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鎖定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計算機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4] 
該專業是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的寬口徑專業,以計算機科學技術、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為主幹學科,培養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良好的外語水平,掌握電子、通信計算機方面的學科基礎知識,能從事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變換技術、微電子設備的設計與計算機應用系統、電子信息系統的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 
中文名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外文名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909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計算機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發展歷程

2012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在特設專業中設置了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屬計算機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909T。 [3] 
2020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909T,屬計算機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4]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計算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的能力,能清晰表達,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瞭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在計算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等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二、業務方面
(1)掌握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特別是離散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歷系統的專業實踐,理解計算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典型方法,建立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3)掌握計算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強烈的工程意識或研究探索意識,並具備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複雜的實際問題及對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5)瞭解計算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有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初步能力。
(6)瞭解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理解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基本要求,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7)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該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體育方面: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課程體系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總體框架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等。課程體系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而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約佔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15%,實踐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0%。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方法,為學生表述工程問題、選擇恰當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能夠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有企業或行業專家有效參與。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兩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高等工程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結構、力學、電磁學、光學與現代物理的基本內容。 [1]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程序設計與實現、算法分析與設計、系統能力等專業基本能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建議教學內容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並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和現狀。 [1] 
  • 專業知識
該專業核心課程示例如下:
示例一:電子導論、計算機編程導論、離散結構、模擬信號處理、計算機系統和編程、數據結構、數字系統實驗、概率論在工程上的應用、計算機系統工程、計算機組成與設計、場與波。(示例院校:浙江大學) [5] 
示例二:電路與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及算法、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示例院校:西南石油大學) [6] 
示例三: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模式識別原理與應用、單片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大數據技術原理與應用、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物聯網工程設計等。(示例院校:武漢東湖學院) [7]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4年總的實驗當量不少於2萬行代碼。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到各類工程單位實習或工作,取得工程經驗,基本瞭解本行業狀況。
實驗課程:包括軟、硬件及系統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和複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
畢業設計(論文):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題目和內容不應重複;教師與學生每週進行交流,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控制;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與論文答辯應有相應的文檔。
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學條件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中青年教師所佔比例較高,專任教師不少於12人,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教師須將足夠的精力投入學生培養工作。
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2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4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中青年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來自企業或行業的兼職教師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專業背景
大部分授課教師的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計算機類專業或計算學科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學科、專業學習的經歷。專業負責人學術造詣較高,熟悉並承擔專業教學工作。
信息安全專業的專職教師還可以擁有通信、電子、數學、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關專業的學歷且具有從事信息安全教學或科研工作的經歷。
2、工程背景與研究背景
授課教師應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學生講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研究背景。
3、教學基本能力
全職教師必須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與承擔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掌握所授課程的內容及其在畢業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與培養目標實現的關聯,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參與學生的指導,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 [1] 
  • 教師發展
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重視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具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生指導、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設備資源

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生均教學行政用房不小於16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良好,方便教師、學生使用。
(2)保證學生以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實驗需求。
(3)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或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1] 
  • 信息資源要求
注重制度建設,管理規範,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配備數量充足的紙質和電子介質的專業圖書資料,生均圖書不少於80冊,師生能夠方便使用,閲讀環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經費、實驗室維護更新費、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新建專業還應保證固定資產投資以外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對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以及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培養的人才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1]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培養模式

  • 校企協同專業共建合作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產業學院的專業建設會選擇有利於行業企業參與的學科及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強調跨學科交叉、多專業融合的架構。產業學院作為校企優勢互補、利益共贏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雙方應發揮各自的優勢,承擔不同類型的課程建設。校企雙方聯合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主要由專業和技術負責人組成,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修訂、課程建設與開發等方面進行指導並落實相關合作內容。
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及更新機制:首先,對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和新經濟背景下產業發展對電子與計算機、信息系統及信息管理類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梳理產業典型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需求,共同確定專業培養方向,設計適應產業需求的課程體系,如在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確定嵌入式開發方向和移動互聯網開發方向,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中開設信息處理與分析方向,增加大數據技術相關課程;其次,校企雙方會在教學實施、考核評價、學生就業等環節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總結與分析,同時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定期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及更新。校企雙方根據各自優勢負責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任務。學校方專任教師主要負責通識與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和職業選修類課程;企業方主要負責專業核心課程、實踐類課程,包括學期專題綜合實踐、小學期實訓、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具體課程及學分根據實際執行教學計劃確定。小學期實訓主要在寒假和暑假進行,用於開展集中實踐、企業認知交流、實訓項目、學科競賽等。 [8] 
  • 校企協同育人UBL人才培養模式
UBL(ultrawiseblendedlink)人才培養模式是基於國際工程教育OBE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職業能力發展的階段理論和網狀結構的經驗取向學習理論為基礎,結合產業和教育經驗創建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把項目轉換為教學案例”的表現形式、“實訓+實習”的教學形態、“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方式,將產業實際經驗和需求傳遞給教育,引導產教融合全程培養,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最終實現“以產業帶教育,以教育促產業”。UBL根據產業人才需求將人才培養過程分為4個階段。
第1階段:技能儲備階段(L0—L50,本科前5學期)。整體強調“學”,任務驅動。重點完善知識的“靜態結構”到“動態轉換”。此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完整的工程知識體系,掌握項目開發常用知識點的應用,具備一定工程開發的規範度和熟練度。
第2階段:仿真實訓階段(L50—L100,本科第6學期)。整體強調“習”,案例驅動。重點保證案例項目的完整性。此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項目工程思想,能夠根據項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務,具備企業相關崗位的技能要求。此階段主要採用仿真項目,仿真與真實項目的差異在於“沒有項目交付的錢的壓力,剔除客户的相關商業信息,有可能簡化項目難度”。
第3階段:崗位實訓階段(L100—L200,通過L100,到達L200前)。整體強調真實的“做”,項目驅動。重點保證完成真實產業項目的交付。此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具備勝任項目開發相關崗位的綜合技能、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項目創新能力。此階段主要採用小微項目,運用“小分隊”機制保證項目的商業成果交付,參與學生和教師通過實戰鍛鍊能力和素質。
第4階段:就業實習階段(L200—L300,通過L200後到畢業)。整體強調“就業,學做結合”,崗位驅動。重點保證就業出口,對應崗位初級人才。此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產業和企業所需人才。此階段主要面向產業的崗位需求,對針對性非常強的項目進行強化實訓(不區分項目的性質)。 [8]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發展前景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考研方向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可報考應用經濟學、金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碩士專業。 [2]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在郵電、通信、金融、電力部門以及電子信息與計算機應用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從事科研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還可以在政府機關和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從事電子信息系統的維護管理工作。 [9]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
----
浙江
浙江大學
----
湖北
武漢東湖學院
----
廣東
汕頭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學
----
遼寧
瀋陽工業大學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8日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