍彥威神道碑》(今已佚) [32] 
北宋乾德(963年-968年)年間,宋太祖詔令建後唐明宗廟於洛州,以霍彥威與工部尚書兼平章事任圜配饗明宗廟庭。 [3]  [33] 

霍彥威主要影響

後梁末帝時代,霍彥威鎮守邠州,抵抗岐國大將劉知俊的圍攻。入後唐之後,隨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亂,在涿州擊敗契丹,又在趙在禮謀叛時領別部在邢州擊敗叛將趙太。鄴都兵變時,力勸李嗣源同意謀反,並建議其舉兵南下。興教門之變後,霍彥威擁戴李嗣源稱帝,“首率羣臣勸進”,一時之間,“內外機事,皆決彥威”,對於李嗣源的成功奪位起到重要作用。 [2] 

霍彥威歷史評價

李存勖:朕思在德勝寨時,霍彥威、段凝皆予之勍敵。終日格鬥,戰聲相聞,安知二年之間,在吾廡下。 [34] 《舊五代史》引
康延孝:段凝素無武略,一朝便見大用;霍彥威、王彥章皆宿將有名,翻出其下。 [35] 《舊五代史》引
李嗣源:故平盧軍節度使霍彥威,勳名顯著……。 [36] 《故平盧軍節度使霍彥威以三公禮葬敕》

霍彥威軼事典故

霍彥威與幕僚

霍彥威還是小校時,士人淳于晏便成為他的門客。一次,霍彥威兵敗,隻身逃脱,左右親隨無人跟從,唯有淳于晏仗劍護衞,徒步奔走於草莽之間。自此之後,霍彥威感恩淳于晏的義氣,二人親密無間,相得甚歡。等到他歷任各鎮節使,淳于晏都任其從事,無論公務私事,“事無鉅細,皆取決於晏;雖為幕賓,有若家宰”。之後各鎮節度使招用門客,往往加以效仿,當時稱這種現象為“效淳”。霍彥威所到之處有能政之名,均由淳于晏之力。 [29] 
霍彥威鎮平盧軍時,因幕僚張可復為人滑稽,喜歡推諉避事,給他取了一個“奸兔兒”的稱號。 [37] 

霍彥威不知禮數

霍彥威出身武夫,不通禮儀。在天成二年(927年)後唐明宗平定宣武節度使朱守殷叛亂後,他派使者獻兩箭祝賀,明宗也回賜兩箭。霍彥威“以臣傳箭於君”被史家抨擊為“非禮也”。 [38] 

霍彥威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養父
唐末軍閥朱全忠麾下名將。官拜權曹州刺史、檢校右僕射。累贈太保
平輩
弟弟
霍彥珂
歷任地方刺史之官。
子輩
兒子
霍承訓
歷任地方刺史之官。
表格參考資料: [2]  [39] 

