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1]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可溯源至成电建校之初就已建立的无线电系(二系)、无线电零件系(三系)和电子器件系(五系),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所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方向合并组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年,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挂靠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1-2]
截至2024年7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本科专业,本科生1400余人;有在编教职工300余人,其中教研系列教师130余人。 [1]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 [3]截至2024年10月,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 [4]
中文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
所在地
四川省成都市
创办时间
2018年 [1]
办学性质
二级学院
主管部门
电子科技大学
现任领导
程钰间 [5](党委书记)李斌 [5](院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6]
专职院士数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6]
本科专业
2个 [1]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4]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4]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4]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3]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3]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个 [1]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1]

办学历史

播报
编辑
1956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无线电系、电真空器件系和无线电微担恋榜零件系。
1979年,无线电系更名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电真空器件系组件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电子学研究所,无线电零件系更名为固体器件与电子材料系。
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夜微柜。
1992年,电子科技大学成立电子工程学院(微波工程系)、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和微电子科学府糊少与工程系。
2001年,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组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电子学研究所组件物理电子学院。
2018年,希凝巩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和物理电子学院合并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挂靠学院。
2寻杠023年,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挂靠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参考资芝企榆删妹糊枣料: [2] [7-8]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学院有在编教职工300余人,其中教研系列教师130余人,国家级杰出人才5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7人,其他类型人才12人;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职):刘盛纲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职):邓龙江
国家级领军人才:‌王建勋、胡俊、罗勇、杨仕文、康凯等
国家级青年人才:陈尚志、楚合涛、孙胜、刘颜回、刘涛、屈世伟、王成、徐立、张丽、张岱南、张波、周佩珩、尹俊辉等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毕磊、董元旦、王少萌、张勇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樊勇、李恩、李建清、宋开军、苏桦、文岐业、钟智勇、周佩珩等
全国优秀教师:张怀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真空电子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团队、“电磁辐射与散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团队、磁电信息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团队、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大功率毫米波技术及应用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师团队
参考资料: [6] [9-14] [31]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7月,学院有2个本科专业。 [1]
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1]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7月,学院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5年来,学院有5门,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1]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名称
负责人
级别
类型
模拟电路基础
何松柏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电磁场与波
潘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下
电子技术实验基础(一:电路分析)
李朝海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电子技术应用实验1(数字电路基础实验)
陈瑜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磁性物质对外加磁场响应行为的测试分析虚拟仿真实验
贾利军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虚仿
电磁场与波
潘锦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下
微波固态电路
林先其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模拟电路基础
何松柏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电子技术实验基础(一:电路分析)
李朝海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电子工程实践基础
董爱军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电子技术应用实验1(数字电路基础实验)
陈瑜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数字系统实验1
陈英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混合
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
崔红玲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混合
电磁场与波(英文)
唐红艳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混合
强磁性物质对外加 磁场响应行为的测试分析虚拟仿真实验
贾利军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虚仿
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陈学英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微电子制造技术虚拟仿真综合实验
贾利军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虚仿
电子技术应用实验2(数字电路综合实验)
陈瑜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
电路实验1
付炜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混合
参考资料: [15]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7月,学院近五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1]
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奖项级别
学科引领专业、科研促进教学—电子类专业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樊勇、陈万军、贾利军、何松柏、李雪梅、蒙林、于奇、金立川、李恩、曾葆青、张万里、徐岩、李朝海、任敏、程钰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电子信息硬件类创新人才的“两融合、三互动、四训练”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怀武、陈星弼、于奇、张波、何为、陶伯万、林媛、刘诺、宁宁、陈万军、潘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科引领专业、科研促进教学—电子类专业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樊勇、陈万军、贾利军、何松柏、李雪梅、蒙林、于奇、金立川、李恩、曾葆青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层次集成电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万里、于奇、张怀武、王忆文、李靖、钱慧珍、唐鹤、王政、李雪梅、李小红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实践育智+行业启智+产业创智”从基础教育到创新创业的新工科培养体系
朱晓章、刘颜回、李朝海、郝一桦、赵志钦、徐岩、习友宝、付炜、王军、董爱军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e帮扶创新创业打造学生思政大课堂
朱薇、王亚非、胡俊、杨恩华、段培俊、谢继华、赵冰、黄治华、徐吉瑞、周璟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重构课程、寓赛于教、课外助攻”,打造电子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谢小东、游飞、张勇、黄乐天、樊华、陈瑜、陈光宇、王晓川、李辉、李晓宁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16-18]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1]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 [3]截至2024年10月,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 [4]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电子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材料工程
参考资料: [1] [3-4]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平台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2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
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
平台类别
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先进毫米波技术集成攻关研究院
国家级研究院
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极高频复杂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太赫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型电磁工业软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先进光电集成射频超构芯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 [19-20]

