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磁感應定律

鎖定
電磁感應定律也叫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磁感應現象是指因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動勢的現象,例如,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裏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產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產生的電動勢(電壓)稱為感應電動勢 [1] 
電磁感應定律中電動勢的方向可以通過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則來確定。右手定則內容:伸平右手使拇指與四指垂直,手心向着磁場的N極,拇指的方向與導體運動的方向一致,四指所指的方向即為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感應電動勢的方向與感應電流的方向相同)。楞次定律指出:感應電流的磁場要阻礙原磁通的變化。簡而言之,就是磁通量變大,產生的電流有讓其變小的趨勢;而磁通量變小,產生的電流有讓其變大的趨勢。 [1] 
感應電動勢的大小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確定;e(t) = -n(dΦ)/(dt)。對動生的情況也可用E=BLV來求。 [1] 
中文名
電磁感應定律
外文名
Faraday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別    名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表達式
e=-n(dΦ)/(dt)
提出者
紐曼和韋伯
提出時間
1831年8月
適用領域
工程領域
應用學科
物理學、電磁學
時域表達式
e(t) = -n(dΦ)/(dt)
複頻域公式
E = -jwnΦ (E和Φ是矢量)

電磁感應定律發現歷程

法拉第定律最初是一條基於觀察的實驗定律。後來被正式化,其偏導數的限制版本,跟其他的電磁學定律一塊被列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現代赫維賽德版本。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基於法拉第於1831年所作的實驗。這個效應被約瑟·亨利於大約同時發現,但法拉第的發表時間較早。 [2] 
俄國物理學家海因裏希·楞次(H.F.E.Lenz,1804-1865)在概括了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後,總結出一條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稱為楞次定律(Lenz law )。 [3] 

電磁感應定律提出問題

1820年,H.C.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後,有許多物理學家便試圖尋找它的逆效應,提出了磁能否產生電,磁能否對電作用的問題。

電磁感應定律研究

1822年,D.F.J.阿拉果和A.von洪堡在測量地磁強度時,偶然發現金屬對附近磁針的振盪有阻尼作用
1824年,阿拉果根據這個現象做了銅盤實驗,發現轉動的銅盤會帶動上方自由懸掛的磁針旋轉,但磁針的旋轉與銅盤不同步。稍滯後,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是最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但由於沒有直接表現為感應電流,當時未能予以説明。

電磁感應定律定律提出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軟鐵環兩側分別繞兩個線圈,其一為閉合迴路,在導線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磁針,另一與電池組相連,接開關,形成有電源的閉合迴路。實驗發現,合上開關,磁針偏轉;切斷開關,磁針反向偏轉,這表明在無電池組的線圈中出現了感應電流。法拉第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種非恆定的暫態效應。緊接着他做了幾十個實驗,把產生感應電流的情形概括為5 類:變化的電流 ,變化的磁場,運動的恆定電流,運動的磁鐵,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並把這些現象正式定名為電磁感應。進而,法拉第發現,在相同條件下不同金屬導體迴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與導體的導電能力成正比,他由此認識到,感應電流是由與導體性質無關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即使沒有迴路沒有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依然存在。
後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以及描述電磁感應定量規律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被給出。(其公式並非法拉第親自給出)並按產生原因的不同,把感應電動勢分為動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動勢兩種,前者起源於洛倫茲力,後者起源於變化磁場產生的有旋電場。

電磁感應定律區分

電磁感應現象不應與靜電感應 [1]  混淆。電磁感應將電動勢與通過電路的磁通量聯繫起來,而靜電感應則是使用另一帶電荷的物體使物體產生電荷的方法。

電磁感應定律定理基本內容

法拉第的實驗表明,不論用什麼方法,只要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這種現象稱為電磁感應現象,所產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
法拉第根據大量實驗事實總結出瞭如下定律:
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變化率成正比,若感應電動勢用
表示,則
,這就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若閉合電路為一個
匝的線圈,則又可表示為:
。式中,
線圈匝數
為磁通量變化量,單位
為發生變化所用時間,單位為
為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單位為
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計算公式:
(1)
其中,
為產生的感應電動勢,
為線圈匝數,
為磁通量變化量,
為發生變化所用時間;
(2)
,導線作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適用,其中,
磁感應強度
導體長度、
是切割磁感線運動的速度,
方向的夾角,
(3)
,一般用來求交流發電機最大的感應電動勢,
是感應電動勢峯值
(4)
,導體一端固定以
旋轉切割,
角速度(rad/s),V:速度(m/s)}
磁通量計算公式
磁通量
是磁通量(Wb),
是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T),
是正對磁場的面積(m2)
方向判斷:
感應電動勢的正負極可利用感應電流方向判定,電源內部的電流方向:由負極流向正極。

