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鋒街道

鎖定
雷鋒街道,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 [8]  ,位於湘江新區境內,是雷鋒同志的故鄉,也是省會長沙的西大門。
雷鋒街道轄4村3社區, [7]  總面積62平方公里, [6]  總人口32804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多以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約為35%。境內金洲大道楓林西路長沙市三環線、長張高速公路望雷大道黃橋大道、雷高公路、雷蓮公路魚網交錯,交通便捷。省重點中學雷鋒中學、省黨史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雷鋒紀念館長沙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其中。
1993年被國家建設部定為“八五”期間的建設試點集鎮,2000年被列為湖南省5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
中文名
雷鋒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長沙市望城區
地理位置
湘中東北部
面    積
62 km² [6] 
下轄地區
荷花塘、和潤園等社區村
政府駐地
荷花塘
電話區號
0731
郵政編碼
410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氣候帶
人口數量
4.6萬人
火車站
長沙火車站
車牌代碼
湘A
方    言
長沙話
榮    譽
第七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雷鋒街道建制沿革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後,成立了安慶鄉人民政府,屬望城縣管轄,後改稱黃花塘鄉,1993年3月16日改名雷鋒鎮。
從2008年5月起,根據長沙市委辦公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長辦通知〔2008〕18號文件精神,望城的雷鋒鎮委託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作為先導區先期起步的區域。雷鋒鎮範圍內的人大、政協、人武工作仍實行現有管理體制,由望城管理;其他黨務羣團、行政、經濟、社會事務等管理工作全部委託高新區實行統一管理 [4] 身份證和户籍從2008年起改為長沙市嶽麓區雷鋒鎮。雷鋒鎮轄5個行政村(雷鋒村真人橋村牌樓壩村坪山村、橋頭鋪村),2個社區(荷花塘社區、和潤園社區)。
鎮域規劃定位是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河西新城副中心,長沙大河西先導區的核心區。鎮內“三區”規劃是:楓林路以南、黃橋大道以東區域為商貿服務區;雷高路以西、楓林路以北、金洲大道以南、黃橋大道以東區域為產業拓展區;黃橋大道以西區域為高效農業區
2015年根據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鄉鎮區劃調整方案,將雷鋒鎮和廖家坪街道成建制合併成立雷鋒街道。 [1] 
2018年,雷鋒街道析置成立白馬街道 [5] 

雷鋒街道行政區劃

2021年轄3社區4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430112013001 111 荷花塘社區
430112013002 111 和潤園社區
430112013003 111 雷鋒社區
430112013201 220 坪山村
430112013202 112 真人橋村
430112013203 112 橋頭鋪村
430112013204 220 牌樓壩村 [7] 

雷鋒街道地理環境

總面積62平方公里。 [6]  其中水田1738公頃,旱土210公頃;雷鋒鎮呈丘陵地貌地質環境較為穩定,受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影響小。鎮域整體地形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之勢,山田相間,農田呈指狀楔入;西部地勢較高,以山林地為主,海拔100-300米。海拔最高點位於鎮內的烏山,為317.5米。海拔最低點位於雷鋒村的南端,為35.1米。其中絕對高度在海拔100米以下為5384公頃,佔總用地的91.63%。坡度在25%以下用地4377.38公頃,佔總用地的74.51%。雷鋒河沿岸有小型沖積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多有水田分佈。
雷鋒鎮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春季濕涼多雨,夏季炎熱光強,秋季高温乾旱,冬季寒冷潮濕,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7℃(極端最高氣温39℃,極端最低氣温-12℃),年平均降水量1410.8mm,年平均日照1610.5小時,無霜期274天,日均温≥10℃的活動積温5376.9℃。全年主導風向西北風,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
水源主要為降水,山塘水庫眾多,河流多為小型水系。枯水季節水源以淺層地下水補給為主,豐水季節則以降水形成的徑流為主。農村居民點飲用水多利用第四系孔隙水,水位離地表近且水質較好。主要河流有雷鋒河、馬橋河、白箬河等。小二型水庫有石沖水庫、牌樓壩水庫、龍思塘水庫,還有4個小水庫。鎮水域總面積317.49公頃,佔鎮域總面積的5.4%。

