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萬春

(唐代歷史人物)

鎖定
雷萬春(701-757年),本名雷震,字鳴空,號一元,范陽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祖籍鄱陽。唐朝時期忠臣、儒將
自幼學武,智勇兼備,博通羣書,驍勇善戰。安史之亂時,跟隨張巡把守雍丘和睢陽,城陷遇害。
唐肅宗即位,追贈榮祿大夫、忠烈將軍。宋徽宗時期,追封忠勇侯,後人尊奉“雷霆驅魔大將軍”。台灣民間信仰,尊為“三田都千歲”、“雷府千歲”。
中文名
雷萬春
別    名
法名道闡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701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757年10月9日
職    業
張巡所部偏將
主要成就
死守睢陽
忌    日
757
相關人物
張巡 許遠 南霽雲等
事    件
安史之亂
所處朝代
唐朝

雷萬春人物生平

雷萬春 雷萬春
雷萬春,涿州人,祖籍地潘陽,生於長安初年(701.3.15),陣亡於至德三年(757.10.9),享年56歲。
自幼學習武術,天生智勇兼備,進入四十八寨赤松山跟隨磨鏡老人學習拳術及兵法,磨鏡老人賜給雷萬春將軍法名叫道闡(現四十八寨有碑刻遺在言傳),雷萬春在四十八寨修習拳術及兵法時間達16年之久,後從軍。有志為國效力,但是未逢其時。他與南霽雲相識,兩人義結金蘭。經結義兄長雷海青推薦,投奔真源縣令張巡麾下,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屬今河南杞縣),抵抗安祿山軍,在城上面中六箭,堅守不動。後隨張巡守睢陽(屬今河南商丘),堅守不屈。城陷後,與張巡同遭殺害。

雷萬春主要成就

抵抗安史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舉兵范陽,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率15萬叛軍南下叛唐,史稱安史之亂。
雷萬春 雷萬春
叛軍僅用半年時間,就攻克河北諸郡直至洛陽,次年又攻陷長安門户潼關,迫使唐玄宗倉促逃往蜀中,叛軍進駐長安。叛軍佔領的地區,“以洛陽為支點,北起范陽,沿常山、鄴郡構成南北一線,再西經陝州、潼關直到長安,東沿陳留、汴州,勢連譙郡、漕州構成東西一線”。此後,為了鞏固和奪取全國政權,叛軍意圖東進,目標是雍丘、睢陽。“睢陽據江淮之上游,為汴洛之後勁,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建於右,形勝聯絡,是以保障江南,襟喉關陝,為大河南北之要道”。睢陽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稱。叛軍想據睢陽南下江淮和江漢地區,以切斷唐王朝的錢糧來源,掠奪其財富作為持久戰爭的資本。因此,對唐王朝來説,以兵力扼守睢陽不落入叛軍之手是平定叛亂的基礎。唐將張巡許遠等領導的轟轟烈烈的睢陽保衞戰拉開了序幕。
尹子琦是安祿山特別重視的愛將,至德二載(757)1月,他率13萬大軍前來攻打睢陽城。睢陽太守許遠派兵向張巡告急。張巡部署好寧陵守衞,帶領二千精兵殺進睢陽,與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令姚誾一起共6800人駐守睢陽。敵眾我寡,張巡激勵將士們説,逆賊乃烏合之眾,雖然很多,但不足畏懼,只要上下齊心,必能打退賊逆,且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賊眾寡謀,賊驕則無智,烏合之眾少謀且犯上作亂,必敗無疑。
雷萬春 雷萬春
至德二載(757)2月,尹子琦增兵睢陽,張巡採取心理戰術,打退叛軍數次進攻,又用計射傷尹子琦。叛軍士氣低落,巡不但擅長守城,也注重攻心,瓦解敵軍。史載:“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説之,往往棄城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三百餘人”。至德二載(757)7月,叛軍增兵數萬,尹子琦更加囂張。睢陽城的形勢更加嚴峻,大敵壓境,城內軍糧緊缺,全城軍民每日每人分米1勺,與樹皮、茶、紙熟牛皮混合煮食。將士們日漸消瘦,但士氣不減。當睢陽糧盡時,將士曾提議棄城東奔,得糧食後,與敵軍決一死戰,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豫東門户,中州鎖鑰,江淮屏障,河洛襟喉,叛軍據而有之,必將戰火引向江南,大唐便失去糧餉供應。更何況城中將士被飢病、戰爭折磨得無力逃奔,不如堅守孤城,以待朝廷援軍的到來。相持到10月初,城中完全絕糧,連樹皮、茶紙也吃光了,將士就殺馬而食,戰馬殺光了,就羅雀掘鼠而食。尹子琦帶領叛軍最終將西南城門搗破進城,張巡等人被俘。尹子琦幾次勸降張巡,得到的都是連連痛罵,“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張巡、許遠、南霽雲等36人不屈而死。睢陽城破三日後,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節度使張鎬率軍趕到,大敗叛軍,重新奪回睢陽。在睢陽保衞戰中,雷萬春站在城上督戰。在激烈的戰鬥中,雷萬春面部中六箭,仍站立在城頭巋然不動,面不改色,使敵軍懷疑他是一個木刻之人。後來探知,射中的原來是一個活生生的真人____雷萬春。叛軍將令狐潮禁不住讚美張巡説:”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最後,這位連敵人都稱讚的勇將,終於與張巡同時死難,雷萬春也因此英名流傳千古,備受後人的尊敬。
睢陽保衞戰名垂青史,悲壯卓絕,視死如歸,使江南人民免受戰亂之苦的民族英雄,它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大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