電磁感應定律感應電流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1.電路是閉合且通的;
2.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
(若缺少一個條件,就不會有感應電流產生)。

電磁感應定律感應電動勢

要使閉合電路中有電流,這個電路中必須有電源,因為電流是由電源的電動勢引起的。在電磁感應現象裏,既然閉合電路裏有感應電流,那麼這個電路中也必定有電動勢,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產生的電動勢叫做感應電動勢,常用符號
表示。
感應電動勢的種類分為動生電動勢感生電動勢

電磁感應定律動生電動勢

動生電動勢是因為導體自身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而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其方向用右手定則判斷,使大拇指跟其餘四個手指垂直並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把右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大拇指指向導體運動方向,則其餘四指指向動生電動勢的方向。動生電動勢的方向與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相同。右手定則確定的動生電動勢的方向符合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
產生動生電動勢的那部分做切割磁力線運動的導體就相當於電源。
理論和實踐表明,長度為
的導體,以速度
在磁感應強度為
勻強磁場中做切割磁感應線運動時,在
互相垂直的情況下,導體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的大小為:
,式中的單位均應採用國際單位制,即伏特、特斯拉、米/每秒。
當一段導體在勻強磁場中做勻速切割磁感線運動時,不論電路是否閉合,感應電動勢的大小隻與磁感應強度
、導體長度
、切割速度
方向的夾角
正弦值成正比,即

電磁感應定律感生電動勢

感生電動勢是因為穿過閉合線圈的磁場強度發生變化產生渦旋電場導致電流定向運動,其方向符合楞次定律。右手拇指指向磁場變化的反方向,四指握拳,四指方向即為感應電動勢方向。
感生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改變的快慢有關係,大小為:
當穿過某一不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線圈中雖無感應電流,但感應電動勢依舊存在。
導體棒不切割磁感線時,但閉合迴路中有磁通量變化時,同樣能產生感應電流。

電磁感應定律意義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它揭示了電、磁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繫,對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建立具有重大意義。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重要意義在於,一方面,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人們製造出了發電機,電能的大規模生產和遠距離輸送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電磁感應現象在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以及電磁測量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人類社會從此邁進了電氣化時代。

電磁感應定律評價

有些物理學家注意到法拉第定律是一條描述兩種現象的方程:由磁力在移動中的電線中產生的動生電動勢,及由磁場轉變而成的電力所產生的感生電動勢
就像理查德費曼 [4]  指出的那樣:
所謂“通量定則”,指出電路中電動勢等於通過電路的磁通量變化率的,同樣適用於通量不變化的時候,這是因為場有變化,或是因為電路移動(或兩者皆是)……但是在我們對定則的解釋裏,我們用了兩個屬於完全不同個案的定律:“電路運動”的和“場變化”的。
我們不知道在物理學上還有其他地方,可以用到一條如此簡單且準確的通用原理,來明白及分析兩個不同的現象

電磁感應定律應用

電磁感應定律發電機

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因電路及磁場的相對運動所造成的電動勢,是發電機背後的根本現象。當永久性磁鐵相對於一導電體運動時(反之亦然),就會產生電動勢。如果電線這時連着電負載的話,電流就會流動,並因此產生電能,把機械運動的能量轉變成電能。例如,鼓輪發電機。另一種實現這種構想的發電機就是法拉第碟片 [5] 

電磁感應定律變壓器

法拉第定律所預測的電動勢,同時也是變壓器的運作原理。當線圈中的電流轉變時,轉變中的電流生成一轉變中的磁場。在磁場作用範圍中的第二條電線,會感受到磁場的轉變,於是自身的耦合磁通量也會轉變
。因此,第二個線圈內會有電動勢,這電動勢被稱為感應電動勢變壓器電動勢。如果線圈的兩端是連接着一個電負載的話,電流就會流動。

電磁感應定律電磁流量計

法拉第定律可被用於量度導電液體或等離子體狀物的流動,這樣一個儀器被稱為電磁流量計
參考資料
  • 1.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高中物理網
  • 2.    Ulaby, Fawwaz. Fundamentals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5th Edition. Pearson:Prentice Hall. 2007: 255.
  • 3.    王后雄.王后雄學案·教材完全解讀:接力出版社,2009
  • 4.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費曼物理學講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年
  • 5.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Thir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9. 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