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達對抗

鎖定
採用專門的電子設備和器材對敵方雷達進行偵察和干擾的電子對抗技術。雷達對抗包括雷達偵察和雷達干擾。其目的是獲取敵方雷達的戰術和技術情報,採取相應的措施,阻礙雷達的正常工作,減低雷達的工作效能。
中文名
雷達對抗
外文名
Radar countermeasure
目    的
獲取敵方雷達的戰術和技術情報
特    點
雷達偵察、雷達干擾
雷達 雷達
雷達對抗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38年,英國對雷達進行了成功的干擾試驗,隨後在“本土鏈”雷達上採用了變換雷達工作頻率和調整接收機帶寬兩項反干擾措施。1939年8月,德國偵察飛艇對英國雷達實施了成功的偵察。1940年9月,德國在作戰中首次用地面干擾機對英國“本土鏈”雷達實施干擾獲得了成功。1943年7月,英國在轟炸德國漢堡時,首次投放雷達無源干擾器材金屬箔條取得了巨大成功。1944年6月,美英聯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綜合運用了機載、艦載、地面等多種雷達對抗裝備和無源干擾器材,採用干擾、偽裝和假目標等多種對抗措施,造成德國錯誤地判斷登陸地點,對聯軍成功登陸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戰後期,雷達對抗在各種戰鬥中頻繁運用,並發展成為重要的戰役戰鬥保障手段。戰後,各種地面偵察站、電子偵察船、電子偵察飛機和電子偵察衞星等雷達偵察手段迅速發展,各種欺騙干擾手段及專門摧毀雷達的反輻射導彈應運而生。與此同時,頻率捷變雷達、脈衝壓縮雷達、頻率分集雷達、單脈衝雷達、多基地雷達、相控陣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反偵察和抗干擾技術與裝備也相繼出現並投入使用,使雷達對抗裝備與技術,特別是各種反輻射武器得到了迅猛發展。在戰後局部戰爭中,雷達對抗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年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出動大批電子干擾飛機,實行遠距離支援干擾、近距離支援干擾、隨隊干擾和自衞干擾相結合的多層次並行掩護的戰術,對伊拉克地面防空系統進行全面壓制,並且出動反雷達飛機,以反輻射導彈攻擊地面防空雷達,使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系統全面癱瘓,為攻擊機羣提供了嚴密有效的干擾防護。在其後的局部戰爭中,雷達對抗應用更加廣泛。雷達對抗的主要內容包括雷達對抗偵察、雷達干擾和雷達電子防禦。①雷達對抗偵察。即利用雷達對抗偵察設備,通過對敵雷達輻射信號的截獲、測量、分析、識別及定位,獲取雷達信號技術參數及雷達位置、類型、部署等情報。按用途,分為雷達告警、雷達對抗情報偵察和雷達對抗支援偵察。②雷達干擾。即利用有源雷達干擾設備和無源干擾器材,通過輻射、反射、散射和吸收電磁能量的方法,破壞敵雷達的正常工作或降低敵雷達的使用效能。按戰術使用,分為支援干擾和自衞干擾;按干擾產生機理,分為有源雷達干擾和無源雷達干擾;按干擾作用性質,分為壓制性雷達干擾和欺騙性雷達干擾。③雷達電子防禦。包括雷達反偵察、反干擾和防反輻射摧毀等,是防止己方雷達信號被敵方偵察,並在受到敵干擾時,保障雷達效能正常發揮,以及防止反輻射武器攻擊所採取的各種戰術、技術措施和行動。隨着軍事技術和作戰理論的發展,雷達對抗將向裝備系統化、手段綜合化、距離遠程化、區域立體化、方式軟硬化方向發展;雷達對抗偵察技術將向超寬帶天線、數字微波接收機、信號指紋特徵分析、雷達個體識別和非合作輻射源定位與時差定位方向發展;雷達干擾技術將向多波束天線、相控陣天線、超大功率、靈巧幹擾和功率自適應管理方向發展;雷達電子防禦將向反偵察、反干擾和抗反輻射攻擊綜合一體化方向發展。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