雷萬春人物評價

雷萬春的官階並不算高,何以如此受百姓頂禮膜拜?在傳統社會,民間建造廟宇供奉神佛或者歷史人物,其目的是讓先賢勇擊叛逆、捍衞國家的正氣彪炳千秋,激勵後人,為社會提供榜樣;同時也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尚在,成為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這些被供奉的神則多是為國家、為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是為地方百姓造福的廉吏賢哲,他們功績卓著,名垂青史,備受百姓推崇尊敬。我從水步的雷公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公道自在人心
客家人南遷時,不僅把家搬走,也把對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的崇拜帶到異地。所江浙東南一帶百姓對他們非常尊崇,祀奉祀奉張巡、雷萬春的廟宇分佈甚廣。鄱陽縣張王廟廟祀奉的張巡,伴神為許遠以及雷萬春、南霽雲。福建古田四忠祠祀張、許、南、雷四人。在閩南自唐宋以來,雙忠信俗就在民間廣泛流傳,泉州市所屬地區和晉江石獅敬奉雙忠王的也極多。東南亞華人及港澳台同胞和僑胞因心繫祖國,所以對忠臣良將代代祀奉。他們對張巡非常崇敬,有祀張巡的廟宇,稱張巡為張王爺。台灣同胞更是期盼祖國統一和穩定,台灣台南鹽水鎮大眾廟自明以來供奉雷萬春,他們都敬仰祖國的忠良。它是寓愛國於信俗的精神崇拜,是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思想寓於忠烈偶像的精神崇拜。
范成大:九隕元身不隕名,言言千載氣如生。欲知忠信行蠻貊,過墓胡兒下馬行。
張巡: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徐鈞:六矢飛穿詫木人,屹然不動勇無倫。極知力盡城將陷,吾亦忘吾有此身。

