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鎖定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ireless Technolog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電子信息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的電磁場理論與工程基礎,較強的射頻、微波電路與系統開發能力,同時具有良好的通信技術基礎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電磁波的產生、傳輸、輻射、傳播、接收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工程應用知識,掌握電子信息系統中射頻、微波電路及天線等相關領域的計算仿真、設計與製作技術。 [8] 
中文名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外文名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ireless Technology
專業代碼
080712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電子信息類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發展歷程

1998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在《經教育部批准同意設置的目錄外專業名單》中正式設立了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31S。 [2] 
2012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調整為工學門類電子信息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12T。 [3] 
2020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屬電子信息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12T,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4]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必備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相應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身心健康,可從事電子信息及相關領域中系統、設備和器件的研究、設計、開發、製造、應用、維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140~180學分。 [1] 
  • 基本業務要求
(1)具有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開發與設計所需要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2)掌握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相關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有基本的計算機理論、應用與開發能力;具有系統的與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相關的工程實踐或科研訓練經歷,瞭解生產工藝、設備與製造系統,瞭解該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3)能夠熟練使用常用電子儀器儀表,初步具備設計與實施電子信息領域工程實驗的能力,並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並解決電子信息領域理論或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可參與相關係統的設計、運行與維護;
(4)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新創業方法;初步具備電子信息領域中綜合類實踐、實驗獨立設計、分析和調試能力以及進行產品開發與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工程設計與分析等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或研究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科技論文寫作基本能力;
(6)瞭解與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相關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技術標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經濟管理知識,能正確認識電子信息技術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效益、環保、職業健康和服務意識;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8)掌握1門外語,能閲讀專業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9)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課程體系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總體框架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課程設置應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體系應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通識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分、數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學分、經濟管理課程學分、外語課程學分、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學分、創新創業課程學分和體育課程學分。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學分。
專業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50%左右,其中學科基礎及專業類課程約佔總學分的30%。
綜合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與健康教育、學術科技與創業活動、文體活動、跨專業選修課、社會實踐及自選活動等。
總學分中,實踐與實訓教學學分(含課程實驗摺合學分)所佔比例應不低於25%。各高校可根據具體專業的特點進行確定,專業類實踐環節應能體現電子信息領域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創業、工程設計和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體育、藝術等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包括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等基本內容,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物理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基礎。
各高校應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實際情況,開設融合專業發展與社會科學內容的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 [1]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和專業類基礎知識須涵蓋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系統與應用、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波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教學內容可參照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知識時,應講授相關的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1] 
  • 專業知識
專業核心課程示例如下:
示例一:電磁場與電磁波、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微波技術、數字信號處理、現代信號處理、天線原理、電磁兼容原理、無線電定位原理與技術、射頻電路基礎、微波電子線路、電波傳播、天線CAD、毫米波雷達技術等。(示例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5] 
示例二: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電路、電磁場理論、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天線原理與設計、電波傳播理論、微波技術基礎、通信網基礎、交換技術基礎等。(示例院校:南京郵電大學) [6] 
示例三: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通信原理、高頻電子線路、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微波電子線路、天線與電波、數值計算方法及Matlab應用、微波電路CAD及製作、天線CAD及製作等。(示例院校:西安郵電大學) [7]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驗實踐活動。
實驗課程:在電路類、信號類、計算機基礎和應用類、電磁場類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必須包括一定數量的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進行必要的工程技術訓練(其中電子工藝實習必修、金工實習或其他相關實習可選)、專業相關的製作實習、生產實踐等。
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要求,一般應結合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教學條件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5:1,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0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30%,35歲以下專任教師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比例不低於20%(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的專業可適當降低比例);實驗教學須配備專任專職實驗技術人員,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專業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熟悉並承擔該專業教學工作。
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具有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應滿足以下條件之一:(1)本科畢業於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碩士、博士學位屬於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物理學學科之一;(2)已從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5年以上;(3)已獲得電子信息相關行業的國家或國際資質或認證。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所有專任教師均須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教師應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師應至少承擔1門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指導畢業設計(論文)或專業實習等,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必要指導。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學實驗室