霍彥威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 [2] 
新五代史》卷46《霍彥威傳》 [39]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霍彥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梁將霍存得之於村落間,年十四,從征討。存憐其爽邁,養為己子。存,梁史有傳。彥威未弱冠,為梁祖所知,擢在左右,漸升戎秩,亟立戰功。嘗中流矢,眇其一目。
  • 2.    《舊五代史·卷六十四·(唐書)列傳十六》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6-07-11]
  • 3.    《文獻通考》卷103《宗廟考十三》:明宗皇帝以中書令、贈太師、晉國忠武公霍彥威,工部尚書、平章事、贈太傅任圜配。
  •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六·後唐紀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2-23]
  • 5.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開平二年,自開封府押衙、右親從指揮使、檢校司空授右龍驤軍使。三年,自右監門衞將軍授左天武軍使,遷右監門上將軍。
  • 6.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乾化三年,與袁象先同誅朱友珪,梁末帝授洺州刺史,轉河陽留後。
  • 7.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未幾,邠州亂,茂貞命知俊討之。時邠州都校李保衡納款於朝廷,末帝遣霍彥威率眾先入於邠,知俊遂圍其城,半載不能下。會李繼崇以秦州降於蜀,知俊妻孥皆遷於成都,遂解邠州之圍而歸岐陽。
  • 8.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乾化末,邠州留後李保衡背李茂貞以城歸梁,梁以彥威為邠州節度使。其年五月,茂貞遣將劉知俊率大軍攻之,彥威固守逾年,竟不能下;或得其俘,悉令放之,秦人懷其惠,遂無侵擾。
  • 9.    《舊五代史》卷8《梁末帝紀上》:貞明元年……是月(三月),邠州留後李保衡以城歸順。保衡,楊崇本養子也。崇本乃李茂貞養子,任邠州二十餘年,去歲為其子彥魯所毒。彥魯領知州事五十餘日,保衡殺彥魯送款於帝,即以保衡為華州節度使,以河陽留後霍彥威為邠州節度使。……五月,晉王率師赴魏州。節度使牛存節薨。是月,鳳翔李茂貞遣偽署涇州節度使劉知俊率師攻邠州,以李保衡歸順故也。自是,凡攻圍十四月,節度使霍彥威、諸軍都指揮使黃貴堅守捍寇,會救軍至,岐人乃退。
  • 10.    《舊五代史》卷9《梁末帝紀中》:貞明三年春正月……己卯,以宣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北面行營副招討等使、特進、檢校太傅霍彥威為天平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 11.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轉滑州節度使。移鎮鄆州,兼北面行營招討,總大軍於河上。師徒屢敗,降授陝州留後。
  • 12.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莊宗入汴,彥威自陝馳至請罪,詔釋之。一日,莊宗於崇元殿宴諸將,彥威與段凝、袁象先等預會。酒酣,莊宗舉酒屬明宗曰:“此席宴客,皆吾前歲之勁敵也,一旦與吾同宴,蓋卿前鋒之效也。”彥威等伏陛謝罪,莊宗曰:“與卿話舊,無足畏也。”因賜御衣、器幣,盡歡而罷。尋放歸籓。
  • 13.    《舊五代史》卷30《唐莊宗紀四》:同光元年冬十月……辛酉,……以鎮國軍留後、檢校太傅霍彥威為保義軍節度留後……。
  • 14.    《舊五代史》卷31《唐莊宗紀五》:同光二年春正月……甲辰,幽州上言,契丹入寇至瓦橋。以天平軍節度使李嗣源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陝州留後霍彥威為副,率軍援幽州。
  • 15.    《舊五代史》卷31《唐莊宗紀五》:同光二年……夏四月……庚辰,賜霍彥威姓,名曰紹真。……丙申,潞州小校楊立據城叛,以李嗣源為招討使,陝州留後李紹真為副,率師以討之。
  • 16.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明年,從明宗平潞州,授徐州節度使。契丹犯塞,莊宗以明宗為北面招討使,命彥威為副。彥威善言論,頗能接奉,明宗尤重之。