科研成果

胡俊教授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43]
截至2024年7月,学院近五年来承担各类项目共计700余项,到款科研经费超16亿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超1500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项。 [1]
科研论文
论文名称
期刊
A self-biased nonreciprocal magnetic metasurface for bi—directional phase modulation
《Nature Electronics》
Fast response GaN Nanoscale Air Channel Diodes with Highly Stable 10 mA Output Current Toward Wafer—scale Fabrication
《Advanced Science》
Multicolor x—rays from free electron—drive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Science Advances》
Dynamically logical modulation for THz wave within a dual gate—controlled 2DEG metasurface
《Science Advances》
High—order direct modulation terahertz communications with a wideband time—coding metachip modulator
《Science Advances》
Sub—terahertz transmissive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for integrated beam steering and self—OOK—modulation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A Stretchable Full—Color Phosphorescent PVA—based Ionogels for Multimodal Sensing—Visual Integration Appl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A Scalable 134—to—141GHz 16—Element CMOS 2D λ/2—Spaced Phased Array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Simultaneously tuning interlayer spacing and termination of MXenes by Lewis—basic halid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High—temperature stability in air of Ti3C2Tx MXene—based composite with extracted bentoni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quare—root higher—order Weyl semimet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Twisted Magnon Frequency Comb and Penrose Superradia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Realiz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Bosonic Magnon Transistor via Thermal Phonon Gat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Highly Strained Bi—MOF on Bismuth Oxyhalide Support with Tailored Intermediate Adsorption/Desorption Capability for Robust CO2 Photoreduction
《Angewandte Chemie》
Site—Specific Electron-Driving Observations of CO2—to—CH4 Photoreduction on Co—doped CeO2/Crystalline Carbon Nitride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参考资料: [21] [23-30]
注:仅收录部分公开科研论文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类型
未来6G及以上无线通信系统应用场景
宫玉彬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
我国重大工程型号电磁辐射控制的关键技术
周佩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
康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异质集成的太赫兹低噪声小型化镜频抑制接收技术
牛中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太赫兹固态收发前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张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磁响应的新型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研究
周佩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微波晶体管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徐跃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二维电子调控的片上高速太赫兹直接调制技术研究
张雅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硅基宽频数字化微波/毫米波阵列发射系统芯片研究
罗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G毫米波通信超宽带相控阵前端芯片研究
康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参考资料: [22] [32-35]
注:仅收录部分公开科研项目
科研获奖
项目名称
奖项级别
类型
面向电磁辐射散射一体化问题的高效建模方法、联合调控与设计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持
材料测试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持
XXX技术与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持
太赫兹XXX成像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持
XXX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持
高磁导率磁性基板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主持
新一代XXX射频芯片及应用
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参与
参考资料: [36-40]
注:仅收录部分公开奖项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形象标识

徽标整体呈圆形,由学院英文缩写字符ESE和学院中英文名称等元素组合造型,整体色调使用蓝白色,点缀橙色,蓝色象征着科技、理性和专业,橙色象征着活力。 [1]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徽 [1]

文化活动

2024年12月29日,学校2024年“新生杯”系列比赛圆满落幕,学院学子在排球和女篮比赛中均获得亚军的好成绩。 [42]2024年11月24日,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首届师生趣味运动会成功举办,学院荣获“师生团体总分第七名”和“教工团体总分第八名”的佳绩。 [41]

现任领导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院长
李斌
党委副书记
张铱晗
常务副院长
陆海鹏
副院长
段兆云、陈益凯、刘桥
参考资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