雷鋒街道人口民族

轄區人口以漢族為主。2008年末,雷鋒鎮全鎮總人口29360人,其中農業人口26739人,非農業人口2621人,非農業人口主要集中鎮區。自2004年以來,雷鋒鎮人口平均增長率約為0.48%,人口增長率低於長沙市平均人口增長率水平。2015年鎮境內共有總人口11889户,353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512人,女性18109人,18歲以下青少年8064人,60歲以上老年人5389人。7個村(社區)中,人口超過5000人的較大規模的村(社區)有真人橋村、牌樓壩村、坪山村、橋頭鋪村等四個村。現有勞動力人口17822人,佔其總人口的60.70%,勞動力資源豐富。

雷鋒街道經濟概況

民國時期,境內農民以犁耙鋤鍬等傳統農具稼檣,勞動者多為文盲和半文盲。手工業雖形成較早,但生產工具簡陋,勞動條件低劣,生產水平有限。50年代初,望城縣委、縣政府採取以工代賑、加工訂單、統購包銷等形式扶植手工業户恢復、發展生產。進入80年代,境內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中心的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農民經營自主權擴大,出現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形成農林牧副魚協調發展的農業模式。
境內人口仍以農業人口居多,羣眾的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收入和從事非農外出打工收入,2008年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第二產業的比重最大,近年來第三產業也發展較快。2008年第一產業19520萬元,第二產業34165萬元,第三產業24750萬元,三次產業的比為25.1:43.5:31.4。2015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5.05億,農民人均純收入22209元,同比增長15%。
鎮域範圍內企業主要分佈在鎮區附近及沿長寧公路兩側;另外在坪山村零星分佈幾個老廠,除雷鋒農產品批發大市場以外,大部分企業以機械製造、電子原件、塗料、建材、以及電器設備為主,生產單位零星,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休閒農業產業主要是真人橋村的農家樂及葡萄園。已形成規模效應,在周邊有較大影響。
經過多年發展,全鎮的產業發展框架形成以三產業為核心、二產業為助推動力、一產業為配套服務的產業框架。黃橋大道西為第一產業佈局規劃,打造都市高效農業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基地以水果、蔬菜及花卉苗木種植為主導,發展建設觀光農業示範園區,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的完善的現代農業體系。已經小有名氣的真人橋村,繼續培育種植葡萄紅提、草莓等水果,牌樓壩村進行温室蔬菜種植,坪山村種植花卉苗木。楓林西路以北發展第二產業佈局規劃,作為麓谷高新區的拓展區,這裏大力拓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技術、高附加值工業。第三產業佈局規劃則在楓林路兩廂,即雷鋒湖周邊。這裏佈局依託良好的生態自然和人文條件形成以商務、研發、貿易、旅遊為主的產業服務核心。