  • 17.    《舊五代史》卷35《唐明宗紀一》:三月六日,帝至鄴都,趙在禮等登城謝罪,出牲餼以勞師,帝亦慰納之,營於鄴城之西南,下令以九日攻城。八日夜,軍亂。從馬直軍士有張破敗者,號令諸軍,各殺都將,縱火焚營,歡噪雷動。至五鼓,亂兵逼帝營,親軍搏戰,傷痍者殆半,亂兵益盛。帝叱之,責其狂逆之狀,亂兵對曰:“昨貝州戍兵,主上不垂厚宥;又聞鄴城平定之後,欲盡坑全軍。某等初無叛志,直畏死耳。已共諸軍商量,與城中合勢,擊退諸道之師,欲主上帝河南,請令公帝河北。”帝泣而拒之,亂兵呼曰:“令公欲何之?不帝河北,則為他人所有。苟不見幾,事當不測!”抽戈露刃,環帝左右。安重誨、霍彥威躡帝足,請詭隨之,因為亂兵迫入鄴城。懸橋已發,共扶帝越濠而入,趙在禮等歡泣奉迎。是日,饗將士於行宮,在禮等不納外兵,軍眾流散,無所歸向。帝登南樓,謂在禮曰:“欲建大計,非兵不能集事,吾自於城外招撫諸軍。”帝乃得出。夜至魏縣,部下不滿百人。時霍彥威所將鎮州兵五千人獨不亂,聞帝既出,相率歸帝。詰朝,帝登城掩泣曰:“國家患難,一至於此!來日歸藩上章,徐圖再舉。”安重誨、霍彥威等曰:“此言非便也。國家付以閫外之事,不幸師徒逗撓,為賊驚奔。元行欽狂妄小人,彼在城南,未聞戰聲,無故棄甲;如朝天之日,信其奏陳,何所不至!若歸藩聽命,便是強據要君,正墮讒慝之口也。正當星行歸闕,面叩玉階,讒間沮謀,庶全功業,無便於此者也。”帝從之。十一日,發魏縣,至相州,獲官馬二千匹,始得成軍。
  • 18.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趙太叛於邢州,奉詔討平之。時趙在禮據魏州,與明宗會兵於鄴下,大軍夕亂,明宗為其所逼,彥威從入魏州。皇甫暉等尤忌彥威,欲殺之,彥威機辯開説,竟免。及出,彥威部下兵士獨全,衞護明宗至魏縣。時明宗欲北趨常山,彥威與安重誨懇請赴闕。
  • 19.    《新五代史》卷46《霍彥威傳》:其後趙在禮反,彥威別討趙太於邢州,破之,還以兵屬明宗討在禮。明宗軍變,從馬直軍吏張破敗率眾殺將校,縱火焚營噪呼,明宗叱之曰:“自吾為帥十有餘年,何負爾輩!今賊城破在旦夕,乃爾輩立功名、取富貴之時。況爾天子親軍,返效賊耶!”軍士對曰:“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歸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巢除。且聞破魏之後,欲盡坑魏博諸軍,某等初無叛心,直畏死耳!今宜與城中合勢,擊退諸鎮之兵,請天子帝河南,令公鎮河北。”明宗涕泣諭之,亂兵環列而呼曰:“令公不欲帝河北,則佗人有之,我輩狼虎,豈識尊卑!”彥威與安重誨勸明宗許之,乃擁兵入城,與在禮合,彥威獨不入。明宗入城,與在禮置酒大會,而部兵在外者聞明宗反,皆潰去,獨彥威所將五千人營城西北隅不動。居二日,明宗復出,得彥威兵,乃之魏縣,謀欲還鎮州,彥威、重誨勸明宗以兵南向。
  • 20.    《舊五代史》卷35《唐明宗紀一》:四月丁亥朔,至罌子谷,聞蕭牆釁作,莊宗晏駕,帝慟哭不自勝。……己丑,帝至洛陽,……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宰相豆盧革、韋説、六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青州節度使符習、徐州節度使霍彥威、宋州節度使杜晏球、兗州節度使房知温等頓首言曰:“帝王應運,蓋有天命,三靈所屬,當協冥符。福之所鍾,不可以謙遜免;道之已喪,不可以智力求。前代因敗為功,殷憂啓聖,少康重興於有夏,平王再復於宗周,其命維新,不失舊物。今日廟社無依,人神乏主,天命所屬,人何能爭!光武所謂‘使成帝再生,無以讓天下’。願殿下俯徇樂推,時哉無失,軍國大事,望以教令施行。”帝優答不從。……霍彥威、孔循等言:“唐之運數已衰,不如自創新號。”
  • 21.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從至洛陽,彥威首率卿相勸進於至德宮。旬日之間,內外機事,皆決於彥威。擅收段凝、温韜下獄,將置於法。安重誨曰:“温、段罪惡,負於梁室,眾所知矣。今主上克平內艱,冀安萬國,豈為公報仇耶!”
  • 22.    《新五代史》卷46《霍彥威傳》:莊宗崩,彥威從明宗入洛陽,首率羣臣勸進,內外機事,皆決彥威。彥威素與段凝、温韜有隙,因擅捕凝、韜下獄,將殺之,安重誨曰:“凝、韜之惡,天下所知,然主上方平內難,以恩信示人,豈公報仇之時?”彥威乃止。明宗即位,乃赦凝、韜,放歸田裏,已而卒賜死。
  • 23.    《舊五代史》卷36《唐明宗紀二》:天成元年……五月……徐州節度使李紹真、貝州刺史李紹英、齊州防禦使李紹虔、河陽節度使李紹奇、洺州刺史李紹能等上言,前朝寵賜姓名,今乞還舊。……李紹真復曰霍彥威,李紹英復曰房知温,李紹虔復曰王晏球,李紹奇復曰夏魯奇,李紹能復曰米君立。青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符習加兼侍中,徐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霍彥威加兼侍中,移鎮鄆州。
