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

鎖定
利用電致發光材料受到激勵而發光的顯示器件。按激勵電壓可分為交流和直流型。兩者都可用粉末的或薄膜的電致發光材料製造。
中文名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
原    理
利用電致發光材料受到激勵而發光
發現時間
1936年
提出者
G.德斯特里爾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交流電致發光顯示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發現

1936年G.德斯特里爾發現硫化鋅在交流電場的作用下產生電致發光現象。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產品及研究

早期的器件壽命很短。70年代初期製成高亮度(5100坎/米2)、長壽命 (3萬小時不衰變)的交流薄膜電致發光板。這種板的成功不僅決定於摻錳的多晶硫化鋅層的性質,還決定於硫化鋅絕緣夾層的擊穿強度。因為器件的光輸出直接正比於每個脈衝期間流過電容夾層的電荷、每秒脈衝數和硫化鋅薄膜之間的電壓,如果採用高介電常數和高擊穿強度的薄膜,就可獲得高的發光效率。由於它具有陡削的電壓門限、快速啓閉的響應時間和高峯值的亮度,適於用作矩陣刷新型顯示。
交流薄膜電致發光器件如果採用適當的厚度和摻錳,也有存儲效應。由於這種效應,在矩陣選址的方式中,利用開關電壓幅度調製可得到具有存儲性能的輝度。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其他研究

交流薄膜電致發光的其他研究有:①直接與薄膜晶體管的集成矩陣相結合;②與黑層(三氧化二砷或金屬氧化物)和薄膜晶體管激勵器相結合,提高對比度;③以有存儲性能的交流薄膜電致發光作為電子束管的屏幕,以交流電壓維持其存儲性能而以電子束進行選址顯示。這種顯示具有雙態熒光粉存儲的優點。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直流電致發光顯示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構成

直流電致發光粉末含有一層約50微米厚、摻有細粒(約0.5~1微米)錳的硫化鋅,外敷銅的硫化物(CuxS)。這種器件需要作大電流的成型處理,以便在陽極建立一個穩定的工作區(約 0.1微米),它已能達到約1000坎/米2的亮度和 1000小時的半衰期。此外,直流電致發光粉末還能響應直流的快速脈衝,因此易於作矩陣選址。

電致發光顯示器件產品

已研製成一種1250字符板,用15微秒脈衝和0.5%工作週期,在120伏的情況下工作,能得到約30坎/米2的亮度。這種器件的優點是易於製造、價格低廉、中等工作電壓。
作為平板顯示,要有非線性的電光響應才能選址。作為電視應用,要有線性響應才有灰度。電致發光顯示器件兼有兩種特性,在電視應用中是很有發展前途的,這種平板技術正處於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