雷萬春親屬成員

長子:雷啓,字霆發
次子:雷行,字霆俊
小子:雷霆進。

雷萬春後世紀念

甘肅岷縣十八路湫神
岷縣人崇拜水神,俗祀18位湫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每逢農曆五月十七日二郎山花兒會,街頭潑水迎神,他們都送禮、送錦袍。雷萬春在其排地九。在岷縣地區十里鄉雷家莊和岷縣清水鎮均有“忠烈祠”供奉主神皆為:雷萬春。甘肅臨潭縣有雷祖廟,供奉雷萬春公神像。多數雷氏奉萬春公為“家神”,地方人稱“塗朱爺”或“赤察龍王”。
天水市高皇廟
天水鎮太祖山靈源候高皇廟供奉之“高皇”為雷萬春。雷萬春本是唐代張巡的偏將,安史之亂時,與張巡、南霽雲堅守睢陽,被叛軍亂箭射死,壯烈犧牲。唐肅宗立雙廟祀張巡、許遠,以雷萬春、南霽雲配享。每年的七月十五日,高皇廟周圍十八莊百姓自發組織,湊錢唱神戲,朝山祭拜。每逢春節除夕,去高皇廟還願的人羣宛如長蛇,成羣結隊。有時還願的公雞多達成百上千只,祭品之盛,很是少見。對雷萬春的供祀,在天水其它地方也較廣泛。天水人多慕古代忠烈之士,從供奉祀紀信、南霽雲、雷萬春,於此可見一斑。
安徽績溪太尉殿
每逢農曆九月十二日績溪縣石門村家家户户都會像端午節一樣包粽子吃,而此時包粽子也是石門獨有的習俗,這天也被視為石門村特有的“粽子節”。
相傳,唐玄宗時期,有兩位將軍分別是南霽雲和雷萬春,在平息安史之亂時,戰功卓越。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抗擊叛軍力盡被虜,在刑場上南霽雲:“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寧掉頭顱垂青史,不留罵名在人間。”英勇就義。後人曾有詩讚道:灑血睢陽笑爾痴?故鄉粗豆靡窮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肅宗皇帝追封他們為太尉!若百年後有一個商人從這裏的徽杭古道經過時在這裏歇息,生火取暖。他走後幾天回到這裏發現這裏的火灰還是熱的,四周還有很多參天大樹就感覺這裏是風水寶地。就回去準備把全家遷到這裏來居住,回去後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到太尉對他説這裏不適合人居住,他第二天就來到這裏找到了族長,把這件做夢的事告訴了族長,族長説他也做過同樣的夢,後來商人就出錢族長帶領全村的人興建了太尉殿來紀念他。慢慢的來這裏的人祭祀他的人越來越多。
每年農曆九月十二日是太尉老爺的生日,太尉老爺天生喜歡聽戲,所以在修建廣福寺的同時,於太尉殿側面(即正南面)又興建了古戲台。恰巧此時正趕上農民將田中的稻子收割完畢,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悦,周圍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徽劇票友、小商小販、大人小孩子一齊聚集在這裏,白天在寺內燒香拜佛、還願,晚上看戲消遣相會。
廣東台山市萬春雷公廟
位於廣東台山水步鎮,落於田野中間,四面綠樹翠竹,碧水環繞,阡陌縱橫,可謂之佳境矣。從外觀上看,廟是現代建築,黃瓦白牆,門牆上繪有壁畫。有廟必有聯,雷公廟的門口就刻有一副楹聯:萬樹婆娑,庇民門下千秋蔭。春光鮮麗,對我神前百代香。
廟前的石刻記載:此處原為龍母廟,重修於清代光緒年間,後因各種原因被拆除。為紀念唐朝名將雷萬春的豐功偉績,2005年雷登先生伉儷等倡議,集資32萬元建此萬春雷公廟。另外還刻有《雷萬春簡歷》:雷萬春是唐朝的戰將,安史之亂。安祿山以十餘萬兵力圍河南雍丘(杞縣),睢陽(商丘),縣令張巡、許遠各領兵六千守城,接戰四百餘次,達兩年之久。雷將軍督戰雍丘,身中六箭,儼然不動,指揮若定。後與殘卒四百困守睢陽十個月,外援斷絕,飢不能戰,為敵將尹子奇所破,張、許、雷及南霽雲等三十六人皆從容就義。唐皇復位,追贈雷將軍為“兵部侍郎”,後敕封“金順侯王”。
進入大殿,只見一將軍仗劍端坐像,濃眉大眼、紅臉長鬚,一派儒雅之氣,與平時所見的古代武將形象迥然不同。兩旁偏殿還供奉着財神趙公元帥和金花娘娘。管理人告訴我們:這一帶是雷姓聚居地,從前龍母廟偏殿就供奉有雷萬春像。後來這裏改建成雷公廟,雷萬春就成了主神了。每逢傳統節日,四鄉八里的老百姓都會來祭祀他。我們問管理人雷姓村民與雷萬春有何關係時,他自己也講不清楚。