  • 24.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至天成初,除鄆州節度使。值青州王公儼拒命,改平盧軍節度,至鎮,擒公儼,斬之。
  • 25.    《舊五代史》卷37《唐明宗紀三》:天成元年秋八月……鄆州節度使霍彥威移鎮青州。……新授青州節度使霍彥威奏,處斬新登州刺史王公儼,及同謀拒命指揮使李謹、王居厚等八人訖。初,同光中,符習為青州節度使,宦官楊希望為監軍,專制軍政。趙在禮之據魏州,習奉詔以本軍進討,俄而帝為亂軍所劫,習即罷歸。希望遣兵邀之,習懼而還。至滑州,帝遣人招之,習至,乃從帝入汴。希望聞魏軍亂,遣兵圍守習家,欲盡殺之。公儼素受希望獎愛,謂希望曰:“內侍宜分腹心之兵,監四面守陴者,則誰敢異圖。”希望從之。公儼乘其無備,圍希望之第,擒而殺之。公儼遂與州將李謹等謀據州城,以邀符節,即令軍府飛章留己,兼揚言符習在鎮,人不便其政,帝乃除公儼為登州刺史。公儼不時赴任,即以霍彥威代符習,聚兵淄州,以圖進取。彥威至淄州,會詔使至青州告諭,公儼即赴所任。彥威懲其初心,遣人擒公儼於北海縣,與同黨斬於州東。(《通鑑》:彥威聚兵淄州,以圖進取,公儼懼。乙未,始之官。丁酉,彥威至青州,追擒之。)
  • 26.    《舊五代史》卷38《唐明宗紀四》:天成二年……三月……甲子,青州節度使霍彥威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以大內皇城使、守饒州刺史李從璋為應州節度使。
  • 27.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明年冬,賜覲於汴州,明宗接遇甚厚,累官至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 28.    《舊五代史》卷38《唐明宗紀四》:天成二年……十一月……乙卯,青州霍彥威、鄆州符習來朝。……壬申,詔霍彥威等歸藩。
  • 29.    《舊五代史》卷71《淳于晏傳》:淳于晏,以明經登第,自霍彥威為小校,晏寄食於門下。彥威嘗因兵敗,獨脱其身,左右莫有從者,惟晏杖劍從之,徒步草莽,自是彥威高其義,相得甚歡。及歷數鎮,皆為從事,軍府之事,至於私門,事無鉅細,皆取決於晏;雖為幕賓,有若家宰。爾後公侯門客,往往效之,時謂之“效淳”。故彥威所至稱治,由晏之力也。
  • 30.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注引《五代會要》:天成四年六月敕:“故平盧軍節度使霍彥威,勳名顯著,宅兆已營,度遵定諡之規,俾議送終之制,宜以三公禮葬。”
  • 31.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三年冬,卒於理所,年五十七。奏至之日,明宗方出近郊。忽聞奏訃,掩泣歸宮,輟朝三日,至月終不舉樂。冊贈太師、晉國公,諡曰忠武。
  • 32.    《舊五代史》卷58《李琪傳》:又嘗秦敕撰《霍彥威神道碑》文。琪,梁之故相也,敍彥威仕梁歷任,不言其偽。中書奏曰:“不分真偽,是混功名,望令改撰。”詔從之。
  • 33.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皇朝乾德中,立明宗廟於洛州,詔以彥威配饗廟庭。
  • 34.    《舊五代史·唐書八·莊宗紀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23]
  • 35.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唐書)莊宗紀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7-05]
  • 36.    《全唐文·卷一百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9-12-23]
  • 37.    《舊五代史》卷131《張可復傳》:張可復,字伯恭,德州平原人也。父達,累贈户部侍郎。可復略通儒術,少習吏事。梁末,薄遊於魏,鄴王羅紹威表為安陽簿。唐天成初,依晉公霍彥威於青州,為從事。晉公以其滑稽好避事,目為“奸兔兒”。
  • 38.    《舊五代史》卷38《唐明宗紀四》:天成二年……十月……青州節度使霍彥威差人走馬進箭一對,賀誅朱守殷,帝卻賜彥威箭一對。傳箭,番家之符信也,起軍令眾則使之,彥威本非蕃將,以臣傳箭於君,非禮也。
  • 39.    《新五代史·卷四十六·雜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2-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