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影美學

(電影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

鎖定
電影美學(aesthetics of cinematography)是電影學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電影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電影藝術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中文名
電影美學
外文名
aesthetics of cinematography
三大階段
1895~1926,1927~1945,1945年
兩大派流
一是蒙太奇傳統,一是紀實性傳統

電影美學三大階段

電影美學 電影美學
電影工業時代的產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95~1926年,電影誕生並開始形成為一種藝術。當時的物質媒介視聽記錄功能還不完備,只有黑白無聲片,在拍攝的影片中體現出藝術家各自不同的美學觀點。至20年代初,德、法等國先鋒派運動興起,電影藝術始有自覺的美學探索。
第二階段從1927~1945年,電影藝術有了重大發展。1928年有聲片的出現和1936年彩色片的出現,物質媒介的視聽記錄功能趨於完備,通過對藝術實踐的概括、總結,建立了具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電影。
第三階段從1945年至今,電影藝術臻於成熟,物質媒介視聽記錄功能日益精密,從總結“二戰”後以及電影史上不同流派的電影創作,運用當代人文科學研究的成果,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進行深入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電影美學流派,並且建立了不同哲學基礎的電影美學體系。

電影美學兩大派流

在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
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
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
二者的歧異源於電影同現實的關係。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係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係;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鑑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重要著作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裏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約瑟夫·V·馬色裏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峯著作)等等。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杰爾的《電影美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