舊唐書》載:張巡“乃遣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戰寧陵北,斬賊將二十,殺萬餘人,投屍於汴,水為不流”。由此可見其武藝高強、指揮有方。叛亂平定後,唐肅宗感其忠烈,欽封雷萬春為榮祿都督大夫、忠烈將軍,並諭民間立廟祭祀。因此,雷萬春忠心赤膽護國的英雄事蹟廣為流傳,一些故事還帶上了神奇的色彩,如傳説雷萬春就義後,頭部被仙鶴含歸故里。於是,各地紛紛建起了廟宇,供奉祭祀,上香的羣眾絡繹不絕。民間還有《雷萬春打虎》等戲劇、故事流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還撰寫過《萬春公傳》呢。
江西興國縣均村太尉廟
均村太尉廟祀奉的是張巡偏將雷萬春。位於:均村圩上街始建於乾隆中期,廟大門邊本來有一對精美的石獅子對面建戲台一座,皆在文革時期被毀。這裏曾是均村圩最為繁華的地段。相傳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天是太尉老爺(雷萬春)的誕辰,所以在當地每逢此日一大早都會舉行太尉老爺拜壽,全村人家家户户都會在朝拜,然後就是吃壽宴,大家自主參加有力的出力捐資的捐資。早飯後就開鑼唱木偶戲,請木偶戲班來給太尉老爺唱戲看是必不可少的,至少也要唱五六天多的時候唱半個月以上。木偶戲班的主要資金來源於地方信眾為了酬謝太尉老爺的護佑。太尉廟一是依靠民間理事會來保護和修繕。古戲台與太尉廟是均村圩歷史的見證。
江西贛縣夏府太尉廟
贛縣夏府村,建有太尉廟,大尉廟為兩層樓閣建築,其中供奉的主神是雷萬春。該廟是夏府香火最盛的廟宇,太尉廟的廟會不僅是夏府,也是附近方圓十幾裏影響最大且最為熱鬧的廟會。該廟於本世紀40年代被毀,未恢復。
台灣省雲林縣五條港安西府廟
位於台灣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西北方[1],座東朝西。其內供奉唐朝的張巡(張府千歲)、李泌(李府千歲)、莫英(莫府千歲),合稱「張李莫府三千歲」。五條港安西府是台灣境內所有張李莫千歲廟的祖廟,為道教朝謁的重要廟宇之一,香火鼎盛,海內外分靈有三千多處。
五條港安西府於清乾隆六十年(1759年)建置於海豐島(今外傘頂洲),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遷移至雲林縣五港村今址。其後因信徒眾多、香火鼎盛,遂不斷增建。現今除廟宇本體建築外,尚有魚池、庭園造景、鳳凰城等,是台灣頗具特色的廟宇。
王爺殿供奉雷萬春將軍,資料記載:騎虎王雷萬春又稱武安王、雷撫天尊,是唐朝名臣張巡的部下,饒勇善戰,甚得張巡倚重。唐玄宗年間,賊將安祿山謀反,張巡起兵討伐。雷萬春奉命鎮守於雍丘,叛將令狐潮率軍包圍雍丘城,雷萬春立於城上,怒責令狐潮不應叛節,令狐潮則命暗中埋伏的弓箭手弓箭齊發,雷萬春雖然面中六箭,仍挺立不倒,令狐潮疑為木人,後知其實情而遙謂張巡曰:「向見雷將軍,始知君另支嚴明。」雷萬春後來跟隨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城破被俘,睢陽將士從容就義。
後人雕繪雷萬春神像時,通常會在臉上留下六個黑點,代表當日所中六箭之傷疤。雷萬春將軍一般都同祀於張巡許遠廟內,不過宋朝時曾單獨建廟。據説當時廟中有一赤蛇盤於香爐上,整個月都不動,直到有人寫文張祭之,説如此異物會嚇到信眾,第二天蛇即離去。
菲律賓南洋天地宮
菲律賓南洋天地宮佛寺廟中,雷萬春便是供奉的主神之一,天地宮供奉的主神大都是從祖國大陸移植過去的,其中數量較多、影響較大的有釋迦摩尼、觀音佛祖、媽祖、關帝及城隍廟等,馬尼拉市建有大大小小百多座佛廟,其中規模最龐大、香火最旺的是包公廟。
雷王爺-唐朝著名忠良儒將雷萬春,智勇兼備、博通羣書、驍勇善戰、在中原重鎮睢陽城之戰、孤軍堅守城門十月之久、與太守張巡等三十六名將英勇就義、後被追褒"威烈忠靖侯",封為"雷霆驅魔大將軍"、"雷府千歲"、代天巡狩
陵墓
雷萬春墓位於河南商丘市,墓碑銘曰“忠勇雷公之墓”。 [1] 
參考資料
  • 1.    (宋) 范成大《攬轡錄》:甲子至南京,金改為歸德府。過雷萬春墓,環以小牆,榜曰“忠勇雷公之墓”。西門外南望有宋王台,及張巡、許遠廟。世稱雙廟,睢陽人又謂之雙王廟。