雷鋒街道社會事業

教育:民國時期,境內有私立學校多家,都是幾户、幾十户人家合夥請老師,那時稱先生,從“三字經”入門”。解放後,1952年鎮內創辦了荷葉壩完全小學,1969年新辦推山中學;荷葉壩完全小學改為雷鋒中學。1984年設在境內的縣八中改為縣農村中專。1990年雷鋒中學更名為雷鋒學校。1996年實現教育“兩基”達標。1998年縣農村中專更名為縣成人中專,1999年定為省級示範學校,2000年步入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行列。2002年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12所,在校中學生1275人,小學生1700人,教職工11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升學率98%。2015年並校後,鎮域範圍內有6所小學和1所中學,除橋頭鋪村外,其他各村都設有小學。另外還有婁底理工學院、長沙職院、新華電腦學校等大中專院校,共有在校學生8000餘人,教職工1500餘人。
文化體育:1962年鎮內建立坪山公社電影隊,1965年建立公社文化站廣播站。1984年被評為湖南農村體育先進單位。1986年黃花塘個體户開辦錄像廳,1990年電視機進入90%的農家,1996年建立有線電視台,有用户799家。2002年有歌舞廳等文化經營户23家。
醫療衞生:1962年,鎮內設立坪山公社衞生院。1995年新建雷鋒衞生院,1996年雷鋒衞生院升為一級甲等醫院。1998年望城縣第三醫院搬遷到黃花塘。2002年全鎮有醫療點15個,其中衞生院職工18人,科室6個,病牀22張,住院人次205,門診人次4010人次,設備9台。2013年,總投資370萬元的雷鋒河截污管道竣工,2015年新建6個垃圾中轉站,全鎮垃圾經中轉後統一清理。2015年,新建成雷鋒衞生院綜合大樓,配置醫療器械,改善醫療設備和條件,實現村民“小病不出鎮”。境內有衞生院1所,村級衞生室7個,個人診所3家,藥店4家,病牀32張,專業醫務、護理人員21人,年診治患者11000餘人次。
社會保障:鎮內實現城鎮低保實行動態管理,2008年全年保障25户,49人,發放保障金86236元。農村低保按照高標準起步、信息化管理、社會化發放,實施“三級審批”、“三榜公示”,保障528户,1069人,發放低保金735485元。敬老院管理全面加強,運轉正常。2008年投資10.5萬元完成五户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全面推行特困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全年上報醫療救助對象62户,發放資金26萬元。2008年全鎮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32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新增就業391人,下崗人員再就業71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和續保人數達468人。2015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達到99.8%,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88%。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75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6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8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100﹪。同時成立社會救助工作站和社會救助服務中心,救助工作逐步規範。全年依規依程序開展大病醫療救助、慈善助醫、精神病人藥物救助、臨時救助災害救助等各類救助活動,救助1000餘人/户,發放救助資金206.5萬元;發放優撫資金375萬元,發放義務兵優待金以及退伍兵地方性一次性補助52.88萬元;啓動10户低保户特困户的危房改造,救助房屋受災户23户;敬老院集中供養34人,寄養對象8人,居家養老33人。發放重度殘疾生活補助和護理費18.64萬元,為4名腦癱兒童和35名患白內障的老人提供免費治療;為80歲以上的享受老齡補助的467名老人,發放生活補助17.73萬元。全年共火化遺體143具,無一例違法土葬行為。
人民生活:民國時期,境內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靠佃種地主土地或當僱工維持生計。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生產資料重新回到農民手中,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生活逐漸改善。1952年,農民人均糧食佔有量270公斤,食用油佔有量3.8公斤,人均純收入25元。50年代末,由於強迫命令和瞎指揮之風,隨意打人之風盛行,造成羣眾生產情緒低落,勞動力外流,農業生產收成鋭減,60年代初又有天災繼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1962年後,農村經濟形勢好轉,農民生活漸有起色。1965年,境內人均糧食佔有量361公斤,食用油4.8公斤,人均純收入81元。“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團煽動極左思潮,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農民家庭副業,加上人口失控,農民生活無甚起色。1976年,人均分配口糧270公斤,食用油3.4公斤,人均年收入71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1983年,糧食產量大增,人均產糧382公斤,農民基本解決温飽問題。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部分家庭富裕起來,土木結構住房漸由磚木結構和紅磚鋼混凝土結構樓房取代,購置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1990年,境內農民人均純收入654元,為1978年112元的近6倍。60%的農户建新房,每百户農户有自行車96輛,縫紉機14架,收音機14台,手錶114只,電視機34台,電風扇32台,大型傢俱616件,農民生活較改革前已發生根本性變化。2000年後,農村剩餘勞動力多門路發展經濟和外出務工經商,農民收入逐年增加。92%的農户入住新樓房,每百户農户有摩托車46輛、汽車8.1輛。
2004年,境內農民人均純收入3652元,同比增長7.2%,90%的農民建有樓房。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480元,同比增長20%。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209元,基本實現小康目標 [2] 

雷鋒街道風景名勝

雷鋒紀念館於1968年建於雷鋒村塘灣,有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1991年3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專程視察雷鋒紀念館並題寫館名。雷鋒紀念館建館30多年接待了1000萬觀眾和40多個國家的外國朋友。
荷葉壩小學為雷鋒母校,保存有雷鋒當年讀書的教室和課桌。
雷鋒村境內雷鋒博愛園,佔地26公頃,園內荷塘碧綠,修竹葱蘢,垂柳依依,亭台隱現。銀杏生態農業園位於真人橋村,佔地23公頃,是一個山水錯落相依,人鳥和諧相處的旅遊度假勝地。
湖南省黨史陳列館緊鄰長沙市雷鋒紀念館,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為一座大型省級綜合性展覽館,於2011年12月開工建設,功能主要包括陳列展覽、宣傳教育、資料文物存儲、研究培訓等方面。同時湖南省黨史陳列館緊鄰雷鋒紀念館,與其形成湖南愛國主義教育的“大本營”。
[1] 

雷鋒街道所獲榮譽

2021年6月,長沙高新區雷鋒街道黨工委入選“湖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公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