(1)具有物理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實驗設備完好、充足,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生均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
(2)有良好的設備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近5年年均更新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0%,現有儀器設備完好率不低於95%,滿足實驗教學需求;
(3)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提倡一人一組,特殊情況下每組不超過2人;綜合實驗、大型儀器實驗每組不超過4人,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獨立操作能力;
(4)實驗室應提供開放服務,滿足學生課內外學習要求,提高設備利用率;
(5)實驗教學過程管理規範,實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等資料齊全。實驗室建設有長遠建設規劃和近期工作計劃,既要注重專業基礎實驗,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術的發展,還要結合專業特長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建設專業實驗室;
(6)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管理、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有效利用、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1] 
2、實踐基地
(1)因地制宜建設校內實習基地,能為參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生提供充分的設備使用時間,並設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跟蹤和指導;
(2)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就業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與科研院所、學校、行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1] 
  • 信息資源要求
根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加強圖書館服務設施建設。注重制度建設和規範管理,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圖書資料包括文字、光盤、聲像等各種載體的中外文獻資料。
具有一定數量、種類齊全的專業相關圖書資料(含電子圖書)和國內外常用數據庫,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加強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基於計算機網絡的完善的圖書流通、書刊閲覽、電子閲覽、參考諮詢、文獻複製等服務體系。能夠方便學生學習網絡課程與精品共享資源課程,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
信息資源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教學經費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不低於300萬元,且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學科研儀器總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10%;有充足的儀器設備運行維護費,滿足日常實驗教學需求。
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滿足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具有制定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含實驗大綱)、教學計劃的管理規定,具有定期修訂培養方案的機制,一般每4年對培養方案進行一次研討和全面調整,修訂工作有畢業生、用人單位、校外專家參與,並綜合考慮各方反饋意見和專業發展情況,確保專業培養定位和規格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並對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驗與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建立完善的評教、評學制度,有分級教學督導隊伍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有專業學情調查和分析評價機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綜合發展進行有效測評。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
各高校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意見和建議,以及對畢業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使反饋信息能有效用於指導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定期開展由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對該專業的教學質量內部評估,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使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用於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進。每年對人才培養質量取得的成效和進一步改進措施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形成各專業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培養模式

  •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創新型應用培養模式
1、針對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養,廣泛開展調研和教學研討。長期跟蹤與調研就業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及時跟蹤社會發展、學科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建立培養方案反饋調整機制。
2、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嘗試,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更新教學大綱。在確保學生學習效果的前提下,積極主動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測評等方面的改革嘗試。根據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技術發展,及時更新授課內容,完善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優化師資隊伍,鼓勵優秀青年教師將學術前沿知識適當地加入教學內容,同時鼓勵資深教師從教學技巧角度對教學大綱提出建議和做出貢獻。
3、完善實踐教學方案,提高應用能力。堅持以實踐促創新,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實際應用開發,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鍛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求知精神和自我知識更新的能力。(1)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實驗與課外創新訓練結合、科研項目研究與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形成以課內外一體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實驗環境建設和師資的合理配置,提升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同步性、完整性、融合性,做到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無縫銜接。(2)完善實驗室開放與管理制度,加大實驗室的經費投入和開放力度。確保學生可在任課教師指導下自主選擇平台和開發工具,靈活完成實驗課的學習。(3)定期組織關於創新實踐教學研究的教研活動,逐步完善相關課程實驗內容教學大綱,精心組織實驗內容,不僅在實驗任務上求新,在實驗課堂、實驗形式、實驗成果等多個方面都體現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
4、實施授課質量監控,完善教學評價體系。(1)健全專業建設管理與質量監控模式。由課程負責人主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質量評價,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行檢查。(2)完善校內教學評價制度。在學校教務系統的學評教基礎上,結合各類移動互聯網社交軟件與學生充分展開教學評測活動,健全學生學習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合理的評測方法。(3)建立產業界需求徵集體機制。有組織地開展深入無線通信類企業調研活動,掌握目前電子信息類人才需求,並根據需求及時調整無線通信與無線傳播類課程內容安排設置。 [9]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發展前景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考研方向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本科專業的學生,可報考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等碩士專業。 [6]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可在通信、廣播電視、航空航天、遙感、遙測遙控、雷達、電子對抗、電子元器件、資源探測和醫療設備等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工程設計、無線網絡維護、應用開發和技術管理等工作。 [6]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
----
----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
----
----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
----
----
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咸陽師範學院
西安郵電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福建
廈門大學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30日)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