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雹神

(民間風俗)

鎖定
雹神,舊時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神明。俗傳為主司降雹之神。對其崇拜主要流行於北方農業區。中國民間所祀雹神,因地而異,供奉對象不盡相同。
中文名
雹神
拼    音
báo shén
職    責
主司降雹
祭拜時間
農曆的四月初一
歷史原型
西漢開國名將“李左車

雹神基本含義

詞義:指傳説中負責降落冰雹的神人。

雹神中國民間風俗

雹泉廟的傳説
中國民間在農曆的四月初一拜祭雹神。所謂雹神,就是西漢開國名將“李左車”。
關於雹泉廟的歷史演變,很少文字記載,大多是老人們的零星記憶和中國民間傳説。
第一種傳説:主神李左車是秦漢時安丘雹泉村人,曾輔佐趙國,被封為廣武君趙王歇因不聽李左車之計而被韓信所滅,李左車歸附韓信,做了韓信的幕僚,韓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齊之地。在劉邦與項羽九里山交戰中,李左車十面埋伏陣,使項羽四面受敵,兵敗自刎,楚軍瓦解。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封李左車為陰靈侯(唐王李世民改封為靈沛侯)。因為李左車有興漢奇功,使生靈免遭塗炭,後人感念他的功德,興建廟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廟的主神,四時享祭。
第二種傳説:李左車在漢王朝任職期間,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歲還鄉,仍愛民如子,深受羣眾愛戴。有一時期,南方數省連年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場好雨,但已過農時,唯有蕎麥還可播種,可是老百姓沒有種子,萬分焦急。當此危難之際,一位白髮老翁不辭勞苦來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農民賒下了大量蕎麥種子。人們欣喜若狂,問他何方人士,如何報答。他説:“我叫李左車,山東安丘雹泉村人,等你們的日子過好了,再謝我不遲。”以後數年,江南數省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不遠千里,紛紛趕到雹泉村答謝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車已經謝世。於是江南百姓踴躍集資,聯合江北安丘、諸城、昌樂等地民眾,修建了膏潤廟,將李左車供奉起來,稱他為雹泉爺,或尊他為雹神
第三種傳説:雹泉爺爺出生在雹泉村,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幼年喪父母,家境貧困,隨兄嫂度日。一天,他拾柴到了村西,用钁頭刨樹根時,泉水突然噴湧而出,大有淹沒村莊造成水災之勢,他便一屁股坐在泉眼上,一動不動,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患,他卻死在那裏。人們為了紀念他,稱他“李坐池”,時間久了,訛傳為“李左車”。後來,人們又蓋了廟宇,塑了他的像,讓他四時享祭,成了神靈。他也經常化解冰雹,普降甘霖,讓莊稼豐收,使人們過着美好的日子。
雹泉廟建於何時,無史料記載,大約是在漢代,以後又擴建或重建。有一句中國民間諺語:“唐王重修不記楸。”説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廟修成之後,文武官員路過此地都要下轎下馬。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凱旋歸來,路過此廟沒有下轎,誰知天氣突變,下起冰雹。冰雹直向唐王的轎裏打,唐王命轎掉頭轉向,然而風向隨之而變,沒處躲避。唐王趕緊下轎,拜祭雹神之後,風雹才平息下來,唐王隨即降旨重修此廟。此時廟內原有的一棵楸樹已經挺拔蒼勁,不計年載了。這種説法,雖然不能説明此廟初建的準確時間,但可以説明它是建於唐朝之前,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廟宇。
安丘市雹泉廟與李左車紀念館
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1946年因在山上安葬烈士而改名英雄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內古木參天,清泉碧透,樓台亭閣,錯落有致,極其雄偉壯麗,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雹泉廟,原名叫“膏潤廟”。
廟內有石棺一具,內已空無一物,旁有石碑一座,題有數十字,言李左車生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